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陶淵明《丙辰歲八月中于下?田舍獲》原文及翻譯 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詩歌鑒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陶淵明《丙辰歲八月中于下?田舍獲》原文及翻譯 賞析

陶淵明《丙辰歲八月中于下?田舍獲》原文

貧居依稼穡,戮力東林隈。

不言春作苦,?重撍鶓选

司田眷有秋,寄聲與我諧。

饑者歡初飽,束帶候鳴雞。

揚楫越平湖,泛隨清壑回。

郁郁荒山里,猿聲閑且哀。

悲風(fēng)愛靜夜,林鳥喜晨開。

曰余作此來,三四星火頹。

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

遙謝荷?翁,聊得從君棲。

陶淵明《丙辰歲八月中于下?田舍獲》注釋

、下?(xùn):地勢低洼多水的地帶,即詩中所說的“東林隈”。田舍:指田間簡易的茅舍,可供臨時休息、避雨之用。獲:收獲。

2、依:依靠。稼穡(sè):指農(nóng)業(yè)勞動。稼是耕種,穡是收獲。戮(lǜ)力:盡力。東林隈(wēi):指下?田所在的地方。隈:山水等彎曲的地方;角落。

3、春作:春耕。負所懷:違背自己的愿望。

4、司田:管農(nóng)事的官,即田官。眷:顧念,關(guān)注。有秋:指秋收,收獲!渡袝?盤庚》:“若農(nóng)服田力穡,乃亦有秋!奔穆暎和腥藥Э谛拧Ec我諧:同我的想法相一致。諧:和合。

5、饑者:淵明自稱。初飽:剛剛能夠吃上頓飽飯。這兩句是說,經(jīng)常挨餓的我,為吃了頓飽飯而非常高興,早早起身束好衣帶,等候天亮去秋收。

6、揚揖(jí):舉槳,即劃船。泛:浮行,指泛舟。清壑(hè):清澈的山間溪流。壑:山溝。

7、郁郁:一作“嚼嚼(jiào,潔白貌)。郁郁,形容草木茂盛的樣子。閑且哀:悠緩而凄涼。

8、悲風(fēng):指凄厲的秋風(fēng)。愛靜夜:謂好在靜夜中呼嘯。晨開:指天明。

9、曰:語助詞,無意義。此:指農(nóng)業(yè)勞動。三四星火頹:指經(jīng)歷了十二年。三四:即十二。星火:即火星。頹:下傾。每當(dāng)夏歷七月以后,火星的位置開始向西下傾。下傾十二次,即經(jīng)歷了十二年。

0、姿年:風(fēng)姿年華,指青壯年。事:指農(nóng)耕之事。云:語助詞,無意義。乖:違背,違棄。

、聊:姑且。棲:居住,指隱居。

陶淵明《丙辰歲八月中于下?田舍獲》翻譯

貧居糊口靠農(nóng)務(wù),盡力勤耕東林邊。春種苦辛不必講,?止钾撐倚脑。田官關(guān)注秋收獲,傳語同我意相連。長期挨餓喜一飽,早起整裝待下田。劃動船槳渡平湖,山間清溪泛舟還。草木茂盛荒山里,猿啼悠緩聲哀怨。悲涼秋風(fēng)夜呼嘯,清晨林間鳥唱歡。我自歸田務(wù)農(nóng)來,至今已整十二年。華年已逝人漸老,依舊耕耘在田間。遙遙致意荷?翁,姑且隱居為君伴。

陶淵明《丙辰歲八月中于下?田舍獲》賞析

《丙辰歲八月中于下?田舍獲》是陶淵明的作品之一。詩人自歸田以來,已經(jīng)度過了十二年的躬耕生活。其勞作是勤苦的,生活是貧困的,但詩人卻從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與安慰,這首詩就著重表覬了這種情懷。詩中寫景形象生動,有力地烘托并體現(xiàn)了詩人內(nèi)心情感的起伏波動。

這首題為《丙辰歲八月中于下?田舍獲》的詩,是陶淵明五十二歲時所作。在詩人的許多作品中,此詩似乎不算最為傳誦的,歷來的論者有的比較欣賞象“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忘情世事的詩句;有的又好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那種“金剛怒目”式的內(nèi)容。其實,上述兩類作品雖各盡其妙,而此詩卻亦有其不可忽視的獨特價值,只是較少人加以闡述而已。

“丙辰”指晉安帝義熙十二年(46),當(dāng)時陶淵明歸隱田園,躬耕自資已經(jīng)十二年了。詩中說“曰余作此來,三四星火頹”,“星火” 指天上的火星(大火),每年秋天火星西沉,象征著一年將盡!叭摹敝甘簿褪钦f詩人參加農(nóng)業(yè)勞動已有十二年之久了。關(guān)于詩人參加勞動是不是真象一個農(nóng)民那樣干活,那是另一回事,但在這首詩中確實反映了某些只有親自參加過農(nóng)事的人才能體驗到的思想感情。這不但在文學(xué)史上其他作家那里很難見到,就是在陶詩中亦較罕見。

