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古代詩歌常識
詩歌的特點是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樂性。
古代詩歌概括起來說就是指詩、詞、曲、賦。
1.詩有古詩和今詩。
(1)古詩,唐以前的詩,如詩經、樂府、漢魏晉南北朝詩。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較多。五言簡稱“五古”,七言簡稱“七古”。古體詩不拘句數,不求對仗,也不大講平仄,用韻較為自由。
(2)今詩,今詩又叫今體詩、近體詩,它是相對古體詩而言的。它起源于南朝,成熟于唐初。
律詩,形式固定,格律嚴密,每首八句。單句叫出句,雙句叫對句,合起來稱為一聯(lián)。一二句叫首聯(lián),三四句叫頷聯(lián),五六句叫頸聯(lián),七八句叫尾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一般要對仗。首句可用韻可不用韻,通常押平聲韻。五言簡稱“五律”,七言簡稱“七律”,十句以上的稱排律。
絕句,又稱絕詩、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詩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規(guī)格看,有的后一聯(lián)對仗,類似律詩的首聯(lián)、頷聯(lián);有的前一聯(lián)對仗,類似律詩的頸聯(lián)、尾聯(lián);有的兩聯(lián)都對仗,類似律詩的頷聯(lián)、頸聯(lián);有的不用對仗,類似律詩的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絕句的韻腳在二、四兩句,通常押平聲韻。第一句如押韻,也押平聲字。絕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兩種,簡稱“五絕”和“七絕”。
(3)對仗,又稱對偶,是近體詩的特征。主要有兩層要求:(一)聲音要平仄相對,即仄聲對平聲,平聲對仄聲;(二)意義要同類相對,即實對實,虛對虛,數對數,名對名,動對動,甚至再近,名的鳥對鳥,獸對獸,等等,總之是類越近越好。例如,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鷺上青天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嶺千秋雪平平仄仄平平仄
門泊東吳萬里船仄仄平平仄仄平
(4)平仄,最近體詩韻律的標志。古代漢字聲調的四聲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捌健敝钙渲械钠铰,聲調悠長;“仄”指其中的上聲、去聲、入聲,聲調險仄。現代漢語的四聲來源于古四聲,如果也按平仄分類,則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是“平”,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是“仄”。普通話沒有入聲;浄窖、湘方言等保留了部分入聲字。上面杜詩《絕句》的標調,是按古四聲標的,因此與普通話有所不同,如“白”標為“仄”,而不標為“平”,因為它是入聲字!拔鳌、“門”二字是平聲。這里本應用仄聲字的,但詩人沒有因辭害意,用了平聲字。當然也還有個“一三五不論”的靈活性。
(5)節(jié)奏,是近體詩音樂性強的標志;疽笫瞧截葡嚅g。所謂平仄相同,就是詩句中逢雙的字平仄必須替換,即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例如,該句的第二字為平聲,第四字就要仄聲,第六字又要平聲;反之,如果該句的第二字為仄聲,第四字就要平聲,第六字又要仄聲。還以杜甫《絕句》為例:
兩個(仄)黃鸝(平)鳴翠(仄)柳,
一行(平)白鷺(仄)上青(平)天。
窗含(平)西嶺(仄)千秋(平)雪,
門泊(仄)東吳(平)萬里(仄)船。
總之,平仄是句與句之間聲調相對的關系,又是本句內部的聲調關系,以兩字為一節(jié)奏點,平仄交替。這里講的是常體。古人作詩有變通、拗救之說,是例外,是非常體。
2.詞發(fā)端于燕樂,成熟于唐末,盛行于宋代。有小令(58字以內)和長調(59字以上)之分。詞有詞牌、詞題及正文的區(qū)別,鑒賞時不要混淆了二者的區(qū)別。?
