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原文翻譯及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詩歌鑒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原文

引: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注釋

、丙辰:指公元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

2、達旦:至早晨;到清晨。

3、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把,執(zhí)、持。

5、天上宮闕(què):指月中宮殿。闕,古代城墻后的石臺。

6、歸去:回到天上去。

7、瓊(qióng)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

8、不勝(詞中讀shēng):經(jīng)受不住。勝:承擔、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弄:賞玩。

0、何似:哪里比得上。

、轉朱閣,低綺(qi第三聲)戶,照無眠: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朱閣:朱紅的華麗樓閣。綺戶:雕飾華麗的門窗,彩繪雕花的門戶。

2、此事:指人的“歡”“合” 和月的“晴”“圓”。

3、但:只。

4、千里共嬋(chán )娟(juān):雖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賞。嬋娟:指月亮。仍雙綰人月。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翻譯

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手持酒杯來尋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那些宮殿,今夕是什么美好的日子。我想要乘長風飛回月宮,又怕那高聳的瓊樓玉宇,讓我難以忍受那種孤寒。起舞翩翩玩賞月下清影,歸返月殿怎比的人間。

月光已經(jīng)轉過朱紅樓閣,明亮亮地低灑在綺窗前,照著床上人們惆悵無眠。明月不應該有什么怨恨,為何在親人離別時才圓?人都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也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但愿世間離別的人常在,遠隔千里共賞皎潔明月。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的一首詞,此詞是公元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時所作,這首詞以月起興,與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xiàn)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詞作上片反映執(zhí)著人生,下片表現(xiàn)善處人生。落筆瀟灑,舒卷自如,情與景融,境與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滿哲理,是蘇軾之詞的典范之作。

此詞是蘇詞代表作之一。從藝術成就上看,它構思奇拔,畦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xiàn)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后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轉。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fā)展。后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回環(huán),搖曳多姿。從布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實。最后虛實交錯,紆徐作結。全詞設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愿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xiàn)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作者既標舉了“ 絕塵寰的宇宙意識”,又摒棄那種“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錯愕”情態(tài)。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對待自然界的變化發(fā)展,而是努力從自然規(guī)律中尋求“隨緣自娛”的生活意義。所以,盡管這首詞基本上是一種情懷寥落的秋的吟詠,讀來卻并不缺乏“觸處生春”、引人向上的韻致。

蘇軾的詩詞作品全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ju/1086617.html

相關閱讀:男性的醒悟――_詩歌鑒賞
沈約《臨高臺》原文及翻譯 賞析
過五丈原 經(jīng)五丈原原文_翻譯和賞析_溫庭筠古詩
后漢書?魏霸傳原文及翻譯
秦觀《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