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沁園春?長沙》《沁園春?雪》對比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高中古詩詞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nèi)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好一個周天寒徹,好一場漫天大雪,好一番人間苦難!天地間被風雪改變了容顏,只見長城 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nèi)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好一個周天寒徹,好一場漫天大雪,好一番人間苦難!天地間被風雪改變了容顏,只見長城內(nèi)外蒼茫一片,了無生機,連滔滔黃河也被雪凍冰封,不再奔流。神州的北國仿佛進入了一種死寂狀態(tài)。讓人聯(lián)想起了柳宗元寫雪的名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19362月,毛主席率“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渡過黃河,準備轉(zhuǎn)往綏遠對日作戰(zhàn)。在陜西清澗縣袁家溝籌劃渡河時,突然飄起鵝毛大雪,他登高遠望,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蕩,寫下了這首詞。其所在地,北距長城約150公里,東距黃河約25公里?梢姡~中描寫的不全是實景,而更多地是詩人腦海中的景象。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它屹立在中華大地的遼闊北疆,它代表著中華兒女的頑強不屈,它作為中原的萬里防線曾無數(shù)次阻擋了外族的入侵。在雄偉的長城內(nèi)外,正是一片戰(zhàn)火硝煙。日本人威脅華北,炮口直指平津要地;殷汝耕投敵賣國,組織“冀東自治政府”;蔣介石不顧大義,鼓吹“攘外必先安內(nèi)”。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奔騰咆哮著滾滾向前,它無私哺育著華夏文明,它與歷史之河一同流淌見證著悠悠五千榮辱興衰。在浩蕩的黃河之畔,又是一場生死搏殺。國民黨集結(jié)了東北軍、西北軍、中央軍,幾十萬軍隊圍攻解放區(qū)。而中央紅軍剛剛到達陜北,人馬只剩八千,立足未穩(wěn),糧彈奇缺。
站在群山之巔,頂著刺骨寒風,面對漫天飛雪,你會有怎樣的心態(tài)呢?作為紅軍統(tǒng)帥,冒著內(nèi)戰(zhàn)炮火,迎對列強欺凌,你會做怎樣的回答呢?廣闊富饒的中華大地會冰封嗎?浩瀚深長的中華歷史之河會斷流嗎?從詩句中可以看到,毛主席面臨著怎樣艱難的困局,擁有著怎樣驚人的洞察,又進行著怎樣深刻的思考!
沁園春長沙
《沁園春·長沙》一詞的意象美突出表現(xiàn)在景物的選取上,作者視野開闊,選取的景物或廣博,或宏偉,或雄峻。以上闋“看”字所總領(lǐng)的幾句詞為例,有山上的“層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鷹,有水底的游魚。而從景物的狀態(tài)看,有靜態(tài)的火紅的楓林,有動態(tài)的“爭流”的“百舸”等。作者從遠望到近觀,從仰視到俯瞰,天長地闊,山紅水綠,“籠天地于形內(nèi),挫萬物于筆端”(陸機《文賦》)。
作者對景物的選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約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傷秋”“嘆秋”等詩文就正是由他們特定的“意”所決定的。譬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將“意”立在“斷腸人在天涯”,所選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樹”“昏鴉”“瘦馬”等;杜甫的《登高》將“意”立在“萬里悲秋”“艱難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離不開那“哀猿”“落木”等。毛澤東的立意積極向上,昂揚奮進,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競相向上、生機勃勃的景物了,如萬山、層林、百舸、雄鷹、游魚等。
《沁園春·長沙》一詞的意象美還表現(xiàn)在意象的表達上。意象的選擇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達則更應(yīng)別具匠心。詩人筆下的意象不應(yīng)是客觀的白描,而應(yīng)是“灌注了生氣的形象”(康德語),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中為了給選取的客觀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氣,很注重意象的表達,如上闋中“看”字所總領(lǐng)的一組意象群,其中“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中的“萬”“層”“漫”以及“遍”“盡”“透”這些詞在范圍、程度、層次等方面,使紅綠兩色更為突出,更為豐富,更為濃艷鮮明,令人感到可愛。詩人除了表現(xiàn)山紅水綠的靜景的優(yōu)美外,還著意描寫事物動態(tài)的壯美,“百舸爭流”中的“爭”字,給碧綠無塵的江面增加了昂揚奮進的氣氛,活現(xiàn)出千帆競發(fā)、爭先恐后的熱烈場面。“鷹擊長空”“魚翔淺底”中,由于“擊”“翔”這兩個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表現(xiàn)力的動詞的運用,準確而生動地刻畫出了在萬里長空中鷹飛的矯健和在清澈見底的江水中魚游的歡愉自在,如果把“擊”“翔”換作“飛”“游”,就表達不出雄鷹展翅飛翔時矯健有力的姿態(tài),表達不出魚游水中那輕快自在的情趣。詩人在“萬類霜天競自由”中用一個“竟”字,則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嚴霜下的萬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讓人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贊美。
《沁園春·長沙》一詞的意象美表現(xiàn)在意象的組合上。詩詞中的意境內(nèi)涵不僅包蘊在一個個意象之中,更體現(xiàn)在意象的組合關(guān)系之中。詩人們寫詩,往往將一個個單一的意象按照美的規(guī)律,組成有機的、有時空距離的、有層次的畫面,使其產(chǎn)生連貫、對比、烘托、暗示等作用,向讀者展示絢麗多彩的生活圖景,傳達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詩人們常用多種方式來實現(xiàn)意象的組合,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中主要采用并置式和輻射式兩種方式。
詩詞意象的并置,如同電影鏡頭的蒙太奇組接,主要將單個的意象以并列的形式相互并置在一起,從而形成全詞整體的“復象美”,亦即組合美。如上闋中“看”字所總領(lǐng)的一組意象群,從整體上看都是并列關(guān)系,詩人以并置的手法將意象組合在一起,并且注意動靜搭配,遠近結(jié)合,從而構(gòu)成一幅色彩絢麗的“湘江秋色圖”。又如詞的下闋中所回憶的往昔生活,也是兩兩并置,突出了輕的革命者奮發(fā)向上、敢作敢為的精神,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生氣勃勃的“少學子圖”。
詩詞意象的輻射,即在群體意象中以一意象為中心并由此向四周“輻射”而形成一個意象群。仍以上闋“看”字所總領(lǐng)的七句為例,“萬山”“層林”“百舸”“雄鷹”“游魚”等意象則是在中心意象“萬類霜天”的輻射下形成的,下闋中的“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這兩個并置的復合意象也是在“風華正茂”的“同學少”的輻射下形成的。而從全詞看,中心意象應(yīng)該是“獨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則是在這一中心意象的“輻射”下形成的。在這里,胸懷博大的看風景人也便成了“風景”,這是一幅氣勢磅礴的“偉人圖”呵!
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中,由于選取物象典型,表達意象生動,組合意象巧妙,創(chuàng)造出了高遠的意境,形成了一幅幅壯闊的畫面,使得這首詞具有很強的審美效應(yīng)。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ci/482429.html

相關(guān)閱讀:詩歌賞析(5分)《浣溪沙 晏殊》附答案
《踏莎行 【清】周之琦》閱讀答案
鑒賞古典詩歌人物形象教學設(shè)計
蘇軾《東欄梨花》閱讀答案
閱讀《赤壁(水軍東下本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