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起《暮春歸故山草堂》原文
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
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
錢起《暮春歸故山草堂》注釋
、故山:因詩人久居藍田谷口,心中一直將此地視為故鄉(xiāng),故稱“故山”。草堂:茅草蓋的堂屋。
2、黃鳥:即黃鸝、黃鶯(一說黃雀),叫聲婉轉(zhuǎn)悅耳。
3、辛夷:木蘭樹的花,一稱木筆花,又稱迎春花,比杏花開得早。
4、憐:喜愛。
5、清陰:形容蒼勁蔥蘢的樣子。
錢起《暮春歸故山草堂》翻譯
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殘,黃鶯兒的叫聲幾乎聽不到了,迎春花早已開過,只有片片杏花飛落芳塵。春去匆匆,山窗下的修竹實在幽雅,惹人憐愛;它依舊蒼勁蔥蘢,等待著我的歸來。
錢起《暮春歸故山草堂》賞析
《暮春歸故山草堂》是唐代詩人錢起的詩詞作品,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記述了詩人在暮春時節(jié)返回故山草堂的所見所感,抒發(fā)了暮春大好時光即將逝去所引起的愁緒。全詩前二句寫景,詩中有畫;后二句抒情,意在言外。詩風(fēng)質(zhì)樸自然,意境清幽深沉。
此詩開篇點題!肮瓤凇倍,暗示了題中“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殘”二字,扣題中“暮春”;以下幾句都是“歸”后的所見所感,思致清晰而嚴(yán)謹(jǐn)。谷口的環(huán)境是幽美的,詩人曾說過:“谷口好泉石,居人能陸沉。牛羊下山小,煙火隔云深。一徑入溪色,數(shù)家連竹陰。藏虹辭晚雨,驚隼落殘禽!贝旱焦瓤,更是別具一番景色。然而,此次歸來卻是“春殘時節(jié)”,眼前已是黃鳥稀,辛夷盡,杏花飛了。木蘭花比杏花開得早,所以詩說“辛夷花盡杏花飛”。一“稀”、一“盡”、一“飛”,烘托出春光逝去,了無蹤影的一派空寂、凋零的氣氛。
然而,在這冷落寂寥的氛圍中,詩人都卻喜地發(fā)現(xiàn)窗前幽竹,兀傲清勁,翠綠蔥蘢,搖曳多姿,迎接它久別歸來的主人。詩人禁不住吟誦出:“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睉z愛的就是幽竹“不改清陰”。“不改清陰”,極其簡練而準(zhǔn)確地概括了翠竹內(nèi)在美與外在美和諧統(tǒng)一的特征!霸禄\翠葉秋承露,風(fēng)亞繁梢暝掃煙。知道雪霜終不變,永留寒色在庭前”!耙Фㄇ嗌讲环潘,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你東南西北風(fēng)”。詩人們謳歌的都是它“不改清陰”的品格。在這首詩中,錢起正是以春鳥、春花之“改”??稀、盡、飛,反襯出翠竹的“不改”,詩人愛的是“不改”,對于“改”持何態(tài)度,當(dāng)然就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見,詩的一、二句并沒有贊美春鳥、春花之意,更沒有為它們的消逝而惋惜,而是在感慨它們隨春而來,隨春而去,與時浮沉,不能自立于世的品性。
“畫有在紙中者,有在紙外者”。詩也可以說有在言中者,有在言外者。“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以流水對的形式,用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的寫法,生動地抒發(fā)了詩人的憐竹之意,和幽竹的“待我”之情。在這個物我相親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詩人對幽竹的贊美,對那種不畏春殘、不畏秋寒、不畏俗屈的高尚節(jié)操的禮贊。所以它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它那深刻的蘊涵又給人無窮的回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ju/627629.html
相關(guān)閱讀:杜甫《九日奉寄嚴(yán)大夫》原文及翻譯 賞析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李煜《望江南?多少淚》原文及翻譯賞析
平原君欲封魯仲連翻譯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