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十五世紀以前,無論在科學技術創(chuàng)造發(fā)明方面,還是在農業(yè)、畜牧業(yè)、工藝方面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古人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很有價值的科學典籍。特別是化學方面的著作較為豐富。但是,由于那時使用的語言不同,現代人讀起來很難理解。現舉幾例,供大家欣賞。
1.“河上姹女,靈而最神,得火則飛,不見塵!瓕⒂浦,黃芽為根!保ㄎ翰枴吨芤讌⑼酢罚
河上姹女是汞,黃芽是硫磺。這幾句話表示,汞易于蒸發(fā),也容易與硫化合:
2.“胡粉投火中,色壞還為鉛。”(《周易參同契》)
胡粉是堿式碳酸鉛,在火中先分解為氧化鉛,然后被炭還原為鉛。反應方程式為:
3.“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保ǜ鸷椤侗渥印罚
煅燒紅色的硫化汞,可分解出汞。汞與硫化合又變成黑色的硫化汞。這說明我國古人發(fā)現了可逆反應:
4.“钅公性白也,而赤之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為钅公。”(葛洪《抱撲子》)。
钅公即鉛。鉛能氧化變成紅色的四氧化三鉛,而四氧化三鉛有又能分解出鉛。
5.“白青得鐵化為銅”(劉安《淮南萬畢術》)
白青指硫酸銅,是藍礬風化成白色無水硫酸銅,硫酸銅與鐵發(fā)生置換反應:
6.“每爐甘石十?,裝入泥罐內,封里泥封……煅紅罐中爐甘石熔化成團,冷定,毀罐取出……即倭鉛也!保ㄋ螒恰短旃ら_物》)
爐甘石成分是碳酸鋅,經煤炭還原焙燒可得鋅。由于鋅在高溫易升華,反應器采取封閉措施。
來源:化科院素質教育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661187.html
相關閱讀:高中化學學習的4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