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能力、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我在化學學科教學中嘗試進行開放式教學,為學生開放性學習、自主學習和探索性學習創(chuàng)設條件。
一、實施“導讀探學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開放性教學”首先要改變學生把教材知識作為唯一的知識內容,把教師作為知識、智慧的唯一源泉,把學校、課堂作為唯一的學習場所的封閉式的學習,倡導學生在廣泛的教育資源背景下進行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在化學學科課堂教學的同時,我指導學生圍繞教學內容大量閱讀課外書籍,大大擴展了學生的視野,從而學得了許多課堂上、課本里所學不到的知識,并結合有關內容,組織學生進行參觀考察,使學生增加感性知識。例如在學習鹵素一章內容時,指導學生閱讀化學史,了解氟、氯、濱、碘的發(fā)現歷史,各元素名稱來源;增設趣味小實驗:從海帶中提取碘、含碘食鹽中碘元素的檢驗及碘元素存在形式的檢驗、配制碘酒、驗指紋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通過指導學生查閱資料和網上檢索,l學生收集與鹵素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如:海水資源及其綜合利用、氯氣的毒性、雜談氟元素、腆化合物的主要用途、碘與人體健康、變色玻璃和變色眼鏡的奧秘、奇特的氫氟酸——雕刻玻璃的能手、生理鹽水濃度的秘密等,大大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并培養(yǎng)了學生獲取知識、自主學習的能力;組織學生到化工廠參觀氯堿工業(yè)車間,了解氯氣的工業(yè)制備,并對工業(yè)生產的各種設備。生產過程有所了解,特別是使學生們了解到書本上一個化學反應原理及關于生產過程的幾句簡單的說明,在實際工業(yè)生產中將是一個復雜的生產系統,有一系列的附加設備,了解到實際生產中講究成本、效率、效益等等,使學生增加了不少工業(yè)生產的感性知識。采用開放式的學習,指導學生從課本知識擴充到課外知識,從課堂。校園走向生活、社會,學習、探索新知識,既大大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會學生怎樣學習,使之具有自我獲取知識與更新知識的能力。
二、實施“網絡探學法”,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能力。
“開放性教學”提倡學生在自主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信息獲取、分析、加工、發(fā)布能力。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在化學堂教學中,我還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采用新型的教學模式,開展網絡教學。其方法是:在學習課本教學內容前,廣泛收集網上與本節(jié)內容相關的資料,下載網頁,或將有關知識制作成網頁,并進行匯總,建立連接。在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教學,指導學生逐一點擊有關網址,學習相關知識,并從中歸納得出相關結論。如進行有機化學中第一節(jié)“有機物”一課的數學時:(1)先讓學生通過網上點擊查詢有機化學發(fā)展簡史的有關網頁,從而了解有機化學的發(fā)展過程,并了解有機物的定義。(2)隨后讓學生點擊查閱大量具體有機物簡介,通過各種有機物的化學式,由學生歸納出有機物的組成元素。(3)點擊各類烴的球棍模型結構圖,由此使學生了解并歸納出有機物的結構特征及種類繁多的原因。(點擊查閱各類有機物的性質網頁,并引導學生與無機物進行比較,由此歸納出有機物的性質特征。(5)學生查閱有關有機物應用的網頁及觀看有關錄像,小結有機物的應用。最后布置作業(yè),要求學生通過網上測覽獲取信息,完成“你身邊的有機物”的說明文作業(yè),制成網頁的形式,發(fā)送到學校制定的教學資源庫,以便學生們相互查閱與交流。
利用網絡資源,建構在網絡環(huán)境下使學生自主學習、開放性學習和探索性學習的新型教學模式;ヂ摼W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內容和寬展的知識視野,使學習內容不再被課本所局限,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唯一擁有者和傳播者。指導學生查閱相關網頁知識,并對所獲知識進行分析、歸納、整理,并得出相關結論這種教學方法。突破了傳統教學中的學生被動學習和進行結論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學生有了主動參與、自主學習、探索學習的可能,為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創(chuàng)設條件。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開放性的、學生主動學習、發(fā)現學習和探索學習的網絡教學,是學科教學中開展“開放性教學”的又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
三、實施“課題探學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開放性教學”不僅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化學是一門應用性的學科,化學知識與社會生產、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因此我在化學教學中,結合化學知識指導學生選擇與社會現象和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采用布置“開放式長作業(yè)”的形式,開展課題研究。如,在高中新教材第一章第一節(jié)中談到能源問題,教材內容中涉及到的有關能源的知識十分有限,我便指導學生以能源為主題,廣泛查閱、收集有關能源的資料,從不同的角度對能源展開專題學習研究。有的學生研究歷史上各個不同時期的主要能源,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史進程中能源品種的開發(fā)、更替、變遷;有的研究能源的種類、各種能源的作用及其利用:有的從地球資源的保護角度研究新能源的開發(fā);有的從能源的構成與消費、熱值與價格研究能源的有效利用:有的從各種能源使用中對環(huán)境造成的污染研究能源的利用;……等等。
再如在學習電解質溶液中原電池、電解地知識時,指導學生以電池為主題,通過查資料、做實驗等途徑研究干電池、蓄電池、燃料電池、太陽能電池等各類常用電池的結構、原理、性能、特點、用途等。通常每項課題研究都在確定問題或課題之后,指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獲取相關資料,學生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逐漸明確研究思路,并實施研究,對所獲資料進行篩選、分析、整理、加工,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新見解、新觀點,并撰寫個論文,還可組織論文交流或舉行研究成果展示。通過以課題探索學習為形式開展“開放性教學”活動,一方面使學生們學得了很多科學知識和技能,但更為重要的是使學生獲得了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yǎng)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前人經驗的同時,勇于突破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能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272094.html
相關閱讀:初中化學知識點:pH值的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