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
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實質。
難點
馬丁?路德改革的內容和實質。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本課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16世紀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會背景、主要內容和對天主教會統(tǒng)治的沖擊。馬丁?路德的改革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由于本課涉及的宗教問題理論性較強,對學生而言理解起來有很大的難度,建議教師精講一些概念,如贖罪券、“因信稱義”、“教隨國定”、新教等,并組織學生討論、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實質,為下一課理解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打下基礎。
本課引言是由一段文字構成的,講述了兩個問題:一是德意志宗教改革的社會背景。16世紀的德意志經濟發(fā)展,政治分裂,天主教會對德意志的神權統(tǒng)治與經濟豪奪是各種社會矛盾的焦點。擺脫羅馬教廷的桎梏成為德意志各階層的普遍要求。二是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歷史地位。德意志成為宗教改革的策源地。建議教師通過提問方式引導學生理解引言內容。問題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斗爭矛頭指向什么?為什么?問題二、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歷史地位如何?誰首先舉起了宗教改革的大旗?通過提問使學生對本課內容有初步了解。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導入本課學習。
第一目“九十五條論綱”
教材系統(tǒng)講述了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社會背景和原因,說明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宗教改革之所以爆發(fā)于德國,是由于德國存在特殊的經濟政治情況。
(1) 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嚴重阻礙德國經濟的發(fā)展(根本原因)。
15~16世紀,德意志的紡織、采礦、印刷、造紙等工業(yè)都有顯著發(fā)展,雖然封建經濟仍占統(tǒng)治地位,但在礦冶、制革等手工業(yè)部門中也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手工工場。商業(yè)相當繁榮,從東方運到意大利再轉往北歐的商品,需要從德意志過境。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城市經營對外貿易。但是,德意志的經濟發(fā)展遠遠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國等歐洲其他地方。由于封建割據,德意志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國內市場,沒有一個城市成為德意志的工商業(yè)中心,對內貿易少于對外貿易。經濟的分散又影響了政治上的統(tǒng)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會對德國的勒索和搜刮。從公元11世紀開始,羅馬教皇和西歐封建世俗王權之間展開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激烈斗爭。隨著法國、英國、西班牙等統(tǒng)一民族國家的形成,盛極一時的羅馬教皇勢力在這些國家里迅速衰落。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只有四分五裂的德國和意大利仍然由羅馬教會牢牢控制。這種情況下,教皇將原本由整個西歐承擔的經濟重負全部轉移到德國和意大利兩國人民的身上。
(2) 羅馬教廷對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經濟搜刮(主要原因)。
在經濟上,教會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據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許多高級教士本身就是擁有領地的封建貴族。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軟弱,加強了對德意志的掠奪。這一時期德意志的白銀產量很高,羅馬教廷每年從德意志搜刮的財富達30萬古爾登(貨幣單位),相當于“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每年稅收額的20倍。德意志也成了被教會榨取最嚴重的地區(qū),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稱。這種搜刮,既不利于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也不利于封建統(tǒng)治的財政收入。