3.曲由元代散曲派生,盛行于元代。語言上大量運用俗語、口語、襯字,比詞更加靈活。
從內容上看詩歌主要有抒情詩、敘事詩和哲理詩三大類,此外,從詩歌描寫的具體內容上看,還有送別詩、寫景詩、詠史詩、詠物詩等。
二、積累歷史文化知識
主要有三點:一是積累歷史文化知識,了解我國古代社會歷史特點以及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風俗、藝術發(fā)展情況,如中國畫的特點、封建社會的科學制度、官階變遷、風土人情等;二是學會歷史地看問題,學會辯證地看問題;三是懂得人情世故,能夠從人之常情、事之常理出發(fā),設身處地地體味詩歌的情感內容;不少詩歌還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思想行為和人生遭遇,叫做知人論世。
三、掌握詩歌鑒賞技術
(一)詩歌鑒賞操作要有程序
首先是誦讀。要求讀出音樂美、情感美。做到:讀準字音,讀準韻腳,讀出情感,并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調動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對詩歌的景物造型、色彩、聲音、味道、質地等進行體驗,獲得情感享受。
其次是理解。分兩種情況:一是理解字詞,二是理解詩句。
理解字詞是理解詩句的前提。古人做詩講究煉字,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講究詞語運用。凡是煉字得意之處,都是詩中最有意義之處,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頭春意鬧”等。準確理解詩中的詞語運用,對于理解全詩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理解詩句是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要求理解詩歌中的景與情、事與理等關系,理解詩歌所描寫的事件及其描寫方式,如正面描寫、側面烘托、反面襯托以及描寫時所運用的修辭方式,必要時還要注意詩前小序、詩后日期、詩外注釋等。這樣才能準確理解詩歌的社會思想內涵及其文學意義。
第三是再現。一個是再現全詩的意境,可以在腦子里過一過電影,不一定寫出來;一個是重點詩句的意境,按答題要求,通常要能夠用自己的話描述出詩句所表現的情境來。
最后是評價。古人講究煉字,無非是想以最精練的語言表達更加豐富的內容,并且增加詩歌語言的形象性,即平時所說的繪聲繪色、生動傳神、情景交融等等。評價中使用的術語。要在閱讀古代詩歌鑒賞的相關文章中去感受、學習,不斷積累。
(二)詩歌鑒賞要注意設題角度
古代詩歌鑒賞的考查既可以從一個角度進行,也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還可以綜合進行,全面考查。具體到一首詩,只有對不同角度的特色都弄明白了,考試中才能針對題目設計的角度予以準確解答。下面舉例說明詩歌鑒賞設題的不同角度。
1.鑒賞內容
(1)理解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情感。
抒情主體的形象和感情有的詩歌鮮明,有的詩歌含蓄,只有抓住具體詩句,才能準確分析判斷。
例1:讀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回答問題。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問:詩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鄉(xiāng)的事實的?
答:第一句“少小離家”與“老大回”在句中自對;第二句以“鬢毛衰”具體寫出了“老大”之態(tài),并以不變的鄉(xiāng)音映襯,這樣就寫出了作者久客他鄉(xiāng)的事實,也為下兩句作了鋪墊。
例2:讀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回答問題。?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問:詩人的形象是如何通過詩句展現的?
答:蒼茫的煙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詩人送別時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現出詩人的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詩人這里以晶瑩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詩人為官清白,心地純潔。
(2)理解(再現)意象。
詩歌意象有單一的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烘托性意象,還有組合的意象等。鑒賞時要善于抓住意象特征理解其傳達的內涵信息。
例1:讀曹植《七步詩》回答問題。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問:這首詩用豆萁、豆子分別比喻什么?
答: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對同胞兄弟的迫害。
例2:讀王翰《涼州詞》回答問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問: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襯托什么?
答:將士將暢飲時,戰(zhàn)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襯托戰(zhàn)事的悲壯。
例3.讀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回答問題。
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問:“朝雨”“柳色”除了寫春色外,還表達了哪些言外之意?
答:“朝雨”還烘托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憂傷之情;“楊柳”象征離別,折柳相贈表示留戀之情,增加了濃厚的離別情意。
(3)理解主旨。
理解主旨往往要抓住詩句、標題及相關的背景信息進行歸納。
例1:讀《長歌行》(節(jié)選)回答問題。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問:本詩的主題是什么?
答:人生也有盛衰,寶貴的是精力旺盛的少壯時期,應該及早努力,如果不抓緊大好時機,等到老年時徒然傷悲也沒有什么用了。
例2:讀韓?《寒食》回答問題。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問:本詩的主題是什么?體現在哪幾句?
答:這是一首杰出的古代政治諷刺詩,作者巧借吟節(jié)令景色,對時政予以諷刺。本詩主題體現在第三、四句。假借吟寒食節(jié),巧借蠟燭達到對時政的諷刺的目的。
(4)理解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體現在作者用詞用語時流露出的鮮明的愛憎,如詞句的感情色彩、語體情態(tài)等。
例1:讀張志和《漁歌子》回答問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問:“斜風細雨不須歸”一句,流露出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流露對混濁官場的鄙視。
例2:讀李紳《憫農》回答問題。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問:詩人對勞動人民,對統(tǒng)治制度是什么態(tài)度?
答:“四海無閑田”反映農民拼命勞動,全國已沒有荒廢不耕種的土地了,農民種得廣,收得多,本應過上富裕生活,而現實卻是“農夫猶餓死”。詩人用對比手法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對封建剝削制度的不滿。
(5)揭示深層含義。
關注詩句的比喻、象征意味,發(fā)現詩句的言外之意、畫外之音。
例1:讀王安石的《梅花》回答問題。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問:全詩用梅花來比擬人的品格,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情意?
答:作者贊美梅花的高貴品質,實際上是表明自己堅韌不拔在逆境中潔身自好的心態(tài),是借物言志的一種方法。
例2:讀李清照《夏日絕句》回答問題。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問:本詩明寫對項羽的贊揚,暗寫了什么?
