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張旭_翻譯注釋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唐詩三百首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作品簡介】

  《桃花溪》由張旭創(chuàng)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是借陶潛《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詩由遠外落筆,寫山谷深幽,迷離恍惚,隔煙朦朧,其境若仙。然后鏡頭移近,寫桃花流水,漁舟輕泛,問訊漁人,尋找桃源。詩的構思婉曲,意境若畫,有景有情,趣味深遠。蘅塘退士批注:“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記》。”這話不無道理。 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原文】

《桃花溪》

作者: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礬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注解】

桃花溪:在今湖南省桃源縣西南。

飛橋:高橋。

石磯: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洞:指《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找到的洞口。

盡日:整天,整日。

【韻譯】

隱隱看見一座長橋,被野煙隔斷;在石嶼的西畔,借問打漁的小船。

桃花隨著流水,終日地漂流不盡;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邊?

【評析】

??  桃花溪:水名,在今湖南桃源縣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時節(jié),落英繽紛,溪水流霞。相傳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以這里為背景的。張旭描寫的桃花溪,雖然不一定是指這里,但卻暗用其意境。此詩構思婉曲,情趣深遠,畫意甚濃。

  “隱隱飛橋隔野煙”,起筆就引人入勝:深山野谷,云煙繚繞;透過云煙望去,那橫跨山溪之上的長橋,忽隱忽現(xiàn),似有似無,恍若在虛空里飛騰。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朧朧,如入仙境。在這里,靜止的橋和浮動的野煙相映成趣:野煙使橋化靜為動,虛無縹緲,臨空而飛;橋使野煙化動為靜,宛如垂掛一道輕紗幃幔。隔著這幃?礃颍谷烁裢飧械揭环N朦朧美。“隔”字,使這兩種景物交相映襯,溶成一個藝術整體;“隔”字還暗示出詩人是在遠觀,若是站在橋邊,就不會有“隔”的感覺了。 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下面畫近景。近處,水中露出嶙峋巖石,如島如嶼(石磯);那飄流著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漁船在輕搖,景色清幽明麗。“石磯西畔問漁船”,一個“問”字,詩人也自入畫圖之中了,使讀者從這幅山水畫中,既見山水之容光,又見人物之情態(tài)。詩人佇立在古老的石磯旁,望著溪上飄流不盡的桃花瓣和漁船出神,恍惚間,他似乎把眼前的漁人當作當年曾經(jīng)進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漁人。那“問”字便脫口而出。

  “問漁船”三字,逼真地表現(xiàn)出這種心馳神往的情態(tài)。他問得天真有趣:“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他似乎真的認為這“隨流水”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來的。滿眼的粉紅,在幽幽的溪水里艷艷地流淌,詩人也便自然而然地由桃花聯(lián)想起那“林盡水源”,仿佛透著光亮的“洞”,這洞,一直通向那世外的桃源,可這洞又在哪里,漁人不可能知道,詩人也不會知道。然而,這句問訊漁人的話,深深表達出詩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虛構的,詩人當然也知道漁人無可奉答,他是明知故問,這也隱約地透露出詩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難求的悵惘心情。詩到此戛然止筆,而末句提出的問題卻引起人們種種美妙的遐想。詩人的畫筆,玲瓏剔透,由遠而近,由實及虛,不斷地變換角度,展現(xiàn)景物;但又不作繁膩的描寫,淡淡幾筆,略露輪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像一幅寫意畫,清遠含蓄,耐人尋味。

  七言絕句篇幅短小,要做到情韻悠長,意境深邃,除了講究煉字琢句外,更要求構思的巧妙。張旭作為盛唐的一位七絕名家,是很善于構思的。這首詩從遠到近,正面寫來,然后用問訊的方式運實入虛,構思布局相當新穎巧妙。作者的筆觸又輕快灑脫,對景物不作繁瑣的描寫,不敷設明艷鮮麗的色彩,對《桃花源記》的意境也運用得空靈自然、蘊藉不覺,從而創(chuàng)造了一個饒有畫意、充滿情趣的幽深境界。前人蘅塘退士評論這首詩:“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這話不無過譽,卻也頗有道理。讀這首詩,如與王維的《桃源行》對照比較,可以領悟同一個題材,以不同的體裁和不同的藝術方法去表現(xiàn),是能各臻其妙的。

【賞析】

  唐文宗時,傳說有三絕:謂李白歌詩、裴 舞劍、張旭草書。張旭是蘇州吳人,嗜酒,每每大醉,便呼叫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頗有遺世之風,世號張顛。

  張旭的書法早已有定論,而他的詩作似乎鮮有人知。其實,他的詩也是極耐人尋味的,其中《桃花溪》,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唐詩中的上品了。

