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加點字音、義解釋正確無誤的一組是( )
A.?(fàn)南 縋(zhuì) 越國鄙(當作邊邑)遠
B.佚(yì)之狐 肆其西封(名詞活用為動詞) 共(?ōn?)其乏困
C.許君焦、瑕(xiá) 何厭(滿足)之有 逢(fén?)孫
D.闕(quē,損害) 行李(出使的人) 以亂易整,不武(威武)
2.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B.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C.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D.失其所與,不知
3.下面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句是( )
A.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B.夫晉,何厭之有 C.鄰之厚,君之薄也 D.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4.對下列句中加點字的含義解釋正確無誤的一項是( )
①晉軍(駐軍)函陵 ②敢以煩執(zhí)事(對對方的敬稱) ③以亂易(交換)整 ④且君嘗為(給予)晉君賜矣 ⑤焉用亡國以陪(陪伴)鄰 ⑥朝濟而夕設版(用夾板筑的土墻)焉 ⑦因(依靠)人之力而敝之 ⑧失其所與(親附的國家)
A.①②③⑧ B.①④⑥⑦ C.②③④⑤ D.⑤⑥⑦⑧
5.請你說說下面語句有什么深層含意?
A.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B.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6.“子犯請擊之”,句中的“之”,課本注:“指秦軍”;本資料注:“指鄭國”。你認為怎樣理解才是正確?
7.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古今意義全不相同的一項是:
①國危矣。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③行李之往來。④朝濟而夕設版焉。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⑥唯君圖之。⑦共其乏困。⑧是寡國之過也。
A.①②⑤⑦⑧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⑦ D.④⑤⑥⑦⑧
8.燭之武在說服秦撤軍之后,秦“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 鄭國雖然避免了晉國侵略的災難,卻招致了秦國派來駐軍,請問:秦國趁隙而入,這是不是前門拒虎后門進狼?
9.請你就獨之武的說辭寫一則五六百字的短評,可以參考下面的題目,也可以自擬。
(1)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2)強諫不如善諫
(3)用道理征服世界
(4)邏輯是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
解析與答案
1.解析:B項“封”在句中作動詞“肆”的賓詞,名詞,邊境。C項“逢”用作姓氏時念“Pán?”。D項“武”,名詞,武德;句中活用為動詞,不武,即不符合武德。
答案:A。
2.解析:B項共,通“供(gōng)”。C項虛字通假,已,通“矣”。D項知,通“智”。
答案:A。
3.解析:ACD項的“之”都用于主謂之間;B項的“之”用于賓語前置。
答案:B
4.解析:②不直說麻煩您,而說麻煩您的手下的辦事人員,這是用委婉的方法表示對對方的尊敬。但不能說“執(zhí)事”是“對對方的敬稱”。敬稱也就是尊稱,如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用于對尊長者和用于朋輩之間。③替代。⑤增加!芭恪币乐褂媒窳x釋古義。⑧“與”親附,結交;“所與”,才是“親附的國家、結盟的國家”。解釋詞語要防止瓜棚搭柳葉。
答案:B。
5.解析:古人說話,常常委婉含蓄,言外有言,弦外有音。理解這些句子的深層含意,是閱讀的基本要求。
答案:A句的意思是“我年輕的時候,你不重用我;現(xiàn)在,你大難臨頭,走投無路的時候才想起我,我才不干呢!”。B句的意思是“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x國過去出爾反爾,恩將仇報,難道你現(xiàn)在幫他攻打我們鄭國,就不會重蹈覆轍?”
6.解析:對句中代詞一定要正解理解它的指代對象,這對于正解理解句子乃至全篇的意思,關系甚大。
答案:課本和幾乎所有的參考讀物,都把“子犯請擊之”的“之”釋為“指代秦軍”,其根據(jù)可能是“因人之力而敝之”,好像“擊之”與“敝之”這兩個“之”指代的應是同一對象。我們認為這樣理解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沒有從整篇著眼。因為,第一、上文已交代秦軍“乃還”,晉軍還怎么擊?第二、僅僅因為秦國從鄭國撤軍就公然向秦國開戰(zhàn),不合情理。第三、如果“擊之”與“敝之”指的是同一對象,那么子犯和文公辯論的問題是該不該攻打秦軍,因而反映爭辯結果的“亦去之”的“之”也應當是“秦軍”。照這樣的解釋,好像晉并沒有從鄭撤軍。因此,正確的解釋是,“子犯請擊之”是“子犯請求繼續(xù)攻打鄭國”。晉文公和子犯辯論的問題是該不該繼續(xù)執(zhí)行原定的攻打鄭國的方針。晉文公看出,此時形勢發(fā)生了變化,鄭國已與秦國結盟,鄭又有秦軍助守,攻鄭實際就是攻秦,而攻秦準備不足,道義上也講不過去,師出無名,于是決定改變原定方針,也從鄭國撤軍。這便顯出晉文公能夠審時度勢,及時調整策略,確比子犯高明。
7.解析:國:今義“國家”,文中指“國都”。東道主:今義“請客的主人”,文中指“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行李:今義“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等”,文中指“出使的人”。乏困:今義“疲勞”,文中指“食宿”(古代“行而無資謂之乏,居而無食謂之困”)。夫人:今義對已婚女子的尊稱,文中指“那人”,即秦穆公。
答案:C。
8.解析:這是一道很有思考價值的題目,啟示我們要善于進行逆向思維。
答案。不會。前文有言:“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秦不可能吞并鄭國,因此秦“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此舉于鄭并無大礙。事實也證明如此。此后三年,即公元前627年,秦穆公為了占領鄭國,趁晉文公逝世的機會,出動數(shù)萬大軍越過晉國偷襲鄭國,通知杞子、逢孫、楊孫做內應,鄭國知道消息后,立即把他們趕走,而秦國大軍也中了晉國的埋伏,全軍覆滅。秦國吞并鄭國的幻想完全泡湯。
9.解析:評析獨之武的說辭,必須分析它內在的邏輯。獨之武先反面說明亡鄭于秦的害處,接著正面說明存鄭于秦的好處。這是從現(xiàn)實的角度陳述利害,然后從歷史角度說明晉恩將仇報的本性,再從未來的角度說明晉貪婪的本性。這樣獨之武就高屋建瓴,站在了戰(zhàn)略的高度,指出晉是秦的對手,而不是秦的盟友,助晉就是“闕秦利晉”,無異于自殺。獨之武靠的就是這雄辯的說服力打動了秦穆公。
答案: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241797.html
相關閱讀:江蘇語文試卷點評 高考試題難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