答:諷刺了以宋高宗為首的南宋君臣,是多么貪生怕死,懦弱無能。
例3:讀王之渙《涼州詞》回答問題。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問:“一片”與“萬仞”對照,明寫了什么?暗寫了什么?
答:明寫了玉門關的扼居險要,暗寫了守關將士孤寂的處境。
(6)體味色彩、情味。
目的是理解詩歌的形象、意境、思想感情等。
例1:讀孟浩然《宿建德江》回答問題。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問:詩的第三、四句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意境?
答:原野遼闊無垠,天地相連,天比樹低,水月映照,仿佛月在身邊。描景狀物非常真切動人。
例2:讀王維《竹里館》回答問題。?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問:竹林、孤琴、長嘯、明月這些普通景物能構成清幽意境的原因是什么?
答:因為作者恬淡澄凈的心情與此情此景相互融合。
2.鑒賞語言
(1)品味關鍵詞語的含義及表達作用。
詩中的關鍵詞往往都是活用詞或者具有特殊意味的詞,品味關鍵詞,有助于理解詩的內容,評價詩的特點。
例1:讀盧綸《塞下曲》回答問題。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問:“暗”、“驚”、“尋”、“沒”四字妙在何處?
答:這個“暗”字既透露了朦朧的夜色,又渲染出一片黑乎乎的森林;“驚”字不只是風吹草動,而且給人一種陰森的感覺;“尋”字說明昨晚夜射是誤會;“沒”字把將軍射藝高超,臂力驚人的形象描繪出來了。
例2:讀楊萬里《小池》回答問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蔭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問:“借”字和“愛”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詩人以一個“惜”字和“愛”字賦予泉眼、樹蔭以人的感情。泉眼愛惜,樹蔭愛戀,富有情趣。
(2)理解關鍵詩句的含義、色彩、情味、效果。
目的是理解關鍵詞的表達作用,要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積極體味,表達自己的感受。
例1:讀蘇軾《惠崇<春江晚景>》回答問題。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問:“春江水暖鴨先知”蘊含了怎樣了哲理?
直接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過對某些事物、某個問題的敘述、描寫或議論,含蓄地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就是間接抒情。中國古典詩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間接抒情。
如孟浩然的《與諸子登峴山》: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這首詩是作者借登峴山憑吊羊祜抒發(fā)自己的郁積和憤慨。作者入京求仕不遇,心情一直苦悶。他登上峴山,想到羊祜當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說過的“登此山者多矣,皆煙滅無聞”的話,聯(lián)想到自己的處境,空有抱負卻不得施展,“煙滅無聞”正是對自己遭遇的寫照,觸景生情,倍感悲傷,不禁潸然淚下。全詩借古抒懷,把深沉的感慨隱藏在平淡的描繪之中。
⑥情景交融
“一切景語皆情語”,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詩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斷古典詩歌有無意境的標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斷古典詩歌是否為上乘之作的標志。
如劉長卿《自夏口至鸚鵡洲望岳陽寄元中丞》:
汀洲無浪復無煙,楚客相思益渺然。
漢口夕陽斜渡鳥,洞庭秋水遠連天。
孤城背嶺寒吹角,獨樹臨江夜泊船。
賈誼上書憂漢室,長沙謫去古今憐。
從詩題看,作者這時船行于夏口至鸚鵡洲,尚未到長沙。第一聯(lián)寫由夏口到鸚鵡洲所見景色并即景抒情;二聯(lián)寫夕望,詩人眺望漢口,夕陽余輝反映,由近而遠,聯(lián)想到友人元中丞的住地洞庭湖畔的景象;三聯(lián)轉寫眼前景物,眺望隔江的漢陽城,背靠龜山,秋風颯颯,角聲嗚咽。此詩主要借描寫旅途景色抒發(fā)自己被貶謫的凄苦情懷,同時對和自己一樣遭貶的元中丞表示同情與慰藉。作者借秋江、夕陽、孤舟、獨樹、孤城、夜色,突出地表現旅途的凄涼,寄寓自己的悲憤。
⑦襯托
襯托是利用事物間近似或對立的條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些事物的藝術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另一事物,稱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另一事物,稱反襯。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樹陰滿地是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都是以動襯靜的反襯。
如陸游的《鷓鴣天》:
家住蒼煙落照間,絲毫塵事不相關。斟殘玉瀣行穿竹,卷罷《黃庭》臥看山。貪嘯傲,任衰殘,不妨隨處一開顏。無知造物心腸別,老卻英雄似等閑。
詩人被閑置不用,可是寫景敘事均安逸、閑適,這是用來反面襯托其憤激之情。
還有杜甫的《絕句》: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碧水之上有白鳥,青山之上有紅花,是“樂景”。而游子不能回鄉(xiāng),是“哀情”。此詩正以樂景反襯哀情。
⑧渲染
渲染,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涂染畫面,顯出物象明暗向背和墨彩深淺。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是指一種表現手法。通過對環(huán)境、景物或人物的行為、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增強藝術效果。?
