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講課文】
原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學習知識并按時溫習它,不也是愉快的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快樂的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這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嗎?
要點:“而”順接連詞,相當于“并且、從而”。 “不亦…乎?”反問句式,“不也是…嗎?” “說”通假字,同“悅”,愉快。
原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要點:后面這個“知”是通假字,同“智”,聰明。
原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翻譯:(對于知識)了解它不如愛好它,愛好它不如以它為快樂。
要點:好,動詞,愛好。 樂,以……為樂。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r />翻譯:三個人同行,一定有(可以充當)我的老師(的人)在里面。選擇他們好的(地方)并且順從它,選擇他們不好的(地方)作為自我改正錯誤的借鑒。
要點:“焉”是“于此”的兼音詞,相當于“在這里”!蓚“其”都是代詞,相當于“他們的”!蓚“而”都作順接連詞,相當于“并且、從而”!蓚“之”也都是代詞,相當于“它”,分別指代前面的“善者”和“不善者”!“…者”者字結構,成為名詞性短語,相當于“…的”地方、原因等。
原文: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溫習舊的(知識)學習新的(知識),可以以這種人作為老師。
要點:“故” 名詞,舊的(知識)!“而”順接連詞,相當“并且、從而”!“知”動詞,“得到”“懂得”! “新”名詞,新的(體會和知識)!“可以”兩個詞,“可”是“可以”;“以”介詞,后面省略“之”(這種人)!“為”動詞,讀w
éi
。
原文: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譯:到一最寒冷的時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要點:凋,凋謝,凋零。
原文: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翻譯:不要想速成,不要貪圖小利。想要速成,反而不能達到目的;貪圖小利,就作不成大事。
原文: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翻譯: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所有時間)思考,也沒有什么好處,(與其這樣)不如學習。
要點:嘗,曾經。
以,介詞,省略賓語“之”。
【課文分析】
第一則:闡述了學習的方法、樂趣和態(tài)度! ∪湓捀饔袀戎。第一句“時習”(按時溫習)是方法;第二句“樂”(樂于與有學問的朋友交往)是情趣;第三句“不慍”(暫時不被人理解卻不怨恨)是態(tài)度,更是胸懷。
第二則:闡述了學習的態(tài)度(道德)! ∫痪湓捴形鍌“知”字,前四個“知”意義相同,后一個“知”是“聰明”的意思。實事求是,既是學習的態(tài)度,更是做人的道德。
第三則:闡述了學習由淺入深的境界! W習有“知之”、“好之”、“樂之”三個過程,以學習為“樂”是學習的最高境界。“樂之”必須建立在“知之”和“好之”的基礎上。
第四則:闡述了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 √撔南蛩藢W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唯有如此,才能豐富自己的見識,才能不斷進步。“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rdquo;,被后人廣泛地運用。
第五則:闡述了學習的方法! 土曇延械闹R,接受新的知識,這是“為師”的基本條件。“溫故”是舊知識的鞏固和積累,“知新”是新知識的吸取和接受。
第六則:闡述了為學為人的道理! ”揪涫谴虮确,寫“松柏”不畏“嚴寒”,比喻為學不怕艱難,為人不懼逆境。類似的比方有:烈火見真金、路遙知馬力、板蕩識忠臣。
第七則:闡述了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 “欲速則不達”充滿辯證的思想火花。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都有一定的規(guī)律,學習亦然。任何違背規(guī)律,急于求成的心態(tài)和方法都行不通。
第八則:闡述了學習的方法。 “吾嘗”兩字說明這是孔子自述學習的經驗和教訓。光“思”而不“學”是沒有任何用處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564290.html
相關閱讀:《早慧兒》閱讀答案及翻譯
《老虎之死(10分)》閱讀答案
蔣士銓《鳴機夜課圖記》閱讀答案
《負荊請罪》閱讀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劌論戰(zhàn)》比較閱讀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