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前階段的活動,幼兒對周圍的“蟲”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對這些小生物的稱呼,也從以前籠統(tǒng)地稱為“蟲”逐漸具體化,能根據(jù)外形特征,正確地叫出學名。對于大班年齡段的幼兒,除了能正確命名以外,我們也要求他們能根據(jù)一定的科學分類方法將這些蟲蟲歸類,看看哪些是昆蟲,哪些則是“昆蟲的朋友”,完成由具體到抽象的能力要求。
活動的考慮與設(shè)計思路:
對于昆蟲的定義,大部分孩子是陌生的。如何在給予幼兒科學知識的同時,避免過多的說教和灌輸呢?作為教師要在活動的形式上多下功夫,多給予幼兒自己操作、探究的機會,讓幼兒在充分的觀察、比較的基礎(chǔ)上,進行辨別,逐步加深對昆蟲的定義的理解,并能用此來解決問題。
知識點:
1.昆蟲都具有頭、胸、腹和三對足,這是它們的判斷標準。
2.蜘蛛、蝎子屬于蛛形綱,蜈蚣是多足類,西瓜蟲(潮蟲)屬甲殼類,它們和昆蟲都屬于節(jié)肢動物,是昆蟲的朋友。
3.蚯蚓和蝸牛屬于軟體動物。
一、活動準備:
1.仔細傾聽科學童話,了解內(nèi)容,并能從中獲得一定的科學知識。
2.熟悉昆蟲的定義,并能據(jù)此作出判斷。
3.在活動中,仔細觀察,勤于動腦,認真思考。
二、活動準備:
2.各類蟲蟲的玩具模型或圖片:如螞蟻、蜜蜂、蚯蚓、蜈蚣、蜘蛛、蠶、螳螂等
3.家園共同收集多種廢舊材料,如包裝袋、吸管、塑料瓶等,用來制作昆蟲。
三、活動過程:
1.什么是昆蟲
(1)(出示各類蟲蟲的玩具模型:如蜘蛛、螞蟻、螳螂、蠶、知了、蟈蟈、蜈蚣等)“它們中那些是昆蟲?”
“你覺得長得怎樣的蟲蟲才是昆蟲?”
(請幼兒人手拿一只“蟲蟲”,把它們根據(jù)是否是昆蟲分分家。從而了解孩子的現(xiàn)有知識,使孩子初步感受蟲蟲分類這樣一種形式,而不在于結(jié)果如何。在傾聽孩子的回答中,教師可以借機規(guī)范孩子的語言,給予孩子一定的科學用語,如頭、胸、腹等,便于孩子理解,運用于后面的活動。)
。2)通過科學故事的形式給予孩子正確的昆蟲定義,使孩子了解昆蟲的判斷特征。2.這是昆蟲嗎?
“什么樣的蟲蟲才叫昆蟲?”“你認識哪些昆蟲?”
。ㄕ埡⒆釉俅斡孟x蟲的玩具模型或圖片,進行是否是昆蟲的分類)
。ń處熯M行集體講解、分類)
“這是什么蟲?”“它是昆蟲嗎?為什么?”“我們來數(shù)數(shù)它有幾條腿?”
(選取一些孩子們不太熟悉或容易出錯的蟲蟲進行講解。如螳螂、毛毛蟲等,幫助孩子反復鞏固昆蟲的定義。)
“昆蟲的朋友有哪些?”(蜘蛛、蜈蚣、西瓜蟲……)
3.制作昆蟲
。1)請孩子在充分認識昆蟲的外形特點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利用廢舊材料進行昆蟲的制作。(詳見制作活動:我喜歡的昆蟲)在活動中,教師應(yīng)多出示一些范例給予孩子啟發(fā),根據(jù)孩子的情況及時給予孩子必要的幫助。同時,也可以請孩子在家中與爸爸媽媽一起制作一只昆蟲。
。2)將孩子們的作品布置在教室內(nèi),使教室主題環(huán)境更鮮明,也可供其他孩子參考。
四、活動建議:
蟲的種類繁多,分類也較為復雜。由于孩子的年齡關(guān)系,可以只要求孩子了解昆蟲的定義并作分類,其他蟲蟲可統(tǒng)稱為“昆蟲的朋友”,具體歸類可在日后的學習中讓孩子逐漸了解。另外,昆蟲的特征是“頭、胸、腹、六條腿”,由于六條腿的特征便于孩子辨認,所以在活動中可以特別強調(diào)。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youer/1097752.html
相關(guān)閱讀:大班其他教案:認識學習的用品
大班測查內(nèi)容(考試試題)
大班綜合教案:月亮象什么
大班其他教案:紙桌
幼兒園大班綜合活動教案:有趣的轉(zhuǎn)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