先看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是作者初至成都游諸葛亮武侯祠所作,抒寫詩人對諸葛亮崇敬贊佩之情。前二聯(lián)寫武侯祠的景色,以古柏森森、碧草茂密、黃鸝空啼等景色渲染寂靜、肅穆的氣氛,表現作者對先賢深沉的緬懷。
又如劉禹錫《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詩前兩句渲染了寂寥、慘淡的氣氛。野草野花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橋畔滋長蔓延,足見景象衰;而烏衣巷不僅映襯在敗落凄涼的古橋背景下,還呈現在斜陽的殘照中。這為后文作了充分的環(huán)境烘托。
⑨鋪墊
運用類似的或相反的事物與敘述的主要事物放在一起,前者用作陪襯,以使主要事物鮮明突出。
如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詩的開篇描繪出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潔的景象,為下文寫秋思作鋪墊。
又如張籍《涼州詞》: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首句寫邊塞城鎮(zhèn)荒涼蕭瑟的氣氛,陰沉抑郁。二句寫近景則色彩鮮明,情調昂揚,富有朝氣。一抑一揚,一暗一明,互相襯托。
再看常建的《塞下曲》:
玉帛朝回望帝鄉(xiāng),烏孫歸去不稱王。
天涯靜處無征戰(zhàn),兵氣銷為日月光。
頭兩句,是對西漢朝廷與烏孫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動概括,平述史實,為全詩鋪墊。三四句順勢騰蹇,波涌云飛,形成高潮,描繪了一幅和平統(tǒng)一的輝煌畫卷。
⑩含蓄
含蓄是把作者的深意隱含于作品所描繪的形象之中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法。含蓄的主要特點是意在言外。但應該看到,這種言外之意,仍得之于作品語言文字的觸發(fā)。
運用含蓄的手法,給讀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余地,讓讀者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來理解、補充和豐富作品中的意境,以收到“言已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如朱慶馀的詩《閨意獻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朱慶馀是應進士科舉的才子,張籍是水部侍郎。朱希望得到張的常識,以新婦自比,以新郎比張,以公婆比主考,征求張籍意見。
張籍以《酬朱慶馀》作回答: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抵萬金。
張籍把朱慶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必受人們贊賞。暗示他不必為考試擔心。
這種手法,以夫妻或男女愛情關系比擬君臣以及朋友、師生等其他社會關系,是從《詩經》就開始的,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一、了解古代詩歌常識
詩歌的特點是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樂性。
古代詩歌概括起來說就是指詩、詞、曲、賦。
1.詩有古詩和今詩。
(1)古詩,唐以前的詩,如詩經、樂府、漢魏晉南北朝詩。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較多。五言簡稱“五古”,七言簡稱“七古”。古體詩不拘句數,不求對仗,也不大講平仄,用韻較為自由。
(2)今詩,今詩又叫今體詩、近體詩,它是相對古體詩而言的。它起源于南朝,成熟于唐初。
律詩,形式固定,格律嚴密,每首八句。單句叫出句,雙句叫對句,合起來稱為一聯(lián)。一二句叫首聯(lián),三四句叫頷聯(lián),五六句叫頸聯(lián),七八句叫尾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一般要對仗。首句可用韻可不用韻,通常押平聲韻。五言簡稱“五律”,七言簡稱“七律”,十句以上的稱排律。
絕句,又稱絕詩、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詩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規(guī)格看,有的后一聯(lián)對仗,類似律詩的首聯(lián)、頷聯(lián);有的前一聯(lián)對仗,類似律詩的頸聯(lián)、尾聯(lián);有的兩聯(lián)都對仗,類似律詩的頷聯(lián)、頸聯(lián);有的不用對仗,類似律詩的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絕句的韻腳在二、四兩句,通常押平聲韻。第一句如押韻,也押平聲字。絕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兩種,簡稱“五絕”和“七絕”。
(3)對仗,又稱對偶,是近體詩的特征。主要有兩層要求:(一)聲音要平仄相對,即仄聲對平聲,平聲對仄聲;(二)意義要同類相對,即實對實,虛對虛,數對數,名對名,動對動,甚至再近,名的鳥對鳥,獸對獸,等等,總之是類越近越好。例如,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鷺上青天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嶺千秋雪平平仄仄平平仄
門泊東吳萬里船仄仄平平仄仄平
(4)平仄,最近體詩韻律的標志。古代漢字聲調的四聲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捌健敝钙渲械钠铰,聲調悠長;“仄”指其中的上聲、去聲、入聲,聲調險仄,F代漢語的四聲來源于古四聲,如果也按平仄分類,則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是“平”,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是“仄”。普通話沒有入聲。粵方言、湘方言等保留了部分入聲字。上面杜詩《絕句》的標調,是按古四聲標的,因此與普通話有所不同,如“白”標為“仄”,而不標為“平”,因為它是入聲字!拔鳌薄ⅰ伴T”二字是平聲。這里本應用仄聲字的,但詩人沒有因辭害意,用了平聲字。當然也還有個“一三五不論”的靈活性。
(5)節(jié)奏,是近體詩音樂性強的標志;疽笫瞧截葡嚅g。所謂平仄相同,就是詩句中逢雙的字平仄必須替換,即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例如,該句的第二字為平聲,第四字就要仄聲,第六字又要平聲;反之,如果該句的第二字為仄聲,第四字就要平聲,第六字又要仄聲。還以杜甫《絕句》為例:
兩個(仄)黃鸝(平)鳴翠(仄)柳,
一行(平)白鷺(仄)上青(平)天。
窗含(平)西嶺(仄)千秋(平)雪,
門泊(仄)東吳(平)萬里(仄)船。
總之,平仄是句與句之間聲調相對的關系,又是本句內部的聲調關系,以兩字為一節(jié)奏點,平仄交替。這里講的是常體。古人作詩有變通、拗救之說,是例外,是非常體。
2.詞發(fā)端于燕樂,成熟于唐末,盛行于宋代。有小令(58字以內)和長調(59字以上)之分。詞有詞牌、詞題及正文的區(qū)別,鑒賞時不要混淆了二者的區(qū)別。?