而教廷從德意志榨取的財富,歸根到底都來自廣大勞動人民的血汗,所以更惡化了廣大人民的經濟生活。在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選侯之外,還有十幾個大諸侯、二百多個小諸侯、上千個帝國的騎士,交通不便,關卡林立,幣制龐雜,局面混亂。羅馬教廷為了控制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維持其分裂割據局面。因此,經濟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統(tǒng)一,而政治不統(tǒng)一又影響經濟發(fā)展。德意志的社會矛盾十分復雜,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織在一起,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德意志和羅馬教廷的矛盾成為一切矛盾的焦點, 天主教會引起了各階層人民的普遍憎恨。擺脫羅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進民族復興的本國教會,成為德意志各階層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資本主義發(fā)展必不可少的條件。
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歷史縱橫】的內容,加強學生對德意志分裂狀況的感性認識。
(3) 馬丁?路德立志改革。
馬丁?路德是德國宗教改革的先驅和領袖。青年時代的路德,系統(tǒng)地學習了天主教神學,研讀了圣經, 1511年,路德受修道院的差遣朝拜羅馬教廷,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會的腐朽糜爛,使他對教會的說教越來越感到懷疑,萌發(fā)了改革德意志宗教的思想。1512年,馬丁?路德獲神學博士學位,并被任命為維登堡修道院的副院長和維登堡大學神學教授。他利用大學的圖書館潛心研讀《圣經》,從《圣經》中悟出了“信仰耶穌即可得救”的道理,已經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權威,立志要通過改革,實現(xiàn)民族復興。
(4)教皇兜售贖罪券,馬丁? 路德發(fā)表“九十五條論綱”。
1517年,教皇利奧十世以維修羅馬圣彼得大教堂為名,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贖罪券,這成了宗教改革導火線。天主教認為,世人“犯罪”后,就失落了上帝的寵愛,只有悔罪做善功以贖罪,才能獲得“免罪罰”。因耶穌釘在十字架上所立的功勞無限,加上圣母和其他圣徒們的多余功勞,形成了教會的“功勞寶庫”。個人能力有限,所做善功不足以完全補罪,教會可以從功勞寶庫中取而贈之。教皇和主教就以此對教徒施行“大赦”。14世紀以來,這類“免罪罰”的方式,逐漸演變成出售贖罪券的方式來進行。當時教皇特使宣稱,只要購買贖罪券的錢一敲響錢柜,靈魂即刻應聲升入天堂。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以驚人的勇氣在維登堡教堂門上貼出了《關于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簡稱“九十五條論綱”,就贖罪券問題提出異議,要求進行爭辯。他在論綱里說:教皇無權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確證上帝對罪愆的赦免;當錢落入錢箱丁當一響,貪婪和愛財的欲念就會增加;基督教徒凡誠心懺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罰。他還指出,符券販賣者們關于免罪之道所作的胡亂宣傳,會影響人們對教皇的尊敬,比如說,人們會問:既然教皇比當代最富有的人還富有,為什么他不拿自己的錢財來修繕圣彼得大教堂,而要用貧苦的信徒們的錢財呢?路德提出論綱的時候,并沒有公開反對教皇,也沒有想到要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改革運動,但實際上論綱否定了教皇和教會的權威。所以,論綱尤如“放出閃電”傳遍德意志,在德意志引起廣泛討論,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接著在西歐引起強烈的反響,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部分諸侯也支持路德,羅馬教廷對路德恨之入骨。1520年10月,教皇下詔書,勒令路德在60天之內悔過自新,否則將開除他的教籍,路德面對威逼利誘毫不動搖,在擁護者的贊美聲中把教皇的詔書付之一炬。在1521年的帝國會議上他據理力爭,毫不讓步。他聲稱“我堅持己見,決無反悔!”這擲地有聲的話語,充分表達了當時德意志人民要求擺脫羅馬教廷控制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心,也極大地鼓舞了德意志和西歐各國的人民,他們更加崇敬路德,也更加向往宗教改革。可以說由路德點燃的宗教改革之火在西歐各國已成燎原之勢。
