在和兩歲左右的孩子打交道時,父母最好能蹲下身子和他平視,并用他的語言與之溝通,所取得的效果常能出乎意外。
案例:2歲的軍軍最近特別喜歡去附近新開的玩具店,在那里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展臺上的小火車?赡翘靹?cè)ネ婢叩辏裁炊歼沒有玩呢,他突然就不高興起來,暴怒得臉都紅了,大聲嚷嚷,想說什
么又說不明白。這時,軍軍媽媽蹲下身來,和兒子保持同一視線,就用他最能理解的方式和口氣對他大喊:“你現(xiàn)在太激動了!你想玩火車、你不想回家!你在說不走!是嗎?”說這些話時,軍軍媽媽顯得對兒子特別關(guān)注,并緊緊抓住兒子的手。沒想到,孩子一下就安靜下來了。
專家點評:軍軍媽媽與兒子平視,并且用孩子語言進行溝通的方法,常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他想聽媽媽究竟說了什么。持續(xù)關(guān)注可能比語言更有力量,聲音里傳遞的情感指數(shù)常會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讓他明白你的真實用意。研究發(fā)現(xiàn),安靜的、善解人意的孩子對情感指數(shù)要求要比容易暴怒的孩子低。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這個方法需要反復操練,才能使孩子很快從瘋狂的狀態(tài)中回轉(zhuǎn)過來。
小孩多用右腦生活
醫(yī)學研究顯示,成人慣用左腦解決問題和進行語言表達,而孩子更多的是用右腦生活,因為他們的大腦還沒有發(fā)育成熟,這就意味著他們可以完成右腦的“看”和“認識事物”的任務,卻無法完成左腦的用“語言表達感受”的任務。所以,他們越生氣,左腦反而關(guān)閉,只能原始地用本能表達:哭泣、踢打、尖叫等。由此產(chǎn)生的結(jié)果是,父母盡管努力地用坦誠的態(tài)度對待他,也無濟于事。因為他根本聽不到父母在說什么。任何耐心和溫柔的勸誡也無法在他的大腦里留下痕跡。
提示:如果父母能學會使用孩子語言,必要時與孩子一起喊叫、抗議等,孩子會更能理解,這樣父母就和孩子之間有了可以共同溝通的解碼器了。
用孩子語言來應對
2歲的孩子很矮小,也很脆弱,又不太會說話,只有讓這般大的孩子知道父母能明白他要干什么,才能夠得到他的信任。而要想做到這樣,父母就應該把孩子語言作為第二語言來學習。這是考驗媽媽能力的一個技巧:從聲音、面部表情以及肢體語言都必須跟孩子當時情緒的激烈程度相匹配。當孩子意識到父母能理解他的感受,那么眼淚和尖叫就會在幾秒鐘內(nèi)停止。一旦他能平靜下來,就可以開始解決問題了,如從小火車上轉(zhuǎn)移他的注意力,解釋為何晚飯前不能再吃零食了,告訴他不能搶別人的玩具等等。
提示:如果孩子很生氣,那么父母表現(xiàn)出的生氣程度只要掌握在他的1/3就夠了。千萬不要和孩子一樣扭曲面孔、攥緊拳頭,甚至做出揮拳要打的樣子,這是很不妥的。因為蹣跚學步的孩子右腦非常發(fā)達,對非語言的行為有很強的理解力,如果父母反應過度,就可能刺激他。所以還是蹲下身子,用最簡單的語言對他喊:“你太激動了!”并大聲地重復5-6遍就可以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zaojiao/1162896.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