3.曲由元代散曲派生,盛行于元代。語言上大量運用俗語、口語、襯字,比詞更加靈活。
從內容上看詩歌主要有抒情詩、敘事詩和哲理詩三大類,此外,從詩歌描寫的具體內容上看,還有送別詩、寫景詩、詠史詩、詠物詩等。
二、積累歷史文化知識
主要有三點:一是積累歷史文化知識,了解我國古代社會歷史特點以及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風俗、藝術發(fā)展情況,如中國畫的特點、封建社會的科學制度、官階變遷、風土人情等;二是學會歷史地看問題,學會辯證地看問題;三是懂得人情世故,能夠從人之常情、事之常理出發(fā),設身處地地體味詩歌的情感內容;不少詩歌還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思想行為和人生遭遇,叫做知人論世。
三、掌握詩歌鑒賞技術
(一)詩歌鑒賞操作要有程序
首先是誦讀。要求讀出音樂美、情感美。做到:讀準字音,讀準韻腳,讀出情感,并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調動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對詩歌的景物造型、色彩、聲音、味道、質地等進行體驗,獲得情感享受。
其次是理解。分兩種情況:一是理解字詞,二是理解詩句。
理解字詞是理解詩句的前提。古人做詩講究煉字,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講究詞語運用。凡是煉字得意之處,都是詩中最有意義之處,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頭春意鬧”等。準確理解詩中的詞語運用,對于理解全詩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理解詩句是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要求理解詩歌中的景與情、事與理等關系,理解詩歌所描寫的事件及其描寫方式,如正面描寫、側面烘托、反面襯托以及描寫時所運用的修辭方式,必要時還要注意詩前小序、詩后日期、詩外注釋等。這樣才能準確理解詩歌的社會思想內涵及其文學意義。
第三是再現。一個是再現全詩的意境,可以在腦子里過一過電影,不一定寫出來;一個是重點詩句的意境,按答題要求,通常要能夠用自己的話描述出詩句所表現的情境來。
最后是評價。古人講究煉字,無非是想以最精練的語言表達更加豐富的內容,并且增加詩歌語言的形象性,即平時所說的繪聲繪色、生動傳神、情景交融等等。評價中使用的術語。要在閱讀古代詩歌鑒賞的相關文章中去感受、學習,不斷積累。
(二)詩歌鑒賞要注意設題角度
古代詩歌鑒賞的考查既可以從一個角度進行,也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還可以綜合進行,全面考查。具體到一首詩,只有對不同角度的特色都弄明白了,考試中才能針對題目設計的角度予以準確解答。下面舉例說明詩歌鑒賞設題的不同角度。
1.鑒賞內容
(1)理解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情感。
抒情主體的形象和感情有的詩歌鮮明,有的詩歌含蓄,只有抓住具體詩句,才能準確分析判斷。
例1:讀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回答問題。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問:詩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鄉(xiāng)的事實的?
答:第一句“少小離家”與“老大回”在句中自對;第二句以“鬢毛衰”具體寫出了“老大”之態(tài),并以不變的鄉(xiāng)音映襯,這樣就寫出了作者久客他鄉(xiāng)的事實,也為下兩句作了鋪墊。
例2:讀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回答問題。?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問:詩人的形象是如何通過詩句展現的?
答:這句詩不僅寫出了富有詩情畫意的早春景色,而且強調了實踐精神,也反映了作者對人生的探索精神。
例2:讀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回答問題。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問:“煙花三月下?lián)P州”被譽為千古佳句,妙在何處?第三、四句是如何體現作者對朋友深情的?
