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成年人的行為舉止對于孩子們的影響往往是比較大的,尤其是常與孩子們相接觸的父母與老師,如果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就很容易傳染給孩子,以下就讓我們來具體的看幾個實例體會下吧!
什么是“情緒污染”?在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中,每個成員都會不自覺地覺察、體驗其他成員尤其是主要成員的情緒,然后改變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這就叫做“情緒污染”,也叫“情緒移入”。兒童的生活基本上都是在家庭和學校中度過的,而情緒則是特定環(huán)境下的整體,每個成員都受到整體情緒的影響。
案例1
小丁的父母剛簽訂離婚協(xié)議,撫養(yǎng)權(quán)歸小丁媽媽。當天,小丁媽媽便一直在數(shù)落前夫,要小丁努力學習為媽媽爭氣,不要讓爸爸笑話他們等等。夜晚,才讀學前班的小丁怎么都睡不著,因為他想不通為什么爸爸很疼愛他,媽媽卻說爸爸壞呢?到底是誰對誰錯呀?
分析:父母之間的矛盾很多時候小孩子很難明辨是非,也不清楚個中原因,只能從父親或母親的話中,靠自己幼稚的想法加以解析,因此極易受家長的情緒污染,使他們從小產(chǎn)生偏激的性格,以致長大成人后對人、對事甚至對婚姻都失去信心。
措施:父母盡量不在孩子面前提及對方的不是,要告訴孩子:雖然父母不在一起了,但大家還是會很疼愛孩子的;對方有困難的時候,大家都會互相幫助,以此消除孩子心頭的疑慮。
案例2
親子網(wǎng),讀小學三年級的東東,家里陽臺上的衣服被樓上的張叔叔澆花時弄濕了,東東爸爸立即沖上去理論,并罵罵咧咧地走回來,嘴里還不停地數(shù)落鄰居的不是。到了周末,對屋陳叔叔的貓在東東家門口玩,東東看見后立即破口大罵,說貓把他家的門口弄臟了,非要他們洗干凈不可。這讓鄰居哭笑不得,也令東東爸爸大吃一驚。
分析: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日后若有類似情況發(fā)生,必然會以父母的行為為準則,依葫蘆畫瓢,有過之而無不及。
措施:如果對方實在不對,最好能避開孩子與對方理論;若實在無法避開孩子,那父母的語言必須要有所收斂,注意用語文明,別“教會”孩子罵人的“本領”,污染他純潔的心靈。事后,還可向孩子分析事情的對錯,同時教育孩子別犯對方剛才所犯的錯誤。
案例3
廖老師因為父親剛?cè)ナ,心情非常沉痛,但為了不影響教學進度,強忍著悲傷回校上課。課堂上,比比見老師上課沒表情,教室很沉寂,就故意搗亂,至于后果,可想而知,比比被廖老師狠狠地批了一頓,下課后還到教導處寫檢討。從此以后,比比上課都不敢吱聲,呆呆地坐在座位上,成績一落千丈。
分析:廖老師家里出了事,情緒低落是可以理解的;小學生喜歡引人注意,這是小孩子的天性,也是無可厚非的。如果只憑一時之氣,“借題發(fā)揮”,把情緒“污染”給孩子,那會對他的成長不利,同時也會令老師的形象受損,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
親子教育措施:老師要有忍耐和克制能力,盡量把不良情緒化解掉。遇到故意搗亂的學生,應先平靜自己的情緒,若是在很激動的情況下,老師可以選擇沉默不語,只用眼光盯著他,有時候,沉默比語言更具說服力和“殺傷力”,從而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總結(jié):小孩子們的心智尚未發(fā)育成熟,如果家長與老師將自己的不良情緒帶給孩子,就很容易引起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從而影響孩子們的發(fā)展,但愿大人們都能夠給孩子們做一個好的榜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youjiao/42315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