本目內容是本課的重點,也是理解本課內容的關鍵。建議教師用提問方式,提出具有層次性的問題,可以設計以下幾個問題:問題一、資本主義發(fā)展需要哪些基本條件?16世紀初,德意志的經濟狀況如何?問題二、羅馬天主教會是如何對德意志進行政治控制和經濟掠奪的?對德意志有何影響?問題三、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導火線是什么?開始標志是什么?“九十五條論綱”的發(fā)表有什么意義?問題四、你認為改革家應該具備哪些意志品質?馬丁?路德是否具備這些品質?請舉例說明。然后組織學生閱讀、討論,逐個解決問題,使學生明確16世紀初,德意志經濟有了顯著發(fā)展,在一些工業(yè)部門中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但是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國內市場,德意志經濟的分散影響了政治上的統(tǒng)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會對德意志的勒索和搜刮,所以擺脫教會的壓榨和束縛,建立民族教會,是德意志各階層的普遍要求,也是德意志資本主義必不可少的條件。通過以上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原理分析問題的能力。
第二目“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
1520年馬丁?路德連續(xù)發(fā)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貴族書》等一系列文章,系統(tǒng)的闡發(fā)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張。
(1)“因信稱義” 。
中世紀教會提出上帝不與有罪之人交往,人要獲救必須借助教士的中介作用。教皇是上帝在人間的代理人,掌管著拯救靈魂的大權,教會甚至禁止一般基督徒閱讀《圣經》,惟有教皇才有解釋《圣經》的權力。馬丁?路德神學思想強調“因信稱義”:靈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稱為“義”,要想稱“義”,即靈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會規(guī)條,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積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個人對上帝的信仰。他認為一個人應該通過虔誠的信仰來獲得免罪,達到“靈魂得救”,而虔誠的信仰來自崇敬上帝和對于《圣經》的心領神會;他認為每個人都可以和上帝交往,不須通過教會和教士的媒介;否認需要履行種種“圣禮”,即教會規(guī)定的一套繁縟的禮拜儀式、朝拜圣地以及向教會輸贈等“善行”,來實現(xiàn)自己的信仰。因此,他主張減少教堂和修道院,簡化宗教儀式,七項圣禮中只剩洗禮、圣餐兩項。這樣,曾經是人類救贖中必不可少的教皇、教會、教律,面對信仰的權威,便都失去了存在的價值。這在當時是十分激烈的思想主張。他的主張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建立“廉價教會”的要求,符合新興資產階級進行原始積累的需要。
(2)《圣經》是人們信仰唯一的神圣權威。
既然“信仰耶穌即可得救”,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這種信仰呢?馬丁?路德認為信仰的唯一依據是《圣經》,每個教徒都應該閱讀《圣經》,并完全可以對《圣經》的含義作出個人的價值判斷和理解,這是一種信仰自由的權利。人人在上帝與《圣經》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會作為中介。這種觀點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客觀上有反封建的作用。1522年,他將《圣經》由希臘文和希伯來文譯成德文。德文《圣經》的出版發(fā)行,不僅使人們何以直接領悟上帝的語言,而且還在被方言分開的德意志各邦地區(qū)規(guī)定了一種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運用的語言,為德國語言和文字的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海涅認為馬丁?路德對《圣經》的翻譯是“創(chuàng)造了德語”。他的翻譯為人民提供了對抗天主教會的思想武器,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從另一種意義上說,他譯的《圣經》也促進了德意志民族語言的發(fā)展,這種統(tǒng)一的語言成為聯(lián)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紐帶。
(3)世俗統(tǒng)治者的權力應高于教權并支配教權,建立本民族教會。
1520年8月,他發(fā)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貴族書》,在信中痛斥羅馬教廷對德意志的專橫、掠奪,主張君權神授,呼吁世俗君主建立不受羅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會,企圖以民族的世俗權威取代凌駕于國家之上的神權。他認為基督教貴族“應該發(fā)號施令,從此不準任何俸祿再落入羅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從羅馬領受,所有的教士職位都應該脫離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復地方主教的職權”。他另召把教會的土地收歸國有,不向羅馬輸送錢財。這些內容的實質是使德意志民族從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徹底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加強王權,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表達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
