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讀三種不良傾向及對策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


  作者:孔令軍

  現在的教材解讀普遍存在三點比較嚴重的問題:

 。ㄒ唬┎蛔x教材,只看教參。很多教師不是研究教材,而是研究參考書、教師用書,這樣就一方面造成唯參考書為上,唯教材編者的觀點為上,參考書上怎樣寫,教師就怎樣教;另一方面造成不研究教什么,只研究怎樣教的現狀,而事實上,“教什么”是前提,不知道教什么,“怎樣教”就會陷入迷茫。況且,教參書上的觀點不見得就是正確的、全面的,因為社會是發(fā)展的;以前是正確的現在不一定是正確的。如我們從前提到的關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的理解不是表現封建教育對兒童身心的扼殺,而是魯迅先生對幼時學習生活的美好記憶。又如關于小說《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題的解讀,不只是對于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的批判,結合原文的開頭與結尾看,還有對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不幸者的同情,這才是人性中最溫暖的亮色(可參見張偉忠老師的《不該刪去的開頭與結尾》)。又比如《散步》的主題不只是親情、責任,還有生命這一主題,而如果淡化了生命意識來看本文會使文本解讀不夠深刻。又比如教師用書上對《羚羊木雕》的解讀是對大人與孩子各打五十大板,大人有錯,孩子也有錯,而忽視了作者的意圖,忽視了作者的思想傾向,以至于使文本解讀出現失誤。

  (二)經驗至上,閉門造車。除了不研究文本以外,很多教師全憑過去的經驗,過去教什么,現在也教什么;過去怎樣教,現在也怎樣教。但是時代變化了,現在學生的理解水平與過去是不同的,現今人的價值觀與過去相比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人們認為是對的,現在不一定對,過去批判式的、口號式的今天從人性本真的角度考量不一定是正確的。事實上經驗主義害了太多的人。

  (三)專家設計,奉為圭臬。有的教師奉行“拿來主義”,凡是專家對文本解讀的觀點,一律拿來為我所用,不管是否正確;凡是專家的教學設計,在許多課上都搬來運用,不管是否符合自己,是否符合自己的學生。例如《皇帝的新裝》一課,最初設計請用一個字概括本文情節(jié)的是寧鴻彬老師,于是許多教師都拿來運用,卻拋開了文本,表面看起來也很熱鬧,事實上學生只是停留在思維的淺層次上,沒有進入深度思考,讓人感覺不倫不類。

  那么,如何進行文本解讀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方面去做:

 。ㄒ唬⿵娬{“裸讀”,讀深讀透。教師要進行文本解讀,首先應該拋開所有的外在的憑借,包括教參、教案、專家對文本的解讀等,自己對文本先讀十遍以上,讀出自己對文本的思考,不受外界所有觀點的影響,形成自己對文本的看法。教師要在教材上圈點勾畫,聯系與之相關的內容,包括與一個詞語、一句話相關的內容,與原文比較、分析,真正將文本讀深、讀透。所謂“讀深”是指能夠讀出文本的深意,弦外之音,潛在之意,既能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又能從局部品讀出文章的深意,看出作者的比例,能夠與作者一起歡笑、悲切,痛作者所痛,傷作者所傷,愛作者所愛,憎作者所憎,甚至于達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程度,我們文本解讀就獲得了成功。因此,教師之于教材要能入得進,出得來,還要漫江碧透,八方聯系,上課時便能旁征博引,游刃有余。

 。ǘ┳x出問題,讀出疑問。教師要于無疑處有疑,并能尋求疑問的答案,使有疑處無疑,這才是做學問的基本態(tài)度與立場。教師要能著眼于全篇,設計提出貫穿整堂課的主問題,也能根據關鍵段落和語句提出能夠激活學生思維的問題,問題既不能太大,給人以老虎吃天無從下手之感,也不能太小,思考價值不大,時間一長,學生的學習興趣便被消弭了,再從新培養(yǎng)需要下很大的氣力。

  (三)學生立場,充分預設。教師解讀文本除了理解作者意、編者意以外,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有學生意,即從學生的立場出發(fā)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他們會對文本作何理解,對文本的關鍵語句、精彩語句作何理解,因為我們成人與孩子們閱歷不同,對教材的理解深度當然是不一樣的。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充分進行課堂教學預設,要考慮問題提出來孩子們會怎樣回答,回答到什么程度;回答到這個程度教師該怎么辦;回答不出來教師下一步如何引導等等。假如教師一味地站在成人的角度解讀文本,勢必造成學生理解起來的困難,使得課堂的生成變成一潭死水。

  教育是科學,科學貴在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貴在創(chuàng)新。要解讀好教材,教師只有深入文本其中,沉靜潛心地閱讀,除此之外,別無它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256826.html

相關閱讀:從古典詩歌的一項角度展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