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社會著名的改革家,前有商鞅,中有王安石,后有張居正。
張居正是明朝公認的最有權力、最具影響的內閣首輔。 他的改革,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和文化等各個方面,各項措施推行得如水銀瀉地。然而,就在他死后不久,一切功名利祿盡被削奪。家人餓死的餓死,自殺的自殺,流放的流放,一代名相竟落得家破人亡。張居正之后的數(shù)百年,改革之風蕩然無存,張居正也成為封建社會最后的改革家。
聯(lián)合后宮 步步奪權
張居正(1525-1582年),少名白圭,嘉靖四年出生在湖北江陵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少年張居正是遠近聞名的“神童”。12歲時,他到荊州府報考生員(指還沒有考上秀才的童生),知府李士翱對他的才學大為贊賞,并把他的名字改為“居正”;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又說“官正則民服”,希望張居正有朝一日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官員。16歲時,張居正成為大明最年輕的舉人,26歲時他考中進士,步入仕途。
然而,此時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卻非常惡劣。嘉靖皇帝深居內宮,修仙煉道,十數(shù)年不理朝政,政務自然落到內閣身上。誰成為首輔,誰就能主政,就握有最高的權勢。因此,內閣首輔之爭異常激烈,嚴嵩、徐階、李春芳等一個個輪番登場。最高統(tǒng)治階層的腐敗失控,導致吏治混亂、財政困難、民族矛盾激化,農民起義的烽火在全國各地相繼點燃。
就在這時候,張居正卻迎來了他政治生涯的春天。嘉靖三十九年,張居正的干練與才識被裕王認可,被請到裕王府作老師,裕王就是后來的隆慶皇帝。隆慶元年,張居正入內閣輔政,雖然他僅列閣臣的第六位,但由于與隆慶皇帝有師生情誼,所以格外受器重。
初入內閣,張居正性格沉穩(wěn),不偏不倚,其他輔臣對其大加贊賞。隆慶四年,許多閣臣在爭斗中兩敗俱傷,紛紛倒臺,高拱躍居首輔,張居正位居其次。兩人最初的配合尚還默契,但不久,矛盾就出現(xiàn)了。
隆慶六年春,長期沉湎酒色的隆慶皇帝在一次早朝時突然中風。高拱和張居正的對決終于上演。隆慶病危期間,宮廷與內閣的各派力量圍繞掌印太監(jiān)與首輔的職位展開爭奪。作為閣臣的張居正和太監(jiān)馮保為了各自的利益,走到一起。
隆慶皇帝去世前,張居正授意馮保做兩件事,一是讓皇帝密囑張居正起草遺詔,其中包含“司禮監(jiān)與閣臣同受顧命”的內容;二是串通隆慶皇帝后妃,罷斥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孟沖,讓時任秉筆太監(jiān)、東廠提督的馮保兼任。由于孟沖與首輔高拱關系甚密,此舉既可以幫助馮保登上宦官的最高職位,又可以幫助張居正除掉高拱。
果然,隆慶皇帝臨危托孤,要內閣首輔高拱、次輔張居正等盡心輔佐幼主、年僅10歲的朱翊鈞——萬歷皇帝。萬歷皇帝登基的第二天,就下旨令掌印太監(jiān)孟沖回籍閑住,由馮保繼任。圣旨一出,朝廷大嘩,高拱預感到首輔權位不保。
張居正遂拿出第二招,利用萬歷皇帝的生母李太后除掉高拱。李太后是宮女出身,封至貴妃。按明朝制度,萬歷登基,應當封隆慶皇帝的皇后為皇太后,生母為太后?蓮埦诱c馮保商量,將隆慶皇帝的皇后陳氏封為仁圣皇太后,將萬歷皇帝的生母李氏封稱慈圣皇太后,二人并列,大大提高了李氏的地位。李氏大喜過望,全力支持張居正和馮保。六月底的一次早朝,萬歷皇上下諭旨,革除高拱首輔職務,由張居正接任。慈圣皇太后李氏遂即把輔佐、教導萬歷皇帝的重任一并交給張居正。
把持朝政 銳意改革
張居正被稱為“明朝第一宰相”,原因有二:一是他屹立于大明帝國的權力之顛,左右大明政局達十年之久;二是他主持了全方位而又卓有成效的改革,帶來了大明帝國的全面復興。
張居正改革,離不開皇帝的支持。皇帝當時年幼,除每月逢三、六、九日上朝聽政外,其它時間都在文華殿讀書,國家大政方略均由張居正拍板定奪。
作為老師,張居正全面負責小皇帝的學習。他親自總結自堯、舜以來歷代帝王治國的得失經驗,撰寫了《帝鑒圖書》作為教材。這本書以講故事的方式,深入淺出地講授帝王行政之道。每個故事還配上精美的圖畫,圖文并茂,以引起小皇帝的學習興趣。
張居正對小皇帝的要求非常嚴格,每天布置功課,如果小皇帝沒有認真背誦或領會,就會遭到嚴厲的斥責。有一次,萬歷皇帝讀《論語·鄉(xiāng)黨》時,把“色勃如也”讀成了“色背如也”。張居正當著眾大臣的面,厲聲喝道 :“應該讀作‘勃’!”嚇得小皇帝忙低頭糾正。平時,如果小皇帝背著張居正做了越制出軌的事情,馮保就會嚇唬他:“讓張先生知道了,看你怎么辦?”小皇帝聽了,很快就會收斂自己。雖然四書五經抽象深奧、枯燥無味,萬歷皇帝還是仔細聽、認真學。有一天,張居正詢問他的學習情況,他說:“昨天一位講官在講解《大學》時,講錯了字,我本想給他糾正,又擔心他害怕,就未敢當面指正。”張居正心中大悅,心想 :“皇帝長大了,也知道體貼人了。