陶淵明因為不滿仕途的黑暗,愿意逃實錄歸耕,這思想在他較早的一些作品中就有所表現(xiàn)。他現(xiàn)存的作品中,寫農(nóng)村景物和有關(guān)農(nóng)事的詩并非只此一篇。著名的《勸農(nóng)》和《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就是他歸耕之初所作。但在這些詩中所寫的農(nóng)事,基本上還只是一種理想或愿望。例如《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說到的“在昔聞南畝,當(dāng)年竟未踐”(其一);“轉(zhuǎn)欲志長勤”(其二),都只是表現(xiàn)一種想法。詩中的名句“平疇交遠風(fēng),良苗亦懷新”最為論者所激賞。象這種詩句雖寫得頗為生動,但只要不輕視農(nóng)民而又有細致觀察力的詩人還是可以寫得出的。《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一首,作于義熙六年(40),當(dāng)時詩人參加勞動已有多年,詩中的情調(diào)就和前此不同:“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山中饒霜露,風(fēng)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的詩句,說明詩人確實參加了一些勞動。他感到勞動的艱辛,卻又甘心于這種生活。這種志趣在當(dāng)時條件下無疑很可貴,但這種情緒仍以不愿與上層社會合污的志節(jié)為主。

《丙辰歲八月中于下?田舍獲》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卻又是一樣。這首詩寫的既不是參加農(nóng)事的感想,也不是描寫具體的勞動。詩中著重寫的是詩人對這次秋收的期望和欣奮之情!梆囌邭g初飽,束帶候鳴雞”兩句,深刻地寫出了作者當(dāng)時急切地盼望著這次收獲的心情。所以明代鐘惺評此二句說:“非慣窮不知此趣”(《古詩歸》卷九)。我們知道,陶淵明晚年的生活是相當(dāng)貧困的。在《有會而作》一詩的序中,他曾自稱“舊谷既沒,新谷未登,頗為老農(nóng),而值年災(zāi),日月尚悠,為患未已!痹倏础稌x書?五行志》的記載,義熙十二年以前,幾乎連遭災(zāi)荒,從義熙六年至十一年,幾乎每年春天都鬧水災(zāi),而秋冬大旱,這不能不嚴重影響陶淵明的收成和生活。他好不容易盼到秋收,所以幾乎坐以待旦。下面“揚楫越平湖”等句,看似寫景,實際是寫田地距家遙遠,而詩人趕到那里,天還沒亮,在他眼前的還是個幽暗荒涼的山谷,四顧無人,但聞風(fēng)聲和啼猿。到天亮,鳥出林飛翔之時,詩人早已在那里等待著收割莊稼。這一些無非是襯托他迫切希望收獲新糧,以維持生活的情狀。這也正是舊社會中窮苦農(nóng)民常有的心理。詩人這樣寫,無非是要突出自己的艱辛和饑寒,但又不直接點明。“悲風(fēng)愛靜夜,林鳥喜晨開”,看似輕松、樂觀,卻更突出了饑寒的苦辛。

他雖然很貧困,但詩中反映的情調(diào)則比較樂觀曠達,盡管據(jù)蕭統(tǒng)《陶淵明傳》記載,他去世前一年,已經(jīng)到了饑臥不起的地步。在他的詩中象《乞食》、《怨詩楚調(diào)示龐主簿鄧治中》、《有會而作》諸篇,都真實地寫到了他的貧困。此詩寫作者之急于收獲,也正是寫其貧窮之狀,但詩中幾乎沒有一點寒苦之語,只是以“饑者歡初飽”等語,強烈地感染讀者。這種手法比起他前后一些詩人就要高明得多。例如:《藝文類聚》卷五十三所載晉代張望、江?和梁代朱超等人詠貧的詩,無非是寫居處的破陋或衣不蔽體之狀,情調(diào)抑郁,卻并不感人。至于此詩,則并無絲毫可憐相,也沒有具體刻畫貧困生活的情形,而饑寒之情,宛然在目。更可貴的則是作者的胸懷放達,雖然饑寒,卻仍以古代隱士??《論語》中的荷?丈人自比,顯出了不三江三江于貧賤的可貴風(fēng)格。這說明陶淵明的詩所以超越當(dāng)時許多作家,不僅是由于他有杰出的才華,更和他人格的高尚有關(guān)。同時,這樣寫不但沒有使人對貧困的印象有所沖淡,反而有所加深。正如王夫之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姜齋詩話》卷一)。這正是詩人藝術(shù)技巧高明之處。

象這首詩所寫的內(nèi)容,在我國文學(xué)史上確是十分罕見的。古代的作家同情農(nóng)民疾苦的為數(shù)不少,但象陶淵明這樣通過親身體會,生動地寫出“舊谷既沒,新谷未登”時那種窘迫之情的作品,則幾乎絕無僅有。這首詩之所以可貴,這是一個重要原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ju/361495.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