本目內容是本課的難點,建議通過對“因信稱義”概念的解釋、路德思想與天主教會說教的比較,來理解路德宗教改革的實質。突出重點即可,不宜展開或過多補充材料。關于宗教改革的實質,教材沒有明確的表述,如果學生能力較強,時間充分,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辯論。
第三目“馬丁?路德改革對天主教會統(tǒng)治的沖擊”
(1)推動了廣大民眾的反封建斗爭。
馬丁?路德反對教會的一系列舉動,固然得到廣泛擁護,但是不同的階級和集團卻是根據其不同的利益來支持宗教改革的。除了皇帝、高級教士、部分諸侯和掌權的城市貴族反對改革以外,在要求改革的勢力當中很快就分裂為兩個集團。以路德為代表的溫和派倡議建立新的教會,主張教會脫離羅馬控制,取消復雜、森嚴的教階制,取消繁縟的禮拜儀式,把教會土地收歸國有。但路德反對暴力,主張和平發(fā)展,消極抵抗。他的宗教改革主張,不包含社會改革的要求,它代表富裕的手工業(yè)者、商人、工場主、小貴族和部分諸侯的利益。馬丁?路德所領導的宗教改革,客觀上有反封建的作用,但并不能從根本上滿足人民的要求。隨著宗教改革的深入,閔采爾領導農民和平民掀起了新一輪宗教改革。閔采爾也主張信仰得救,但他認為信仰就是人的理性,號召用暴力手段實現(xiàn)社會變革,建立人人平等的“千年天國”。1524~1526年,德意志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農民戰(zhàn)爭。戰(zhàn)爭遍及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區(qū),全國大約有2/3的農民參加了斗爭。在農民戰(zhàn)爭中,教會的寺院、教堂被搗毀,教會財產流失,教士的威信掃地,農民戰(zhàn)爭動搖了天主教會在德意志的統(tǒng)治地位。馬丁?路德明確反對農民戰(zhàn)爭,要求人民服從政府。諸侯是惟一從農民戰(zhàn)爭失敗中得到好處的集團,他們加強了對農民的剝削,并奪取了天主教會的財產,在政治、經濟和宗教上的權勢都大大加強,德國的分裂割據狀態(tài)更加加劇了。
(2)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宗教改革后,德意志東北部的薩克森、普魯士等地的諸侯國成為路德派新教國家,并乘機奪取天主教會的財產,同天主教諸侯抗衡。信奉新教、舊教的各諸侯國發(fā)生了多次戰(zhàn)爭。1555年,經過長期戰(zhàn)爭,雙方締結了奧格斯堡條約,確立了“教隨國定”的原則,即各諸侯國有權決定自己臣民的信仰。從此,路德創(chuàng)立的新教派在德意志的廣大地區(qū)取得了合法地位,并且傳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區(qū)。
(3)為歐洲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
馬丁?路德首先確立了與羅馬教廷說教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派,嚴重沖擊了羅馬教廷的神權統(tǒng)治;浇淌澜绯霈F(xiàn)了分裂,出現(xiàn)了更加符合歷史發(fā)展趨勢和資產階級利益要求的新教。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還為歐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發(fā)生在德國的這場改革很快波及了歐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加爾文教和英國國教先后創(chuàng)立,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新教教派。
本目內容有兩個難點:一是對閔采爾農民戰(zhàn)爭的理解;二是新教出現(xiàn)后,基督教的構成體系。第一個難點,建議教師指導學生分析理解閔采爾農民戰(zhàn)爭對天主教會在德意志統(tǒng)治地位的動搖作用。第二個難點,建議教師以圖示的形式幫助學生總結,理解新教的概念。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關于“九十五條論綱”一目的教學!熬攀鍡l論綱”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開始的標志,它是在什么情況下發(fā)表的?它的發(fā)表有什么意義?導入本目學習。
用Powerpoint出示照片或插圖:《馬丁?路德的照片》《贖罪券》和馬丁?路德與教皇代表辯論的插圖,在教學過程中交叉使用。關于德意志宗教改革的社會背景和原因的學習,給學生提出以下問題:問題一、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需要哪些基本條件?16世紀初,德意志的經濟狀況如何?是否具備這些條件?問題二、羅馬天主教會是如何對德意志進行政治控制和經濟掠奪的?對德意志有何影響?問題三、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導火線是什么?開始標志是什么?《九十五條論綱》的發(fā)表有什么意義?問題四、你認為改革家應該具備哪些意志品質?馬丁?路德是否具備這些品質?請舉例說明。然后組織學生閱讀,并分組討論,逐個解決問題。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加以指導,幫助學生歸納和理解,認識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直接原因,讓學生感受馬丁?路德大無畏改革家的意志品質。