在張居正的調教下,少年萬歷皇帝舉止有度,出落大方,初顯一位勤政清廉的帝王形象。張居正本人也并不只是一個野心家,面對孤兒寡母的大明天下,他一心想肅清社會流弊,再現(xiàn)大明盛世。于是,萬歷皇帝和張居正君臣合力,上演了大明歷史上最后的華美樂章——轟轟烈烈、急風暴雨的社會改革拉開了大幕。
張居正改革,首重吏治。他認為,各級官員長期因循舊事,綱紀廢弛,臃腫腐敗,因此需要重典治吏。這引起了朝中眾官員的強烈不滿,他們向張居正施加壓力,借機鬧事。張居正和馮保指使東廠特務放火燒死了二十余名官員,并借“京察”之際,對四品以上官員實行考核,昏官與庸官一律裁汰。
對違法亂紀的官員,他嚴懲不貸。馮保的侄子毆打平民百姓,張居正果斷地把他革職。遠在云南的黔國公沐朝弼自以為天高皇帝遠,屢次犯法,張居正派人飛馬前去捆綁沐朝弼,將他押解幽禁在南京。在張居正執(zhí)政期間,原來軟弱疲憊的官場為之一振,朝廷號令,“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行政效力大大提高。
改革過程中,張居正恩威并用,軟硬兼施,顯示出卓著的才干。當時,官民田土的耕地面積達到1161萬余頃,成為萬歷年間乃至整個明朝后期財政狀況最好的時期。而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改革賦稅制度,推動白銀成為流通貨幣,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對外貿易由此活躍;他還成功解決了明朝中央政府與蒙古族地方政權的敵對問題,促進了漢蒙和睦相處。
風云突變 英雄悲歌
位極人臣的張居正,始終站在權力爭斗的風口浪尖,他的對手總想將其置于死地。這一場改革,就像是狂風中的孤焰。
萬歷五年,張居正迎來了最大的考驗。他的父親這年因病去世,按慣例,他必須離職回家守喪三年。而此時改革剛有起色,正在關鍵,萬歷皇帝深感:“國不可一日無張先生”,而張居正也感到宏圖未展,難舍京城。于是,萬歷皇帝就下詔“奪情”,不批準張居正回家,張居正也半推半就,演出了一場“在官守制”的故事。君臣二人的做法引起了許多大臣的強烈不滿,他們批評張居正貪戀權位,不忠不孝,要求他去職守喪。萬歷皇帝和張居正態(tài)度異常堅決,他們采用果斷甚至是令人恐怖的手段,鎮(zhèn)壓反對派:將余懋學革職為民,傅應禎充軍,劉臺下錦衣衛(wèi)獄,吳中行被痛打當場昏死……
“奪情風波”顯示了權力巔峰上的張居正駕馭權柄的能力,似乎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然而誰也不曾想到,精力猶旺之時,一場宿疾痔瘡的復發(fā),竟然要了張居正的命。萬歷十年六月二十日,太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病逝。
死訊傳來,萬歷皇帝為其輟朝一日,賜治喪銀,并遣官護喪歸葬?梢哉f,張居正死后的一段時間也極盡哀榮。
但風云隨之突變。萬歷十二年四月,萬歷皇帝突然下詔削奪張居正一切官爵,并查抄家產。尚未來得及逃出的老弱婦孺十數(shù)人,被關在府內,其長子自縊身亡,三子自殺未遂,家眷數(shù)人餓死,部下皆被撤職。
從權力之巔的榮耀跌入家破人亡的地獄,張居正生前身后的巨大反差給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思索。萬歷皇帝態(tài)度的轉變對張居正的敗亡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一個言聽計從的好學生,何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截然轉變,對恩師家族痛下殺手呢?人們猜測無數(shù)。
其中有一點不可否認,那就是張居正本人也有諸多不儉點。例如,他知道馮保貪財好色,就投其所好,一次就讓兒子將7張琴、9顆夜明珠、5副珍珠簾、3萬兩黃金和10萬兩白銀送到馮保家中。馮保被抄家時,搜出家產白銀上百萬兩。萬歷皇帝當然有理由懷疑張居正的家產更豐,隨即也抄了張居正的家。雖然張家財富沒有馮保多,但近20萬兩金銀和大批田產,也足以讓萬歷皇帝瞪目結舌。
張居正死后,明朝的各種社會矛盾急劇惡化,一發(fā)而不可收拾。在大明亡國喪鐘清晰可聞的時候,人們愈發(fā)懷念那個敢做敢為、魄力非凡的張居正。
歷史就是這樣令人悲啼歡笑。當年誹謗新政的人又何嘗料到,日暮途窮時他們竟會夢想追回改革的盛景?當初大罵張居正是禽獸而被廷杖致殘的鄒元標,拖著一條拐腿,為張居正的昭雪奔走呼號,試圖召回失去的新政。無可奈何花落去,古老的帝國大廈終于被歷史的巨浪沖擊得分崩離析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chenggong/4846.html
相關閱讀:人們要的是什么,你又如何得到
成功人生的資源分析
自我認知就會變得勇敢
5位億萬富翁的成功秘訣
要敢于一躍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