  桃花溪位于湖南桃源縣西南桃花洞的北面,溪水的兩岸,滿目桃林,暮春時節(jié),那桃花的粉色如云似霧,就連清清的溪水也悠悠地飄動著片片的粉紅。據(jù)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以此作為背景的。而張旭描寫的桃花溪,無疑也是暗用其意境,借一溪一橋,一磯一船,描繪出詩人心中的桃花溪,盡管它較之陶淵明的桃花源更顯得虛無飄渺,可詩人心中的綿綿詩意卻滿溢紙背。 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隱隱飛橋隔野煙”,詩人一起筆,就將讀者引入一個夢幻般空靈的境地:“飛橋”忽隱忽現(xiàn),似有似無;“野煙”裊裊娜娜,纏纏綿綿。靜止的橋,在飄逸的煙中,如虹般臨空而飛;浮動的煙,在靜默的橋上,似幔樣懸空而掛;纳揭肮,動態(tài)的物與靜態(tài)的景交織一體,相映成趣。而一個“隔”字,極為巧妙地點出人與物、景的距離。這種距離又給物、景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產(chǎn)生一種朦朧的美。

  “石磯西畔問漁船”,詩人的筆觸,自然地由遠山轉及近水。遠山的朦朧,近水的清澈,一下子使詩人恍若走進一個虛幻的世界,這世界實實在在是陶淵明的。于是,詩人便覺得自己也站在了那晉代的古老的石磯旁,那在溪水中輕搖著漁船的漁父,也仿佛就是那“緣溪行”的武陵漁人。于是,那“問”便由衷地脫口而出,這種情不自禁,最為逼真地折射出詩人心馳神往的情態(tài),而這種情態(tài),無疑就是詩人內心深處最為歸真的情感的流瀉。

  這種“問”,顯出的是詩人的天真,現(xiàn)出的卻是詩人向往,“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滿眼的粉紅,在幽幽的溪水里艷艷地流淌,詩人也便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起那“林盡水源”,仿佛透著光亮的“洞”,這洞,一直通向那世外的桃源,可這洞又在哪里,漁人不可能知道,詩人也不會知道。然而,就是這一問,透露出的是詩人理想境界渺茫難求的悵惘,激起的是讀者種種美妙的遐想。這種悵惘,這種遐想,全然是屬于精神的,是一種超然于物外的美倫美奐,它充滿的是一種詩意化的境界。

  詩人以虛實相間的筆墨,勾畫的是遠近交錯的景觀,雖淡淡幾筆,卻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其悠悠的詩意,繞梁不絕。“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清人的這一評說,實在是極為中肯的。

【作者介紹】

  張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今江蘇蘇州)人。曾官常熟縣尉,金吾長史。善草書,性好酒,世稱張顛,也是“飲中八仙”之一。其草書當時與李白詩歌、裴文劍舞并稱“三絕”,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

  張旭,唐代書法家。生于唐上元三年(675),卒于玄宗天寶九年(750),初仕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其母陸氏為初唐書家陸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孫女。陸氏世代以書傳業(yè),有稱于史。張旭為人灑脫不羈,豁達大度,卓爾不群,才華橫溢,學識淵博。與李白、賀知章相友善,杜甫將他三人列入“飲中八仙”。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草書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筆成書,甚至以頭發(fā)蘸墨書寫,故又有“張顛”的雅稱。后懷素繼承和發(fā)展了其筆法,也以草書得名,并稱“顛張醉素”。 張旭性格豪放,嗜好飲酒,常在大醉后手舞足蹈,然后回到桌前,提筆落墨,一揮而就。有人說他粗魯,給他取了個張癲的雅號。其實他很細心,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所觸到的事物,都能啟發(fā)寫字。偶有所獲,即熔冶于自己的書法中。當時人們只要得到他的片紙支字,都視若珍品,世襲真藏。那時候,張旭有個鄰居,家境貧困,聽說張旭性情慷慨,就寫信給張旭,希望得到他的資助。張旭非常同情鄰人,便在信中說道:您只要說這信是張旭寫的,要價可上百金。鄰人將信照著他的話上街售賣,果然不到半日就被爭購一空。鄰人高興地回到家,并向張旭致萬分的感謝。
  
  張旭的書法,始化于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史稱“草圣”。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tǒng)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張芝草書之藝,創(chuàng)造出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其狀驚世駭俗。相傳他見公主與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之意;在河南鄴縣時愛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并因此而得草書之神。顏真卿曾兩度辭官向他請教筆法。張旭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他把滿腔情感傾注在點畫之間,旁若無人,如醉如癡,如癲如狂。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中贊之:“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fā)之。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zhàn)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后世。”這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對藝術的執(zhí)著的真實寫照。難怪后人論及唐人書法,對歐、虞、褚、顏、柳、素等均有褒貶,唯對張旭無不贊嘆不已,這是藝術史上絕無僅有的。他被后人尊稱為“草圣”。

【英漢對照】

桃花溪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 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 洞在清溪何處邊?

PEACH-BLOSSOM RIVER

Zhang Xu

A bridge flies away through a wild mist,

Yet here are the rocks and the fisherman's boat.

Oh, if only this river of floating peach-petals

Might lead me at last to the mythical cave!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ci/tangshi/723942.html

相關閱讀:杜甫《望岳》賞析
贈闕下裴舍人?錢起_翻譯注釋賞析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詩選
江雪 柳宗元詩選
宿王昌齡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