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高考政治主觀題答題方法與技巧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考復習 來源: 高中學習網


  高考政治主觀題是很多學生最感頭痛的題目,在答題的過程中往往感到狗咬刺猬,無從下口。筆者參加廣西區(qū)高考政治科評卷及市學科中心組活動時,與參加廣西高考政治科評卷的教師在討論過程中發(fā)現,高考時相當多學生的政治科主觀題是空白的,有些答了也是用課本的原理生搬硬套,課本的原理記得很牢,但是往往答得張冠李戴、答非所問,令人惋惜,而答題方向正確,答得有條理的、較為全面的考生只占很小的比例。廣西全區(qū)高考政治主觀題的平均分一般只有20分左右,考生失分相當嚴重。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平時要夯基固本、加強訓練以提高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組織答案的能力外,還必須掌握一些必備的答題技巧,這樣在考試中才能得到高分。筆者在多年的一線教學實踐中通過借鑒別人的經驗及自身的體會,積累了一些高考政治主觀題的解題技巧,現把它總結出來,與各位教師、專家共同探討。

  筆者認為,答好主觀題主要要做好幾個環(huán)節(jié),即“審、找、定、答”主觀題!皩彙本褪菍徳O問明方向,“找”即找有效信息、關鍵詞,“定”是據有效信息、關鍵詞多角度定原理,“答”即答題規(guī)范化,關鍵詞入答案、新提法別忘答。

  一、審設問明方向

  想要答好一道主觀題,首先必須審好設問,這是答好一道主觀題的前提和基礎,審清了設問,起碼可以保證答題的方向是正確的,不至于南轅北轍,甚至下筆千言,離題萬里。通過審設問,必須獲得以下三個方面的信息,明確三個方向。

  1.審清設問所涉及的學科知識方向,是經濟學、哲學還是政治學方向,或更具體的是經濟學中的市場經濟的知識還是財政稅收方面的知識,哲學中的辯證法還是唯物論或認識論、人生觀,政治學中的黨、國家或公民的知識。題目當中經常有限制語或是一些關鍵詞語給出我們一個明確的知識范圍信息。

  2.審清設問所涉及的對象,即主體是誰,客體是誰,主體對客體做了什么,這在政治學及經濟學的試題中顯得尤為重要。如政治學中的主體是黨還是政府、國際社會、公民,經濟學中的企業(yè)、居民、消費者、市場、國家等。通過主客體對象的明確,則往往可以界定答題所涉及的知識范圍及答題的方向。

  3.設問所涉及的問題的方向,即這個問題的類型。如“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還是“如何體現”“如何看待”或“啟示類”“意義作用類”。類型不同,則答題的方向也不同。如題型為“是什么”則答具體內容及實質;“為什么”主要從可能性、必要性、重要性三個方面考慮或從原因依據、地位、作用意義方面來考慮;“怎么辦”則應多主體、多角度答措施,措施須用理論材料來證明;“如何體現”則把原理的要點一一分解開來,然后一一從材料找出所體現的原理的要點。

  【例1】全國文綜卷Ⅱ 39.(2)用政治常識分析黨和政府為什么要努力解決農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13分)

  這一道題,首先審出問題所涉及的學科方向,即用政治常識的有關知識,更具體來說是用黨和政府的有關知識。其次,審明確問題的對象,本題設問所涉及的對象主體為“黨與政府”,客體為“農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最后,本題的設問方向是“為什么”類型。

  【例2】全國文綜卷Ⅰ 38.(2)結合材料一、二,運用經濟常識分析在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的過程中,企業(yè)應該采取的措施。(12分)

  本題中,首先審出問題所涉及的學科方向,即用經濟常識分析,而非哲學、政治學角度。其次,審明問題的對象,本題設問所涉及的對象主體為企業(yè),所答的所有措施必須從企業(yè)的角度來回答,不能答國家、市場、居民、消費者?腕w為資源節(jié)約型和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所有的措施都必須以此為中心。最后,本題設問的方向為“怎么辦”類型,應圍繞中心多角度答。

  二、讀材料找關鍵詞,獲取答題有效信息

  要弄清題目一共有幾則材料,分清每則材料所包含的層次。把審事實材料和審設問結合起來,既要讀懂每則材料的大意,從每層材料中概括出隱含的觀點;又要把握各則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從整體上把握題目主旨。要尋找并畫出材料的關鍵詞,努力挖掘出材料中的每一個“有效信息”。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準確與否,關系到答案的準、精、全三個方面。只有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榨干,才能保證不遺漏重要考點。只有抓準材料中的關鍵詞語,才能為找出其背后隱藏的知識點打下良好的基礎。把握關鍵詞可采用以下方法:首尾法:材料的關鍵詞往往出現在第一句話或者最后一句話,特別是最后一句話,應緊緊抓住這個句子。詞語頻率法:材料的關鍵詞在材料中往往會反復出現,一般在材料中除了“的”字以外出現最多的詞語就是關鍵詞。核心法:在同一道材料題中如果有幾個小問,這幾個小問都是圍繞一個核心問題而展開的,所以把握關鍵詞語時要反復閱讀每一個小問,把握其共同點(關鍵詞)解題。

