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知識點:四大發(fā)明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


四大發(fā)明:


1、內容:
紙、火藥、指南針和活字印刷術
2、意義:
推動歐洲社會在文化、思想、航海及政治上的巨大進步;歐洲率先進入近代社會,推動全世界人類文明的進步。



中國古代科技的基本特點:


中國古代科技曾經走在世界前列,一度被稱為“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的國度”。除四大發(fā)明之外,還有眾多世界之最,例如東漢的《九章算術》,采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十進位值制記數(shù)法,這本書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shù)學著作,再如,中國古代天象觀測記錄,是世界公認最悠久最系統(tǒng)的?v觀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比較重視總結實踐經驗,而輕視理論概括和抽象。因此,中國文化具有強調實用技術,忽視抽象科學的傾向。中國傳統(tǒng)學術中的實用之學如農學、醫(yī)學、地學、天文歷算之學等有比較突出的成就,就反映了這一特點。西方的亞里斯多德就以科學調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創(chuàng)建了嚴密的邏輯論證系統(tǒng)。同時,這些科技成就與農業(yè)及其人與自然的和諧密切關聯(lián),發(fā)達的應用數(shù)學、天文測量及其系統(tǒng)的農學都與農業(yè)文明息息相關,而發(fā)達的中醫(yī)學及其中藥學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生態(tài)度,正與儒家的“天行有常”“天人合一”契合。



四大發(fā)明概述:

(1)概況:
①造紙術
A.西漢前期,中國已經有了紙。
B.105年,東漢宦官蔡倫改進造紙術。
C.魏晉南北朝,造紙技術進步明顯。(普及)
D.唐宋時期,造紙工匠被俘,造紙術被傳入阿拉伯。(歐洲和北非)
②印刷術
A唐,中國出現(xiàn)雕版印刷。
B.宋代,雕版印刷黃金時期,彩色套印技術。
C.北宋,畢升發(fā)明膠泥活字印刷。
③火藥:
A.唐末,火藥開始用于軍事。
B.宋代,火藥武器有突火槍、火箭、火炮。(軍事上廣泛使用火藥)
④指南針
A.戰(zhàn)國,發(fā)明“司南”。
B.北宋,指南針應用于航海。
(2)影響:
A.造紙術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歐洲文化的發(fā)展。
B.火藥傳入歐洲,推動火藥武器的發(fā)展,靠冷兵器的騎士階層日益衰落。
C.指南針,促進了航海,迎來了地理大發(fā)現(xiàn)。
D.印刷時,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四大發(fā)明對歐洲由封建主義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起了重要作用,推動歐洲率先邁入近代社會。


四大發(fā)明的外傳及其對世界文明發(fā)展的貢獻:

4世紀起,造紙術傳到朝鮮和日本,8世紀經阿拉伯傳到非洲與歐洲。12世紀末和13世紀初指南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然后傳入歐洲;元朝時,火藥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中國印刷術由波斯傳到西方。14世紀歐洲出現(xiàn)木版雕印的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意志出現(xiàn)受中國活字印刷影響的金屬活字印刷書籍。
1、紙的廣泛使用,使得信息的記錄、傳播和繼承,有了革命性的進步,打開了歐洲“知識普及”的道路。
2、指南針應用于方向測定,對于軍事實踐和經濟生活有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對于航海事業(yè)的發(fā)展意義特別重大。如為明代航海家鄭和遠航東非等地提供了條件、為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huán)球航行提供了技術保障。
3、火藥推動軍事從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促成了西歐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4、印刷術為歐洲走出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xiàn)準備了條件。
中國的四大發(fā)明極大地推動了歐洲邁向近代社會的進程,推動了人類科技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



造紙術:

造紙術的發(fā)明和改進是在兩漢時期,魏晉南北朝和唐宋時期,紙的質量和產量不斷得到提高,唐代時傳入阿拉伯帝國,后來,隨著阿拉伯帝國對北非和歐洲的戰(zhàn)爭,造紙術傳入北非和歐洲。
1、發(fā)明:
①西漢前期,中國已經有了紙。造紙術發(fā)明之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簡都比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閱讀奏章,就要整整一車;有些書是用絲綢做的,代價昂貴,得不到普及。在西方,紙未引進以前的大多數(shù)書是用牛皮紙和羊皮紙制成的,這兩種紙就是經過特殊加工的羊皮和小牛皮。牛羊皮紙和紙莎草紙都是稀罕之物,而且造價昂貴,不便于普及。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紙的國家。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
②105年,東漢宦官蔡倫改進造紙術,制成植物纖維紙。
漢和帝時,蔡倫(?—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入宮做皇帝的侍從,后來升任“尚方令”,負責管理皇室工場,監(jiān)造各種器械。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制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在洛陽發(fā)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
③魏晉南北朝時期,造紙技術明顯進步——白度增加,質地細膩,產量大增,取代簡牘,成為最主要書寫材料。
④唐宋時期,竹紙、皮紙成為主要品種。
2、外傳:
向東,由朝鮮傳入日本;向西,經阿拉伯傳入歐洲。
造紙術在公元七世紀經過朝鮮傳入日本,八世紀中葉經中亞傳到阿拉伯。
在阿拉伯(古時稱“大食”)的報達(今伊拉克的巴格達)、大馬色(今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和撒馬爾罕等地組織第一批造紙工場的時候,還是我國造紙工人親自傳授技術以后興建的。
阿拉伯最初造的麻紙,用破布做原料,采用的是我國的技術和設備。阿拉伯紙大批生產以后,就不斷向歐洲各國輸出,于是造紙術也隨后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公元十二世紀,歐洲最先在西班牙和法國設立了紙廠,十三世紀在意大利和德國也相繼設廠造紙。到十六世紀,紙張已經流行于全歐洲,終于徹底取代了傳統(tǒng)的羊皮和埃及紙莎草紙等,此后紙便逐步流傳到全世界。