關于“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 一目的教學。首先說明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基石和核心思想是“因信稱義”,并解釋“因信稱義”的內容,然后指導學生閱讀【歷史縱橫】,了解基督教教義中的“原罪”概念。用課本上的有關內容幫助學生從教義和教會組織兩個方面,理解馬丁?路德思想與教會說教的不同,再結合改革背景理解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實質。
關于“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對天主教會統(tǒng)治的沖擊”一目的教學。指導學生閱讀本目內容,給出幾個思考問題:問題一、閔采爾農民戰(zhàn)爭有什么作用?問題二、馬丁?路德譯的德文《圣經》有什么意義?問題三、什么是“教隨國定”的原則?有什么意義?問題四、什么是新教?在學生閱讀、回答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從農民戰(zhàn)爭、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和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對歐洲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宗教改革的影響三個方面,說明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對德國和對歐洲的影響。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導入本課學習時,用問題導入:中世紀西歐天主教的地位如何?請同學們根據上一課內容回答。教師總結說明:中世紀西歐的羅馬天主教會是封建主階級的精神統(tǒng)治工具,也是西歐各國最有勢力的封建主,政治上凌駕于王權之上,是西歐各國實現(xiàn)政治統(tǒng)一的障礙;經濟上,教會的專橫、腐敗、對人民的搜刮,激起了社會各階層的不滿,各國都要求擺脫天主教會的控制,改革天主教。那么,宗教改革開始于哪個國家呢?為什么?由此導入本課引言。
案例二 在分析馬丁?路德所具備的改革家的意志品質和性格時,出示馬丁?路德的照片。馬丁?路德是德國16世紀的宗教改革家,開創(chuàng)了德國近代歷史的新紀元。他學識淵博,又有堅強的毅力和非凡的膽識、氣魄。這使他具備了一個改革運動領導人的氣質。德國著名詩人海涅在他的著作《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中,有一段對路德的最著名的評論,海涅寫道,路德“在我們的歷史上不僅是最偉大的,也是德國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而德國人的所有優(yōu)點和弱點在他的身上非常出色地結合在一起”!八沁@個時代的喉舌和刀劍!粋冷靜的有學問的詞語制造者和一個有靈感的陶醉于上帝的先知,他嘔心瀝血地工作、來研究他的費勁的教義上的特點,而在晚上他則拿起長笛,凝視天空的星星,把樂曲和對神的敬畏融合在一起”。他的性情和風格在他的宗教改革中是非常顯著的。
案例三 解釋新教概念時,用圖示。德意志的宗教改革很快波及歐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在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后,歐洲又先后出現(xiàn)了加爾文教和英國國教等新教派;浇淌澜绶至蚜恕.斀袷澜缛笞诮痰慕Y構體系是怎樣的呢?
四、問題解答
【探究學習總結】
(一)本課測評
1.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發(fā)表有何意義?
解題關鍵: “九十五條論綱”是宗教改革開始的標志。
思路引領:從內容和影響兩個方面回答。
答案提示: “九十五條論綱”的內容否定了教皇和教會的權威;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2.簡述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
解題關鍵:“因信稱義”
思路引領:從教義、教會組織兩個方面回答。
答案提示:(略)
(二)學習延伸
閱讀材料,聯(lián)系相關歷史事實,分析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實質。
解題關鍵:材料中的核心思想實際上就是“因信稱義”。
思路引領:結合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內容回答。
答案提示: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實質上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運動,為德意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解除了精神枷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er/66110.html
相關閱讀: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