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是對0-6歲寶寶展開的、有助于寶寶的智力、身體、情感、精神等多方面的協(xié)調發(fā)展與健康成長的互動式活動。這是人生的啟蒙教育,其具有重要和深刻的意義。
兒童大腦發(fā)育最快的時期是0-7歲,如果在這個時期能夠豐富兒童的生活,根據(jù)兒童的年齡特點給予正確的教育,就能加速兒童智力的發(fā)展,為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形成打下基礎。以兒童早期發(fā)展理論為基礎是早期教育的原則和方法。教育者要考慮客觀的教育要求,還要特別重視兒童的成熟狀況和發(fā)展的可能性。一般認為從兒童出生時就可以進。但要根據(jù)不同的年齡階段,調整教育的側重點,如感官功能訓練、動作訓練、語言發(fā)聲訓練和親子交往是一周歲以內嬰兒要做的;1周歲至3歲兒童除上述訓練外,還應加入早期教育的知識,感知動作思維,連貫性動作與活動,語言、玩伴交往及個性形成等方面的訓練和培養(yǎng)。
調查機構通過對全國1000多家早教機構的調查顯示,當前我國對早期教育存在著許多誤解。
誤解之一
教育對象的誤解。早期教育的對象不單指對嬰幼兒的教育,更是對父母與養(yǎng)育者的教育。因為父母與養(yǎng)育者教育水平與心育發(fā)揮到極致,甚至很容易將早教導向更大的誤區(qū)。
誤解之二
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我國70.5%的家長以為早教就是提前學習知識如英語、識字與數(shù)學等。結果,導致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從很小就產(chǎn)生厭學的心理。我國小學生的厭學情緒趨于低齡化,厭學率不斷增高。北京某小學的調查表明,小學一小年級的厭學率兩年內提高了7個百分點。而這些厭學者大都過早接受知識教育,而且往往采取這種灌輸式的方法。專家解讀,早期教育是身體、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成長的教育,開發(fā)智力是應該的,但它的目標不是單純的學習知識。
誤解之三
教育內容的誤解。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多學是有好處的,多多益善。所以越來越多的家長讓孩子很早就學寫識,讀英語,學畫畫,學鋼琴。但這些孩子在長大后學有所成的寥寥無幾。
誤解之四
早期教育方式的誤解。灌輸式教育是我國教育存在的誤區(qū),究其原因可能是這些80后父母們自己就是被灌過來的,無形中就接受了這些模式,雖然他們覺得這是不對的,但又沒有其他辦法。專家解讀,早期教育的應該是對話,互動。就算是博士的父母也習慣于對孩子進行灌輸。并不說不能灌,而是不能一味的采用灌輸方式。
長久以來我國對早期教育的不解,讓孩子們深受其害,他們幸福的童年被剝奪了。而錯誤的早期教育讓孩子們在人格、情感、心志、精神層面缺乏感受力,對美、對愛、對善,缺乏熱愛這才是最可怕的,也是教育的最大失足。因此,各位家長要盡早從早期教育的誤區(qū)中走出來,讓您的孩子健康快樂,聰明伶俐的成長,成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zaojiao/56930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