印刷術:

開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fā)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后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chuàng)造了條件。
1、發(fā)明:
①隋唐出現(xiàn)雕版。
印刷術至遲到東漢末年的熹平年間(公元172-178年),出現(xiàn)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約在公元600年前后的隋朝,人們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fā),在人類歷史上最早發(fā)明了雕版印刷術。印章在先秦時就有,一般只有幾個字,表示姓名,官職或機構。印文均刻成反體,有陰文、陽文之別。在紙沒有出現(xiàn)之前,公文或書信都寫在簡牘上,寫好之后,用繩扎好,在結扎處放粘性泥封結,將印章蓋在泥上,稱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這是當時保密的一種手段。紙張出現(xiàn)之后,泥封演變?yōu)榧埛,在幾張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雕版印刷的起源時間在公元590~640年之間,也就是隋朝至唐初。唐初已有印刷品出土。
②北宋時期,平民畢升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
畢升(1000-1051),北宋布衣,淮南路蘄州蘄水縣直河鄉(xiāng)(今湖北省英山縣草盤地鎮(zhèn)五桂墩村)人。初為印刷鋪工人,專事手工印刷。他在印刷實踐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艱難,認真總結前人的經驗,在唐代發(fā)明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于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年),平民畢升創(chuàng)造了膠泥活字印刷術。畢升還試驗過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木活字沾水后變形,以及和藥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畢升沒有采用。畢升的膠泥活字版印書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升份,工作效率就極其可觀了,不僅能夠節(jié)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質量,比雕版印刷要優(yōu)越得多,F(xiàn)代的凸版鉛印,雖然在設備和技術條件上是宋朝畢升的活字印刷術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③活字印刷術的推陳出新。
畢升發(fā)明活字印刷以后,朝鮮人民又開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書,后來又采用木活字印書。到了十三世紀,他們首先發(fā)明用銅活字印書。我國使用銅活字印書比朝鮮稍晚。朝鮮人民還創(chuàng)造了鉛活字、鐵活字等。
然而,真正利用油印技術印刷文件的人是旅居英國的匈牙利人蓋斯特泰納。1881年左右,他用涂蠟的纖維紙作為模版,用鐵筆把要印刷的資料刻于其上,鐵筆刻寫之處,纖維便出現(xiàn)微孔,然后將油墨刷于版上,用滾筒壓緊推動,使油墨透過蠟版,粘附在下面的紙上。
發(fā)明家愛迪生在20世紀初也對孔版印刷進行過研究,他把鐵筆與馬達配合起來,通過控制馬達來使鐵筆在紙上刻劃,制成油印版。雖然這處方法當時未得以廣泛重視,未能投入實用,但其原理卻啟發(fā)了后人。1888年,蓋斯特泰納用打字機代替鐵筆,他將打字機上的色帶卸下,使字直接打在蠟紙上,字跡在蠟紙上留下痕跡。卸下蠟紙,鋪于紙上,涂墨壓印,獲得了成功。10余年后,奧地利人克拉博發(fā)明了旋轉式油印機,使得油印的速度大大地提高。
2、外傳:
畢升的膠泥活字首先傳到朝鮮,稱為“陶活字”。后來又由朝鮮傳到日本、越南、菲律賓。十五世紀,活字板傳到歐洲。
公元1456年,德國的戈登堡用活字印《戈登堡圣經》,這是歐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國的活字印刷史晚四百年;钭钟∷⑿g經過德國而聲速傳到其他的十多個國家,促使文藝復興運動的到來。十六世紀,活字印刷術傳到非洲、美洲、俄國的莫斯科,十九世紀傳入澳洲。從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畢升發(fā)明的活字印刷術傳遍全世界。全世界人民稱畢升是印刷史上的偉大革命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268002.html

相關閱讀:采用問題教學法 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