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評價:
(1)性質:
由封建地主實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是封建地主階級同資產階級妥協的結果。(由沙皇政府和貴族地主階級主持進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2)目的:
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鞏固沙皇專制統治。(根本目的)
防止革命爆發(fā),緩和社會矛盾和危機,維持沙皇專制統治,同時也是為了保護貴族地主的利益。(主觀目的)
(3)局限性:
保留了大量的農奴制殘余,阻礙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激化了社會矛盾。
改革后,俄國社會經歷著深刻的變動,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獲得了一定的發(fā)展,傳統的經濟體制趨于瓦解;
另一方面,沙皇專制制度仍然統治著這個國土遼闊的國家。落后的政治體制嚴重地阻撓著經濟體制的徹底解體和市民社會的形成。
在這種情況下,俄國資本主義工業(yè)和傳統農業(yè)的發(fā)展不斷失衡,社會經濟與政治的矛盾不斷深化,使改革后俄國的近代化進程面臨著深刻的危機。
新的社會矛盾:
(1)新興資產階級:既不滿政治上無權,又要依附封建地主階級。
俄國沒有發(fā)生過歐美那樣的資產階級革命,封建制度頑固地占據著統治地位,改革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是在前資本主義的封建制度的重重影響下進行的,具有濃厚的封建色彩。由于廣大農民的貧困,社會購買力低下,大大縮小了工業(yè)品的國內市場。同時由于農業(yè)生產商品化程度不高,不可能為工業(yè)提供必要的原料。
農奴制殘余還滲透到新的工業(yè)資本中去,許多資本家、公司主人或股票持有者也是大地主、大土地所有者,很大程度上依靠地租剝削;
工廠采用封建宗法制家長式管理制度,活像封建領地莊園,大大損害了勞動者的積極性,以致俄國的工廠從來沒有獲得像歐美國家那樣高的勞動生產率。
封建國家政權掌握國家經濟命脈,專制國家是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全國1/3的土地和2/3的森林)、最大的資本家(掌握用珍貴原料在國營工廠生產的一切產品,出賣一切酒精產品,在中心銀行協助下掌握全國財政和全國7/8的電訊設備),最大的鐵路所有者(占有全國鐵路的2/3)。
政治上,俄國是封建君主專制的國家,以沙皇為代表的封建貴族地主階級統治著俄國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權。資產階級既沒有獨立地掌握過政權,也沒有獲得分享政權的資格。由于長期的封建農奴制統治造成的貧窮落后,以致資本原始積累沒有準備好充足的資金,為解決資本嚴重缺乏的問題,除了加緊對國內人民的剝削外,還有兩個辦法,一是不斷對外侵略掠奪,二是大量吸收外國資本,而這些都必須依仗國家的力量。
(2)農民階級:受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雙重壓迫,生活貧困,反抗斗爭不斷。
1861年俄國進行了農奴制改革,這樣,農奴從法律上得到了人身自由,但是,改革后獲得“自由”的農民還要受控制在地主貴族手里的村社管理。
由于改革的不徹底,獲得自由的農民在經濟上卻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放,所受的壓迫仍然存在。
1861年改革后出現了兩種土地所有制,即獲得解放的農民以贖買的方式獲得的小塊土地和貴族地主繼續(xù)保留大量的私有土地。農村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很大優(yōu)勢。
1877~1878年歐俄部分的9150萬俄畝的私有土地中,有7300萬俄畝屬于封建地主,占了80%。部分勞動力仍被束縛在封建經濟活動中,依靠封建地租進行生產。農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價計算僅值5億多盧布,但到1905年為止,農民共付出20億盧布贖金。農民雖付出了高昂的贖金,但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少了,質量也更差了。改革前地主和農民公用的水塘、牧場及森林也都歸地主所有。由于土地的減少,農民在經濟上更加不能自立,他們不得不向地主租地。這樣,獲得“解放”的農民又重新受到地主的盤剝。封建工役制盛行,佃農除了以一半收成作為地租交給地主外,還要用自己的(或借來的)馬匹和農具無償地為地主服勞役。與此同時,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俄國的迅速崛起,又使大批農民走向破產,淪為無產者。農村中,資本主義和農奴制殘余緊密結合,廣大農民遭受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和剝削。
農村的階級矛盾日趨尖銳,農民反對地主土地所有制、沙皇專制制度的斗爭日益高漲。1861年俄國有1176個莊園的農民暴動,并持續(xù)到1864年;1862年、1863年分別又有400處、386處領地發(fā)生了最嚴重的農民反抗事件。
(3)平民知識分子:走上民主革命道路,形成民粹派。
主張:
①號召知識分子去農村發(fā)動農民革命;
②消滅沙皇專制制度和封建農奴制殘余;
③廢除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給農民;
④分化后的民粹派主張通過恐怖手段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展開對沙皇的暗殺行動。
評價:
評價一:
