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蔚
在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百歲老人徐中玉的藏書中,最多的或許要數(shù)由他主編的各種版本的《大學語文》了。作為教育部的部編教材和大學的公共必修課,《大學語文》的知名度極高。近日,記者就語文學習的問題,與徐老有過交談。
問:大學和中學的語文學習篇目該如何銜接?
答:在我們新編的《大學語文》里,更換了大多數(shù)原版所選的與現(xiàn)行中學語文主要教材課文重復的作品。我們讓大學生要么是學習中學里已經接觸過的這些名家的其他作品,要么是選擇學習其他名家的作品。大學生應當選讀本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中的名家名作精品與現(xiàn)當代有代表性的名家名作,兼學影響較大的外國名家名作,力求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傊,學語文是期望在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藝術修養(yǎng)與閱讀習慣、寫作能力等方面,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再說,學生自小學至中學,各階段都應有本國語文教育課,到了大學階段以至今后長期的工作階段,無疑都應當不斷地學習語文,學習得好,工作也才能做得更好。哪能認為學過一陣母語后就已經足夠了,不必再學的道理呢?
問:如何理解語文教材及語文學習的人文性與工具性?
答:加強語文教材和語文學習的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忘記語文的工具性。按教材來說,分為記敘文的閱讀與寫作、議論文的閱讀與寫作、詩歌的閱讀與欣賞、小說的閱讀與欣賞等四項,希望對學生的閱讀欣賞與寫作能力的提高有所幫助。
我覺得,語文教材及教師的提示,不求面面俱到,而以把握要點為主,以有助于啟發(fā)學生思考為目的。學生們也盡可各抒己見,對課文加以討論。所出的思考與練習題,也要力求從實際出發(fā),期望學生在閱讀與寫作中養(yǎng)成勤于思考的習慣。
問:許多同學都迫切想知道,如何通過學語文來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答:對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毫無秘訣”,只有指引、鼓勵同學們多讀、多寫、多觀察、多思考、多實踐,只讀不練不想不實踐,是進步不了的。
現(xiàn)在市面上有一些指導寫作的書刊,其中提出了不少條條框框,似乎很全面,但卻缺少生氣,沒有血肉,非親自摸索、體驗得來。這使我想起了讀過的中外作家、學者親自寫出的學習與寫作經驗,至今令我印象深刻。他們或說理或抒情或描寫,各種寫作知識都有。他們的文章不僅使我在學習寫作上,更在思想上、生活上學到了很多東西。這不比那些條條框框、缺乏感悟力的說教更有說服力嗎?(來源:新民晚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264891.html
相關閱讀:特級教師余映潮語文樂學八法摘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