答:“煙花三月下?lián)P州”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jié)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息。第三、四句寫臨江送別,帆影望盡,故人遠去,仍久久佇立遠眺,摯愛之情含蘊無窮。
(3)概括語言的風格、格調、色彩、境界、情味。
著眼于整體鑒賞,要注意抓住特點運用術語,準確概括。
例1:讀賈島《尋隱者不遇》回答問題。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問:這首詩的語言有何特點?
答:這首小詩,無華麗的詞藻,以平常用語入詩,顯得清淡樸素,更加耐人尋味。
3.鑒賞表達技巧
(1)賞析修辭方法,如比喻、擬人、夸張、對偶、借代、雙關等。?
關鍵是賞析修辭方法產生的美感,可以記住相關修辭手法的修辭效果術語。
例1:讀李白《獨坐敬亭山》回答問題。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問:詩的后兩句運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后兩句采用了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皟伞薄ⅰ跋唷倍职讶撕蜕骄o密聯(lián)系在一起,“只有”兩字更突出了詩人對山的喜愛。
例2:讀孟郊《游子吟》回答問題。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問:“寸草心”、“三春暉”分別比喻什么?說明了什么?
答: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陽光來比喻慈母的恩惠。說明慈母的厚愛,兒子是無以報答的。
(2)賞析表達方式,比如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等。
只有熟悉不同表達方式的表達效果,抓住詩歌的表達特點,才能作出準確理解。
例1:讀劉禹錫《烏衣巷》回答問題。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問:詩中不作一句議論卻是怎樣懷古的?
答:詩人只選取了野草、斜陽、飛燕三種景物進行描寫,而把對歷史盛衰興亡的感慨,寓情于景,讓人思而得之,含蓄有味。
例2:讀朱熹《春日》回答問題。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問:作者是采用何種表達方式來贊美春天的?
答:第一句敘事,第二句寫春天萬物更新,第三、四句抒情,贊美春光無處不在和作者的熱愛之情。
(3)賞析表現手法,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靜為動、對比映襯、虛實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等。
只有熟悉各種表現手法的意義和效果,并且抓住詩中詞句、語言及其修辭等特點,才能準確賞析。
例1:讀劉禹錫《浪淘沙》回答問題。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椗。
問:詩的后兩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來描寫黃河?
答:詩人以浪溫的想象結合優(yōu)美的傳說,把黃河洶涌澎湃寫得更具體、生動、形象。
例2:讀蘇軾《題西林壁》回答問題。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此山中。
問:詩句的第一、二句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句是實寫,寫出廬山“成嶺”、“成峰”的具體形象,給人以逼真的實感。第二句是虛寫,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各個不同的角度看廬山,到底是什么狀貌呢,詩人故意撇開不寫,只說“各不同”讓讀者去想象。
例3:讀張繼《楓橋夜泊》回答問題。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問:本詩通過什么方法來表現詩人的感情?
答:本詩通過對環(huán)境氣氛的極力渲染,表現出詩人的悲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例4:讀杜甫《贈花卿》回答問題。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問:詩在前兩句實寫的基礎上,后兩句又采用了怎樣的寫法?
答:后兩句以天上的仙樂相夸,是遐想。因虛而實,虛實相生,將樂曲美妙贊美到了極致。
此外,一般鑒賞文章都是對詩歌的多角度綜合鑒賞,如唐詩鑒賞辭典等。
(三)學會運用詩歌鑒賞的有關術語
1.術語是什么
術語是詩歌鑒賞中的“行話”,準確使用術語可使語言簡練明白。平時只要稍加留意,就不會感到語澀詞窮。
例如,名詞活用為動詞,是化靜為動,生動形象,增強意味。不同的詩人其作品風格也不會相同,如王維的詩富有詩情畫意,蘇軾的詞豪放激越!对街袛埞拧肥墙栾L諷今,《赤壁懷古》借古傷今,表達功業(yè)未成的感慨。等等。
2.術語運用例釋
王安石所說的“詩家語”就表明詩歌語言有其特殊性,只有用語準確,才能簡練明白。
(1)評價語言
①用詞
動詞能準確刻劃人物或景物的動作物征,給人生動形象的感受。詞語活用能化靜為動,使語言簡捷傳神。主語不明確的詩句,經常會產生奇特的感覺和效果。把用于動物或人的動作行為的詞語,用在景物、動物身上,會使景物、動物顯出靈性、動感。疊詞可使表達細膩、生動,還能起強調作用,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擬聲詞能使詩文更生動、形象、傳神,使人產生身臨其境之感。顏色的詞一般表達心情的明朗與陰暗,體現詩人的好惡和愛憎,同時還能增強描寫的畫面感,渲染氣氛。下列詩句詞語運用特別,別有一番詩味。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杜甫)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臨洞庭上贈張丞相》孟浩然)
雨去花光濕,風歸葉影疏。(《郊興》王勃)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竹枝詞〉其一》劉禹錫)
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無日》王安石)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聲聲慢》李清照)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杜甫)
