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在我國得到的重視差不多都要超越本國語言——漢語了。在高考中英語所占的分值非常大,文科理科都有英語,但是也有很多人提出質疑,英語到底是文科還是理科呢?
1英語簡介
英語(English),屬于“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西日耳曼語支”。根據(jù)以英語作為母語的人數(shù)計算,英語是最多國家使用的官方語言,英語也是世界上最廣泛的第一語言,也是歐盟和許多國際組織和英聯(lián)邦國家的官方語言,擁有世界第三位的母語使用者人數(shù),僅次于漢語和西班牙語母語使用者人數(shù)。
英語由古代從丹麥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以及德國、荷蘭及周邊移民至不列顛群島的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部落的白人所說的語言演變而來,并通過英國的殖民活動傳播到了世界各地。由于在歷史上曾和多種民族語言接觸,它的詞匯從一元變?yōu)槎嘣,語法從“多屈折”變?yōu)椤吧偾邸,語音也發(fā)生了規(guī)律性的變化。
在19至20世紀,英國和美國在文化、經濟、軍事、政治和科學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使得英語成為一種國際語言。如今,許多國際場合都使用英語做為溝通媒介。英語也是與電腦聯(lián)系最密切的語言,大多數(shù)編程語言都與英語有聯(lián)系,而且隨著網絡的使用,英語的使用更普及。英語是聯(lián)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 一些人認為低地蘇格蘭語是與英語最接近的一個獨立語言,而一些人則認為它是英語的一個方言。與古英語最接近的是古弗里西語,這種語言現(xiàn)在仍在德國北部和荷蘭的弗里斯蘭省使用。蘇格蘭語、低地撒克遜語、丹麥語、德語、荷蘭語、南非荷蘭語和英語也很接近。擁有血統(tǒng)的法國的諾曼人于11世紀征服英格蘭王國,帶來數(shù)萬法語詞匯和拉丁語詞匯,很大程度地豐富了英語詞匯外,相對也驅使不少原生的語匯作廢。
1英語是文科還是理科
語言是相通的,但往往學得好中文的人,英語(課程)卻不見得好。相比中文,英語邏輯幾乎是“理科”式的。中文強調意合,也就是意思上的連接,在寫作時可以天馬行空;而英語強調形合,也就是形式上首先遵循嚴格的規(guī)范,句子和句子要有嚴密的邏輯聯(lián)系。所以,中國人學英語需兼顧其理科、文科屬性;充分理解語法規(guī)則,大量閱讀,兩者缺一不可。
所謂理科,我們指某門學科內部存在自洽周全的邏輯體系。對于一門語言來說,這個邏輯體系首先是語法。就語法體系而言,這個世界上恐怕沒有什么語言比中文與英語更不同的。
仔細思考中文的表述習慣,你會發(fā)現(xiàn)中文和英語有很大的差異。我們以前曾談過英語中有動詞時態(tài)和單復數(shù)的概念,名詞有性的概念。但這實際上還不是中英語法最核心的差異。
要知道,現(xiàn)代漢語還是五四運動時一些接受了西學影響的先驅們將漢語進行了現(xiàn)代化并融入了西洋語系的很多特征后形成的語言。
所以,我們能想象我們祖先使用的古漢語,沒有標點,不拘泥于有主謂,更別提連詞,那種肆意揮灑、飄逸靈動的感覺了。
例如,《詩經·鄭風·子衿》里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咱們先不說這個意境英語可否表述,這其中的邏輯關系已經完全是超出英語語法的能力范疇了,因為這兩句話中間壓根就沒啥明確的邏輯關聯(lián)。
所以,中文是一門相當寫意的語言。說得好聽點,詩意、飄逸、靈動。說得難聽點,隨意、混亂,不夠嚴謹。
例如,有這樣一篇心靈雞湯式文章:“教育走得太快,靈魂跟不上”,標題就是中文的拿手好戲。其中有句話“教育非他,乃心靈的轉向”,我對此琢磨了許久也沒有弄明白轉向的意思是什么。是從愚昧向啟蒙轉向?還是從功利向淡泊轉向?從文章的內容看似乎都不是。
對于中西語言的差異,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曾經說:
“西洋語的結構好像連環(huán),雖則環(huán)與環(huán)都聯(lián)絡起來,畢竟有聯(lián)絡的痕跡;中國語結構好像無縫天衣,只是一塊一塊的拼湊,湊起來還不讓它有痕跡;西洋語法有很多呆板的要求,如每一個clause里必須有一個主語,而中國語法只以達意為主,如初系的目的語可兼次席的主語,又如相關的兩件事可以硬湊在一起,不用任何的connective word!
這樣的評價,其中有沒有民族主義意味和夜郎自大的心態(tài),各位自行判斷。
語言是一個民族最重要的文化標記,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發(fā)展和演化是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的結果,但又反過來影響這個民族的思維方式。中文的特點反映了華人幾千年的重意、重神、重風骨、重玄虛的傳統(tǒng)哲學和美學思想影響,而英語的特點則反映出西方人重視邏輯,重實證的思維方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989243.html
相關閱讀:英語時態(tài)總結:現(xiàn)在完成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