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基礎演練
1、 請你為下面加點字注音。
鑫 ( ) 陀 ( ) 倫理( ) 愴然( )
深邃( ) 扣人心弦( ) 無動于衷( )
2、 請你查閱工具書,結合文意解釋下面詞語。
扣人心弦:
意味深長:
不可言傳:
全神貫注:
二、閱讀理解
1. 文章從愛因斯坦回顧往事時的一句話寫起,有什么好處?
2、 愛因斯坦高度評價作為藝術家的巴赫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原因是什么?
3、愛因斯坦認為科學和藝術是相通的,其理由是什么?
4、支撐愛因斯坦一生的三大支柱是什么?由此你受到怎樣的啟發(fā)?
5、從最后一句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道理?
6、愛因斯坦與藝術的密切關系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 ?
7、談談你對下面四句話的理解。
(1)只有科學的美,沒有藝術的美,是殘缺的;反之亦然。
(2)科學和藝術是相互補充的。前者能滿足我們的理性追求,后者能滿足我們感情的渴望。
8、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兩項是( )
A. 愛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樂, 是因為音樂對他的科學創(chuàng)見和思想閃光, 往往起了催化的作用。
B. 追求科學美的人, 往往也極力推崇藝術美, 必然像愛因斯坦和普朗克那樣酷愛音樂、酷愛文學。
C. 藝術創(chuàng)造和科學研究在起源上盡管不同, 可是被共同的目標牽系著, 這就是要表述生活的美。
D. 愛因斯坦不僅強調了科學研究中需要“力”, 尤其強調了藝術創(chuàng)造中的“力”對科學創(chuàng)造的激發(fā)作用。
E. 要成為有創(chuàng)見的科學家, 他們不僅需要有豐富的自然科學, 還必須要有廣闊而深邃的文化背景。
9.愛因斯坦的認識和做法對我們有什么啟發(fā)?
10、.本文闡述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參考答案:
一、基礎演練
1、xīn xīn lún chuàng suì xián zhōng
2、形容詩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動。
指情調、情趣、趣味等深遠,綿長。
不能用語言說出來。
全副精力,高度集中。
二、閱讀理解
1、愛因斯坦的話回顧了自己從小愛好音樂的事情,這與文章論述的內容緊密相關,這樣寫直接給讀者造成一種印象:作為學家的愛因斯坦原來還十分熱愛音樂藝術。為下文的論述打下基礎,作了鋪墊。
2、藝術家所創(chuàng)作的藝術作品能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因而大藝術家在這方面的作用往往要超過科學家。(意思對即可)
3、①(從認識上說)二者都是沒有終點的世界,都需要不斷追求;②(從創(chuàng)造上說)二者都是以豐富的為背景的。(意思對即可)
4、三大支柱是:科學、藝術、哲學。
一個人要在科學上取得重大成就,必須有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5、提示:一是文中讀到了什么,作者向告訴我們什么;二是給你什么啟示,要聯(lián)系自己和社會。這篇課文的主旨是對人文精神的一種呼喚。在市場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的今天,人文精神正在滑坡,時代需要科學,同樣需要人文,需要二者的統(tǒng)一?梢赃@么說,古往今來任何一位者都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的高度統(tǒng)一。這篇課文的主旨顯然是對人文精神的一種呼喚。
6、他推崇西方古典音樂,達到了如醉如癡的熱愛程度。
他在研究物理學時每天都拉小提琴。
他還能彈一手好鋼琴。曾與普朗克合奏。
他還推崇文學,文學在他心中占有重要地位。
7、(1) 這句話強調了科學與藝術的統(tǒng)一。告訴我們,不論缺少其中的哪一方面,美都是不完全的,都是殘缺的。
(2)這句話突出了科學與藝術的互補性。對于一個健全的人來說,理性的追求與感情的渴望都是必需的,那么科學與藝術正好從這兩個方面給我們提供了滿足的途徑。
8略。
9.啟發(fā)人們,要正確對待科學和藝術,盡量將二者結合起來。對于沒有定向的生來說,既要學好數(shù)理化等理科課程,也要學好、外語、、等文科課程,絕不應存有偏科現(xiàn)象。
10、.本文作者趙鑫珊從自身經(jīng)歷和學習經(jīng)歷出發(fā),高屋建瓴地看待科學、藝術、哲學三者的關系。他以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與藝術的密切關系為例證,說明科學與藝術是人類智慧的兩個方面,它們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這篇文章通過探討愛因斯坦與藝術的關系,揭示科學與藝術的互補性與統(tǒng)一性,指出造就一個杰出的科學家需要有廣闊深邃的文化背景。
三、課外演練
.談談科學與文藝
有位哲學家說過:"晶體由于格式有余而缺乏韻味,煙霧因其過于混地而趣情。"
科學,長期以來被認為與藝術這種"文化的混飩"。。但是,20世紀大科學的發(fā)展,使科學與藝術愈來愈統(tǒng)一起來,正像晶體與混飩在凝聚態(tài)物理學基礎上統(tǒng)一起來一樣。