民粹派基本觀點是錯誤的。民粹派認為資本主義在俄國只是“偶然”現象,發(fā)展不起來,因此無產階級也不會成長壯大;
否認工人階級是革命中的先進階級,妄想不要無產階級而達到社會主義;
認為俄國革命主要是知識分子領導的“具有共產主義本能的農民”,民粹派希望由知識分子領導農民運動,推翻沙皇政府,然后依靠農民通過農民村社就可實現社會主義,根本無需通過無產階級專政;
認為歷史不是人民群眾所創(chuàng)造,而是個別杰出人物,英雄創(chuàng)造歷史,人民群眾是“群氓”只是盲目跟著“英雄”跑。民粹派在70年代有進步性,但民粹派運動以徹底失敗而告終并產生了惡劣的影響,阻礙了工農革命運動發(fā)展,使許多革命者遭逮捕和殺害。
評價二:從反對農奴制殘余和沙皇專制制度以及解除人民痛苦的主觀愿望來看,民粹主義者具有一定的進步和革命性,但是他們的悲劇在于從歷史唯心主義出發(fā),不顧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抱住俄國遺留下來的落后的村社經濟不放,美化這種前資本主義的社會經濟狀況,甚至把村社和農民自治看成是一條通向社會主義的“特殊道路”。他們不加分析地把資本主義和大規(guī)模商品經濟視為衰落和禍害,對在俄國剛剛興起的資本主義深惡痛絕。同樣,他們對代表著未來的工人階級也采取了錯誤的態(tài)度,不是把工人階級看作實現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力量,而是看成是俄國歷史的不幸。出于階級與時代的局限,他們不可能懂得馬克思關于“只有無產階級才是真正革命的階級。其余的一切階級都隨著大工業(yè)的發(fā)展而日趨衰落和滅亡”的科學論述。
沙皇遇刺:
經過:1881年3月,亞歷山大二世遭暗殺身亡。
影響:新沙皇亞歷山大三世中止了許多改革措施,進一步加強專制統治,激化了階級矛盾,并最終導致了1905年革命。
1855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面臨的問題:
政治上:農奴制和沙皇專制統治的基礎受到嚴重威脅。
經濟上:俄國資本主義緩慢發(fā)展,與西歐國家有很大的差距。
社會上:革命民主主義者積極發(fā)動武裝起義,準備推翻俄國農奴制。
軍事上:克里米亞戰(zhàn)爭的失敗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最主要的問題是政治方面的問題:即沙皇的統治受到威脅。為了挽救統治危機,必須進行農奴制改革。
民粹派與民粹運動:
民粹派一詞是指從19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的平民知識分子,得名于他們70年代中期“到民間去”,把這些到農民中去的知識分子稱做民粹派。
民粹派的目標是追求社會正義與社會平等,他們相信社會主義能體現這種正義與平等,故他們的最終目標是在俄國建立社會主義;民粹派的所作所為都以人民,尤其以農民的利益為出發(fā)點;所以,代表著民粹派的民粹主義的理論核心實際上就是“農民社會主義”。具體來說,民粹派認為:資本主義在俄國是一種罪惡和社會倒退;相信俄國社會發(fā)展的獨特性,俄國可以繞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階段;農村公社是俄國社會主義的基礎,農民是實現俄國社會主義的依靠力量;知識分子是一種主導力量,能夠領導俄國走向社會主義。
民粹派運動是指自赫爾岑和車爾尼雪夫斯基為民粹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以后,到19世紀60、70年代民粹主義思潮便逐漸形成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民粹派運動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
(1)19世紀60、70年代的革命民粹派時期,代表人主要有拉甫羅夫、巴枯寧和特卡喬夫。這時期的活動主要有:民粹主義小組成立、大規(guī)模到民間去和恐怖主義活動。
(2)19世紀80、90年代的自由民粹派時期,代表人主要是米海依洛夫斯基等。
(3)20世紀初的社會黨時期,領導人主要有切爾諾夫等。民粹派運動是體現自恰達耶夫以來俄國東西方道路之爭最激烈的社會運動,同時它也是俄國的社會主義的實際開端,因而在19世紀俄國社會思想史和解放運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世紀下半期俄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受到民粹派運動的影響。
亞歷山大二世遇刺:
與亞歷山大同時代的西方人對他的評價特別高,最為熱情洋溢的評價來自美國,在俄國廢除農奴制后很快刊登出的一篇文章中,亞歷山大二世被稱為“1000年來最偉大的善人,重建和平的戰(zhàn)士,秉承上帝意志制定秩序和按照人民意志維護秩序的君主,把4000萬農奴變成4000萬人的真正的基督徒!比欢瑏啔v山大本人則成為打開潘多拉盒子的犧牲品,他成為歐洲歷史上遭到刺殺最多的帝王之一。從1866年到1880年,亞歷山大二世遭到的精心策劃的未遂刺殺至少有5次。他差點未能逃脫1866年對他的那次暗殺;
1873年,有人向他開了五槍;1879年,激進組織民粹黨判處亞歷山大二世死刑,組成了專門的刺殺組織,訓練專門的刺殺人員。在經過兩次未遂刺殺(炸彈未爆)之后,民粹黨的不懈努力終于得到了回報。1881年3月1日,沙皇的馬車隊從冬宮出來轉過街角,早已埋伏在那里的羅斯薩柯夫沖上前投出一顆炸彈,將沙皇的衛(wèi)兵炸成重傷。沙皇以為自己又逃過一次刺殺,他從馬車里出來,想察看傷者的傷情并說幾句安慰的話,這時又一顆炸彈飛了過來,沙皇倒在血泊中,終因流血過多而死。他的改革成了他被殺的重要誘因,這也許是他始料不及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463431.html
相關閱讀:熟悉歷史知識特點看高中歷史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