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把那些幼而敏慧,才賦優(yōu)異,“有特稟異質,迥越倫萃,岐嶷兆于襁褓,穎悟發(fā)于齠齡”(《冊府元龜·總錄部·幼敏》)的兒童同一般兒童區(qū)別開來,把他們稱之謂神童,有時也稱為圣童、奇童。
孟子認為:“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孟子·盡心下》)先民在無法理解一些現象時,確實往往喜歡將其歸結為“神“的力量。有關神童的最早記載其實可以追溯到夏、商時代,如黃帝、顓、頊、禹、蒲衣子等,最早的神童與神靈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他們是神化的兒童,具有率領子民和自然進行抗爭的能力,到漢代和唐代,關于神童的劃分標準卻漸漸明確起來。在現代,有專門培養(yǎng)神童的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那么古代又是怎樣選拔和培養(yǎng)神童的呢?
中國古代主要通過童子科來選拔神童,童子科萌芽于漢代,但尚未形成正式的科舉考試制度,選拔方式以薦舉為主!段墨I通考》卷三十五《選舉考》記載:“漢法試經者拜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而且,兒童一旦被舉為童子郎,即可為官,成績優(yōu)異的還可任尚書、御史等官職,“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能得為史”(《文獻通考·選舉考·童科》)。這是漢初蕭何在他起草的吏律中曾提議的。
到唐代,童子科在科舉考試制度中被正式設置,兒童參加童子科考試被稱為“應神童舉”。唐代的童子科有一個不斷完備的過程,在唐朝的兩百多年間,時興時廢,開始于唐太宗、高宗年間(公元627年—655年),但“廣德二年五月二十四日敕。孝弟力田科。其每歲貢宜停。童子每歲貢者亦停。童子仍限十歲以下者。至大歷三年四月二十五日敕。童子舉人。取十歲以下者。習一經兼論語孝經。每卷誦文十科全通者。與出身。仍每年冬本貫申送禮部。同明經舉人例考試訖聞奏。至十年五月二十五日敕。童子科宜停。開成三年十二月敕。諸道應薦萬言童子等。朝廷設科取士。門目至多。有官者合詣吏曹。未仕者即歸禮部。文詞學藝。各盡其長。此外更或延引。則為冗長。起今以后。不得更有聞薦。俾由正路。禁絕幸門。雖有是命。而以童子為薦者。比比有之。”
到了代宗廣德二年(764年)五月,禮部侍郎楊綰發(fā)現童子科有使幼兒憑其小聰明而獲官的可能,他奏請罷廢了童子科。“停童子歲貢”是為了防止有些兒童依仗小聰明而升官,“恐成僥幸之路”。
代宗大歷三年(768年)又重新設科,下詔要每年都要考選年齡在十歲以下,通一經兼《論語》、《孝經》者申送禮部,同明經、舉人等一同考試,但不再授官,只給任職資格。到文宗開成二年,皇帝下詔各道,禁止濫薦童子,“冀絕倖門”,但“雖是有命,而以童為薦者,比比有之”。到宣宗大中十年,對薦送童子又做了詳盡的規(guī)定,為了保證童子科的質量,申飭諸道“薦送童子,并須實年十一、十二以下,仍須精熟一經,問皆全通,兼自能書寫者”。
在漢代和唐代選拔神童的標準究竟是什么呢?漢代的神童是尚德型的,由于儒家思想在漢代正式取得了傳統(tǒng)文化的主導地位,仁義忠孝的道德標準在當時被確立起來,“孝悌”成為“以孝治天下”的漢代人們做人的準則和行為的規(guī)范;莸郾碚“孝悌”,呂后“舉孝授官”,文帝“置《孝經》博士”等。孝父母、悌兄長自然也就成了當時人們衡量神童的重要標準。將孝敬父母而延及到兄弟!墩撜Z·學而》:“其為人也孝悌”,“孝佛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孟子也說:“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離婁上》)
孔融讓梨、黃香溫席的故事之所以在漢代時廣為流傳,也跟“孝悌”有著較大的因素。“孝悌”在漢代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但到了唐代,選拔神童的標準又發(fā)生了變化,由漢代的尚德型轉變成了尚文型,更注重的文學的具體產物了,只要兒童在文學與記憶方面有突出才能,便可比較容易地被冠以“神童”之譽,《新唐書》載:“凡童子科,十歲以下能通一經及 《孝經》、《論語》,卷誦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齊名的唐代詩人楊炯(左圖),幼時即聰明博學,善屬文,顯慶四年(659)舉神童。唐朝選拔神童的標準對后世亦有著一定的影響。后來的不少兒童因在記憶上有著超人的才能而被人稱道和贊揚,如金太宗時,東平童子劉天驥,七歲,能通《詩》、《書》、《易》、《禮》、《春秋左傳》、《語》、《孟》的事,就為人們津津樂道。唐代的這種推崇傾向經過唐、宋、元、明等朝代童子科的一再強化,即使到清朝時童子科已消亡,人們仍受其影響,對唐朝尚文型神童的推崇熱情未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jiyi/jiyizhixun/21890.html
相關閱讀:大腦最愛5種滋補食物
老人提高記憶力的幾種方法
乾隆皇帝是個超強記憶力天才
科學家首次解答人腦如何存儲和恢復陳舊記憶
拍照可能會影響人的記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