②風格
風格是對詩歌語言整體評價的術語。在詩詞的風格上,詞有豪放婉約之別,詩曲又何嘗不是。但專用鑒賞術語有:激越高亢,清婉秀麗,用語華麗,極盡鋪陳之能事,用語平易,含義雋永等。
在語言結構上,倒裝一般表示強調,例如:“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西江月》辛棄疾),“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秋興八首》杜甫)等。
意象羅列或意象疊加,使描寫更具鏡頭感,例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天凈沙?秋思》馬致遠)、“楊柳岸曉風殘月”(《雨霖鈴》柳永)等。
(2)評價內容
①評價詩中的情、景、事、理。
借景抒情、以景顯情、以情馭景一一用以評價情景關系,這類詩通常以寫景為主,詩人移情于物,讓景物表現出詩人的喜、怒、哀、樂,借以抒發(fā)自己的感情。這種情況的最高境界是“情景交融”,如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此時景物不是單純的景物,而是帶著詩人感情的景物。
托物言志一一用以評價詠物詩,在這類詩中詩人通常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寄托在景物上面,借景物表達自己的情感志向。
感物傷懷一一用以評價詠物詩,寫法與托物言志的詩有所不同,這類詩通常是作者有感于景物的特點或遭遇,引發(fā)出內心的傷感。
象征一一用以評價某些特殊意象,如歲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潔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鳥象征自由等。
②評價詩中的用事、用典
借古傷今、借古諷今一一用以評價憑吊古跡,通常是借古跡感傷、批評時事,如李白《越中攬古》等。
今昔對比、古今對比一一用以評價憑吊古跡,通常是兩相對比,意在說理,表明愛憎,如劉禹錫《石頭城》。
追慕先賢(先達、古代英雄等)、懷古傷已一一以評價懷念古人,詩中常出現對古代英雄、賢能人物的緬懷回憶,借以表達詩人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或功業(yè)未成的感傷,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至于詩歌引用的典故、化用前人的詩句,其評價也與上述三類情況相同,有借古傷今、借古諷今、今昔對比、古今對比、追慕先賢(先達、古代英雄等)、懷古傷已等術語。
例如,《揚州慢》(姜夔)中引用杜牧的詩句,《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中引用拓跋燾的故事等!堕L亭送別》(王實甫)中的“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中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的詩句等。
③評價詩中蘊含的理趣。
詩歌在抒情詩和敘事詩之外還有一種說理詩,雖數量不多,但影響頗大。這些詩里所蘊含的道理都是通過具體事物來說理,杜甫、陸游、蘇軾等人的作品里經?梢钥吹缴詈砣さ句子。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后游》杜甫)寫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們去欣賞,用來說明大自然是無私心的道理。
“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江亭》杜甫)看到水的緩緩流動,云的停泊不動,競爭的心思,飛馳的意念都停滯了。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蘇軾)說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來,往往被各種現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另外較有名的說理詩句有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标懹蔚摹队紊轿鞔濉贰吧街厮畯鸵蔁o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評價表達技巧
①評價意境及思想感情。
術語有壓抑、沉郁、歡快、雄闊、委婉、含蓄、空靈、直率、自然、風趣、平淡等。此外思想內容還有“層層拓展、深入”、“感情漸起波瀾”等術語。
②評價抒情方式。
主要術語“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等。
③評價修辭方式。
詩文中運用修辭手法,其作用大體和其它文體中的修辭作用一樣。比喻可使形象更為生動,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睌M人是把事物人格化,如“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狈磫柺菫榱艘鹱⒁猓硎緩娬{,如“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夸張是為了強調和突出,如“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睂ε际菫榱嗽鰪娫娫~的音樂美,從而使衣意凝練抒情酣暢,增強詩歌詞的外在形式美,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狈匆r可以使形象更加鮮明,有以靜襯動、以有聲襯無聲等,如“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等。
④多角度評價。
有些詩詞從聽覺、觸覺、視覺等多方面渲染氣氛,豐富詩文的內容。評價時要注意使用這方面的術語。
(4)評價表現手法
①賦、比、興
“賦、比、興”是《詩經》中的詩歌的表現手法,對后世詩歌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賦,就是“敷陳其事或直陳其事”,就是詳細地敘事寫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態(tài)度!对娊洝分械摹夺亠L?七月》、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南北朝樂府民歌《木蘭辭》、白居易的《賣炭翁》均為大量用賦的敘事名作。用賦的手法寫詩,使人感到真實、親切?墒峭ㄆ觅x,會失之膚淺、平直、松散,故古代文學家強調賦比興合用。如《詩經?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寫一群伐木的奴隸替奴隸主砍伐檀木制造車子,在艱苦繁重的勞動中聯(lián)想到奴隸主的不勞而獲,因而抑制不住內心的憤怒。
