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好父母的九大行為準則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學齡前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1.了解每個孩子都不同

  每個孩子的性情各不同,成長速度也不一樣。而他的自我價值觀,實際上反映了家長對他的態(tài)度。當孩子逐漸學會適應日常生活時,會對自己感到滿意,特別是當家長用明確的稱贊來加以肯定時,孩子會察覺他的行動與你的反應之間有所關聯(lián)。對于來自孩子的各種訊號,能夠敏銳反應的家長,他們的孩子會有比較正面的自我價值觀。

  2.在安全范圍之內,鼓勵孩子探索與玩耍

  隨著孩子學會爬與走,他會開始探索家長之外的世界。家長應該加以鼓勵,而且要在孩子回頭尋求安全感時,表現(xiàn)出接受的態(tài)度,讓孩子與同齡、不同齡的小朋友互動,進行人際關系的探索,但是要幫助他們解決沖突。同時,多多鼓勵玩耍,因為玩耍也是重要的學習經驗。

  3.好好照顧你自己

  家長也需要良好的照顧。養(yǎng)育子女是人類社會最重要、最奇妙也最富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正由于你是孩子最主要的供養(yǎng)者,你的健康越顯重要。越是精疲力竭、分身乏術、暴躁易怒、沮喪挫折的家長,越難以滿足孩子的需求。

  4.與孩子建立溫暖、充滿關懷的關系

  孩子獲得溫暖而有回應的照顧時,比較容易對照顧者產生安全感與穩(wěn)固感,專家將這種強烈的關系稱為“穩(wěn)固的依附關系”,這是孩子一切未來關系的基礎。讓孩子體驗你深刻的關懷。你的“愛的表現(xiàn)”如:撫觸、輕搖、說話、微笑與歌唱等等都會影響幼兒腦部網路的構成,幫助奠定孩子未來的思想與行為。

  5.回應孩子給你的暗示

  有時,孩子無法用言語來溝通他的心情、喜好或需求,但是他會向家長發(fā)出許多信號,例如聲音、動作、表情及目光的接觸等。注意他的情緒。不管孩子生氣或快樂,都要及時回應,盡量了解他的感受,他的描述?透過語言或動作,以及他想做什么。

  6.向你的孩子說話、閱讀、唱歌

  讓孩子浸潤在語言的環(huán)境中。有時,孩子雖然不懂得語言的含義,卻可以讓腦部獲得刺激,語言能力因此得以成長。對孩子唱歌、放音樂、說故事、讀故事書。多利用日常生活的點滴來編故事,將他認識的人與地點放入歌唱中,練習描述你們的生活。這些“親子對話”都將為孩子日后的學習興趣,奠下深厚的基礎。

  7.建立生活習慣與儀式

  孩子知道午睡時間到了,因為媽媽像往常一樣,唱了一首歌,然后把窗簾拉上。而當幼兒園老師拿來餅干的時候,孩子也會曉得,爸爸就要來接他回家了。通過愉快的感覺建立起來的生活習慣與儀式,能讓孩子感到安心。正面的經驗一再重復,不僅帶來安全感,也幫助孩子習慣與了解周遭環(huán)境。

  8.慎選電視節(jié)目

  電視節(jié)目不能教孩子學習語言,也無法讓他學會溝通。研究顯示,在學校學習狀況最好的孩子,家長通常會限制他們看電視的時間,而且對于孩子觀看的節(jié)目也有選擇。不要讓電視成為孩子的保姆。讓孩子有選擇性地看電視,而且留意他的收看習慣。盡可能與孩子一起觀看,同時一起討論內容。

  9.將紀律當作教育的機會

  孩子日漸成長,也愈來愈能多方探索、發(fā)現(xiàn)與實驗。孩子探索的世界越大,越需要有所限制,以及成年人持續(xù)而關愛的督導。幫助孩子學會用語言來表達感受。要讓他明白,你不喜歡他的某種行為,但你仍深愛著他。對孩子解釋各種行為的規(guī)則與后果,讓他學到紀律背后的理由。還要讓他了解,他的行為如何影響到別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youjiao/110769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