  三、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解讀有效信息和關鍵字,多個關鍵字眼多層有效信息對應多個原理

  把在審設問與審材料中獲取的有效信息和關鍵字眼回歸到所學過的課本知識或當前的社會熱點、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等時政知識中去,以設問為中心快速搜索與設問、材料相關的所學觀點和理論,通過分析、比較,根據材料的有效信息與設問的內在聯系去重組知識點、整合知識點、遷移知識點、再生知識點,在設問規(guī)定的學科知識范圍內篩選出符合題意的原理與觀點,并準確地再現出來。多個關鍵字對應相關的原理。

  【例3】2006年全國文綜卷Ⅰ 39.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實行對外開放。同時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簡述其中的哲學依據。

  本題中,我們可以找出“對外開放”這一關鍵字眼,依據此定出外因是事物發(fā)展的條件的哲理;找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這一關鍵詞,定出內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據;“同時”這一關鍵字眼告訴我們這樣的信息,我們要把內外因結合起來。

  【例4】十六大報告指出,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關系全國發(fā)展的大局,關系民族團結和邊疆穩(wěn)定。要打好基礎,扎實推進,重點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爭取十年內取得突破性進展。積極發(fā)展有特色的優(yōu)勢產業(yè),推進重點地帶開發(fā),發(fā)展科技教育,培養(yǎng)和用好各類人才。國家要在投資項目、稅收政策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對西部地區(qū)的支持,逐步建立長期穩(wěn)定的西部資金渠道。著力改善投資環(huán)境,引進外資和國內資本參與西部開發(fā)。西部地區(qū)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增強自我發(fā)展能力,在改革開放中走出一條加快發(fā)展的新路。

  回答:上述材料給我們哪些哲學啟示?請聯系材料加以分析。

  在本題中,可以根據相關的關鍵詞,定出與之相對應的原理,幾個“關系到”明顯可看出對應聯系的觀點;“打好基礎,扎實推進,十年內取得突破進展”明顯可定出量變與質變的哲理;“有特色的優(yōu)勢產業(yè)”特別是特色兩字可想到從實際出發(fā)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據“重點”可定出抓主要矛盾;“引進外資和國內資本,進一步解放思想,增強自我發(fā)展能力”可定出內外因的哲理。

  四、答題要做到規(guī)范化,必須分點,理論與材料相結合,塑造完美的答卷,讓閱卷教師看得賞心悅目

  1.答案要點化。一個主觀題往往需要多個知識點答題,因此運用知識點要有條理性、層次性,答案不能一逗到底,要注意分要點。答題前就要做好先答什么、后答什么的總體規(guī)劃,可按照教材順序或內在邏輯順序分別羅列要點,按“先明后隱、先重要后其他、先觀點后材料、先教材后時政”的順序來組織答案!高考主觀題評卷速度非常快,評分依據通常是:采點給分,主要看原理要點甚至就是看原理要點的關鍵詞給分,結合材料分析論證一般不看或只是略看,只要確認考生已結合材料分析論證就給分了!恳虼舜鸢敢c表述既要簡明概括又要敘述完整,這樣既可以表明考生對問題有著深刻的理解,又節(jié)約了時間,也有利于閱卷教師快速準確抓住給分點。

  2.要點段落化。答案能分點就分點,能分段就分段,一般一個答案要點作一段;而且每一要點前必須加上數字序號,若在時間許可的情況下可適當多答,因為多答錯誤也不扣分,有時適當多答還能增加得分的可能性。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3.表達術語化,理論與材料相結合。要正確選用高中政治專業(yè)術語答題,政治術語表述要準確、完整、嚴謹,盡量使用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原理答。而且理論與材料必須結合起來,防止有理論無材料,或只有材料無理論的傾向,不能出現理論與材料兩張皮的現象。

  4.答對立面原則。答對立面,才能做到多角度全面分析問題,如材料中出現“物質文明”則要考慮答“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tài)文明”,出現“法治”則要考慮答“德治”,出現“市場經濟”則要考慮答“宏觀調控”,出現“理論”則要考慮答“實踐”,出現“主觀能動性”則要考慮答“規(guī)律客觀性”。

  五、關鍵詞、新提法入答案

  關鍵詞入答案原則:設問和材料(含圖表表題、欄目內容、注釋)中的關鍵詞在答案中要出現,否則答題就會抓不到要害,就會離題。材料中的有些信息直接就可作為答案。材料就是分數!

  新提法入答案原則:答題時盡量用上與該問題相關的黨和國家的最新政治觀點、方針政策、熱點問題。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科學發(fā)展觀、生態(tài)文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社會主義新農村、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走新型工業(yè)化道路、可持續(xù)發(fā)展、社會公平、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等,做到教材語言與材料語言、時政語言的完美結合。答案如沒有教材語言即觀點原理就缺乏理論依據,沒有背景材料語言就會脫離實際,沒有時政語言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就顯示不出創(chuàng)新意識和與時俱進的思維品質。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kao/338818.html

相關閱讀:高考第一輪復習怎么快速背誦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