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对娊?碩鼠》把奴隸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種相似聯(lián)想。
如杜甫的《江漢》: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頸聯(lián)以“落日”為喻,委婉表達了詩人頑強不息的精神和博大深沉的胸懷。尾聯(lián)詩人將自己比作老馬,用的是老馬識途的故事。
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漣漪”就屬于“興”,它引出了下面的敘述!芭d”和“比”常常聯(lián)系起來在一首詩中運用。如《孔雀東南飛》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既是用“興”,又是“比”。
又如《三閭廟》: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前兩句即景起興兼用比喻,寫屈原之怨像沅水、湘水一樣長流不盡。
再如孟浩然《臨洞庭上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作者寫景從大處落筆,通過浩瀚的湖水,蒸騰的水氣,澎湃的波濤,水天一色的壯麗景色,表現洞庭湖的汪洋壯闊,氣勢磅?,格調雄渾。詩歌以洞庭湖起興,詩的后半部借洞庭湖的眼前事物為喻,抒寫自己在政治上積極用世和希望得到援引的心情。
②虛寫和實寫
虛寫,不是寫眼前的實景,而是寫想象中的景象。實寫,恰好與之相反。詩歌當中虛實結合常常能收到奇特的藝術效果。
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三句四句以虛寫實,寫想象的情景,寫作者以冰壺贈勉友人,寄望友人日后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
又如杜甫《月夜》:
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鬢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詩題為《月夜》,實寫本應是寫自己看月,但此詩卻未實寫自己看月思親,而主要以想象之詞,寫妻子自己的思念。詩中著力描寫妻子“獨看”思親的情景。首先,詩人以兒女幼小還不知道思念長安,突出妻子深夜望月思親“只獨看”的形象。接著進一步寫妻子久久望月以至霧濕云鬢,月寒玉臂,寫出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無限懷念親人的深情。這都是虛寫,詩歌以虛寫實,虛實相生。妻子如此,詩人自己也同樣如此。這就深刻表現了夫妻之間真摯的愛情和相思。
③正面和側面
直接對人物的肖像、心理、語言、行動、環(huán)境、氣氛進行描繪,稱為正面描寫,又叫直接描寫。直接描寫可以使讀者直接感覺到人物的言談舉止、儀表風貌、個性習慣以及環(huán)境的狀況、事件的氣氛等。側面描寫則是通過對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寫來烘托、渲染所要描寫的人物、事件或通過別人的評價、議論來描寫人物或事物。
如胡令能《詠繡障》:
日暮堂前花蕊嬌,爭拈小筆上床描。
繡成安向春園里,引得黃鶯下柳條。
正面對精美的繡工的描寫。前兩句從靜態(tài)和動態(tài)兩方面寫物寫人,繡屏風安到花園里,足以亂真,連黃鶯都上當了。黃鶯入畫這一側面描寫,豐富了詩歌形象,平添了動人的情趣。
又如張祜《贈內人》:
禁門宮樹月痕過,媚眼惟看宿鷺窠。
斜拔玉釵燈影畔,剔開紅焰救飛蛾。
正面對宮女的凄涼寂寞生活和愁腸萬轉的怨情的描寫。第二句寫宮女在單調環(huán)境中,無可奈何地把目光投向那唯一有生活氣息的樹梢的鷺窠,這一舉動,充滿了對自由的渴望,對幸福的憧憬。三四名寫斜拔玉釵,撥救飛蛾這一優(yōu)美的女性動作,顯示了少女的善良心愿,表示飛蛾的一腔同情,對自己的哀憐。
還有漢樂府《陌上!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
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殹?/p>
少年見羅敷,脫帽著?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對秦羅敷的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尤為典型。前四句是正面描寫,后八句是側面描寫。前四句夸張地寫羅敷的服飾之美,是為了襯托人物的高貴和美好。至于羅敷具體怎么美呢?這是很難描繪的。于是作者筆勢一蕩,不直接寫羅敷本身,而去寫周圍的人為羅敷所吸引的神態(tài),通過側面描寫,給人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你自己想她怎么美,她就怎么美。
④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
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體外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志愿。托物寓意,就是將思想隱含在個體的外物之中。實際上,“志”和“意”往往是一回事,都可理解為思想感情、理想愿望、見解主張等等。這兩種表現手法常用于詠物詩。
如秦韜玉的《貧女》: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亦自傷。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錢,為他人作嫁衣裳。
《貧女》,寫一個貧女的自白。她毫不掩飾地傾訴衷曲,自傷自嘆,自矜自持,使讀者既同情其遭遇,又欽佩她的人格。作者曾應進士不第,長期在幕府中做事。此篇“語語皆貧女自傷,而實為貧士不遇者寫牢愁抑塞之懷”。貧女形象寄托了寒士出身貧賤、舉薦無人的苦悶哀愁,內美修能、超凡脫俗的孤高情調,是終年為上司提刀獻策,自己卻久屈下僚的讀書人的寫照。流露出懷才不遇、寄人籬下的感恨。
⑤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679277.html
相關閱讀:《逍遙游》的教學重點與教學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