不管他們自己意識到?jīng)]有,文學藝術家們實際上在做著一種理想的"社會實驗",實施著一種特殊的"社會仿真技術"。他們用文學藝術的方式,把不同空間、不同時間的事物同構起來,從而通過信息反饋的,驅使現(xiàn)實生活向著自己所希望的方向移動。這種行為模式,同物理學家用橡皮膜上小球的運動模擬電磁場中電子的軌跡,同軍事家用電子計算機網(wǎng)絡模擬戰(zhàn)爭的場面,同家用溫度、壓力的變化迫使反應向著同構方向移動,同工程師用仿生學的技術建造現(xiàn)代化的大樓等等,在認識上,都是一樣的。
文藝活動和科學活動都是人類認識大自然(包括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的有機過程。不同的是,文藝現(xiàn)象偏重于感性,科學現(xiàn)象側重于理性;文藝現(xiàn)象偏重于表現(xiàn),科學現(xiàn)象倒重于內涵;文藝現(xiàn)象偏重于形象,科學現(xiàn)象側重于抽象;文藝現(xiàn)象善于用生活原形說話,科學現(xiàn)象善于用生活邏緝論證;文藝現(xiàn)象常常把平凡的事件表現(xiàn)得生動、活潑、多變,而科學現(xiàn)象則往往把復雜的故事描述得單調、冰冷、靜寂。一句話,文藝現(xiàn)象是非模式化的科學現(xiàn)象,科學現(xiàn)象是模式化的藝術現(xiàn)象。
報告文學與特寫最講究真實性,因而也最無模式可言,但是,只要進入小說領域,生活便加入作家的思想,開始了文藝的模式化進程。如果說通俗小說僅僅包含了普通生活的邏輯的話,那么,哲理小說則以時代精神,把生活凝固在理想的模式中去。有人說:'叫。說是哲學對文藝的滲透,詩歌是對文藝的滲透。"這話是有道理的。最自由的詩歌,也要講究音韻。最格律的詩詞,幾乎可以用布爾代數(shù)寫出通項公式來。隨著電子計算機對文藝的"入侵",人們簡直可用模式識別的方法,判斷一個小說家的特征文風,就像偵探家用指紋來判斷犯人的罪行一樣?梢姡顭o模式的文學藝術,亦開始了自身的進化模式。
相反,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亦在向藝術化方向發(fā)展,F(xiàn)代模糊數(shù)學的出現(xiàn),就是典型例子。本來,科學最講精確性與模式化,但是,最近十幾年人們發(fā)現(xiàn),最講精確的電子計算機,在透過模糊現(xiàn)象、把握事物本質的方面,遠遠不如一個嬰兒。因為嬰兒在識別母親的時候,絕不會因為母親一夜間臉上長了一個粉刺,而拒絕吃奶。但是,最高級的計算機系統(tǒng),竟然會把長了粉刺的母親,判斷成"不是原來的母親"。原因在于它太精確了,精確到了由于一點"微小差異"就忽視"質的規(guī)定性"!所以,當代科學技術愈來愈注意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模糊數(shù)學的應用,尤其是模糊識別技術,使得現(xiàn)代科學愈來愈減少模式化程度而帶上"藝術性"。誰越能憑經(jīng)驗選擇隸屬函數(shù),誰就越能把握事物的本質;這就像一個作家,誰愈具有生活積累,誰就越能把時代精神表現(xiàn)得更加科學一樣。
【閱讀提示】
讀議,首先要能抓得住論點。否則,讀與不讀就沒什么差別了。什么叫論點?它與論題是不是同一回事?論點一般在什么地方出現(xiàn)?答案是: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與主張,是議的靈魂。而論題只是文章所要討論的問題,它并沒有明確表明作者的見解或主張,因而不是論點。但因二者經(jīng)常在題目出現(xiàn),所以有些同學就把它們混淆了。至于論點出現(xiàn)的位置,可以是標題,也可以是文章的開頭或結尾,有些則出現(xiàn)在文章的中間。請分辨一下,本文的論點出現(xiàn)在什么地方,并注意看看后面的五篇議,哪些的標題是論點,哪些的標題是論題,論點分別在哪里出現(xiàn)。
【思考練習】
1.選出加點字讀音正確的一項:()
混飩 內涵 模式
A. Dūn hán mó B. dūn hán mú
C. Chún hān mó D. tún hàn mú
2.第一段的兩條橫線上,應依次填入哪一組詞語才恰當?()
A.皆有 風馬牛不相及B.皆無 格格不入 C.皆備 異曲同工D.無窮 如出一轍
3.也適合作本文標題的一項是()。
A.文藝中的科學現(xiàn)象B.科學與藝術的相互轉化
C.科學與藝術的相互滲透"D.科學與藝術應該統(tǒng)一
4.第二段的內容主要在于說明什么問題?()
A.文學藝術家是在做"社會實驗",實施特殊的"社會仿真技術"。
B.文學藝術家的行為模式與科學家的行為模式相同。
C.文學藝術家的行為模式與科學家的行為模式在認識上都是一樣的。
D.文學藝術家與科學家認識一致,行為模式相同。
5.第三段有兩個錯別字,請找出并改正。___改為___,___改為___
6.填空題。
(l)本文標題是____(論點 論題)。
(2)已學過的課文中標題是論點的例子是______________(舉一個)。
(3)已學過的課文中標題是論題的例子是_____________(舉一例)。
(4)用論點做標題的好處是____。
用論題做標題的好處是:_____
7.第四段中"入侵"一詞為什么要加上引號?有什么作用?______
8.簡答題。
(l)本文論點是什么?________
(2)第五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答案不超過15個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五段中,舉嬰兒識別母親和計算機系統(tǒng)判斷母親的例子,主要目的是說明什么問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155971.html
相關閱讀:唐宋八大家簡介--蘇洵(事佛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