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賦得臨池竹應制原文及翻譯 賞析
虞世南?賦得臨池竹應制原文
蔥翠梢云質,垂彩映清池。
波泛含風影,流搖防露枝。
龍鱗漾?谷,鳳翅拂漣漪。
欲識凌冬性,唯有歲寒知。
虞世南?賦得臨池竹應制翻譯
待更新
虞世南?賦得臨池竹應制賞析
《賦得臨池竹應制》是唐代詩人虞世南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是虞世南酬和唐太宗《賦得臨池竹》的應制詩。太宗詩曰:“貞條障曲砌,翠葉負寒霜。拂牖分龍影,臨池待鳳翔。
”第三句仿效竹子和龍之間的無數(shù)傳統(tǒng)聯(lián)系,說明窗口的竹影與龍相似。第四句用的是鳳凰只肯棲息竹林的傳說。但是在第二句里,太宗出了一個不得體的差錯,把竹子耐寒的主題寫入春天或夏天的景象里。
虞世南的和詩《賦得臨池竹應制》第五句采自伶?zhèn)惖膫髡f。伶?zhèn)愂屈S帝的樂師,被派往生長著各種奇異竹子的?谷采割竹子,制造一套排簫。虞世南的詩既含蓄又明確地“糾正”太宗的絕句。太宗沒有扣緊描寫與水池相關的竹子這?題目。在第一聯(lián)詩里,虞世南將竹子的“高”??自然高度、色彩、光亮、高尚精神,這一切都與云相似??與其在池中倒影的“低”相對照。第二聯(lián)是不一致主題的出色描述:被風攪動的水波抓住迎風婆娑的竹子(或解釋成竹子的倒影隨著水波蕩漾,仿佛被風吹動,而實際上竹子是不動的),大量的水流嘲笑般地困住能夠避開小量的水??露珠的竹枝。在第三聯(lián)里,虞世南向太宗顯示了如何引進龍和風的聯(lián)系,而同時切合水中竹影的主題:水池變成反映“龍影”的?谷之溪,鳳凰來臨的倒影似乎“拂動漣漪”。
在向太宗示范了處理主題的“恰當”手法后,虞世南指出那首絕句中的明顯錯誤:必須等到冬天才談竹子的耐寒。竹子的這一性質具有很強的道德聯(lián)系,與常青樹一樣,竹子是正直和堅韌耐苦的象征。這樣,虞世南暗示了只有當竹子受到考驗時,才能贊美它的這些品質。
虞世南總是以學問淵博的類書編纂者、文化上自鳴得意的南方人及儒家道德家的綜合面目出現(xiàn)的。虞世南同唐太宗唱和時,流露出一種洋洋自得的教師語氣,使他難堪,這極大地考驗了這位皇帝的耐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ju/33203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