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知識特點一,歷史知識的一度性。歷史課講授的內容都是過往的事物,具有一度性,不可能再現、重演。歷史本身的發(fā)展是一個客觀的過程,研究它,只能憑借歷史遺跡、遺物、文物資料和文字記載,因此,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歷史材料,在學習中,要在老師的引導下,解讀好材料本身的內涵,并學習用材料來論證問題,提供依據;用材料來發(fā)現可用信息,來闡述索要支撐的觀點。課堂上首先要做好這方面的注釋。
歷史知識特點二,具體性。歷史上出現的事件、人物和現象都是具體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沒有完全相同的事件人物和現象,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們認識事物就是從認識事物的個性或特殊性開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在學習中可以創(chuàng)造多種比較性的學習、認識、筆記方式,進行比較,找到事物間的異同點,既能較快地掌握知識,又能深刻的解析和應用歷史問題為現實服務。
歷史知識特點四,因果性。歷史上出現的具體事物看似偶然,實則都有其發(fā)生發(fā)展的原因,有其必然性。研究歷史就要弄清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這一事件和其他事件的聯系。這樣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求得對歷史問題較深刻的理解。因果是相對的,某一事件或現象,對于后一事件或現象來說是因,而對于前一事件或現象來說又是果,因果相承循環(huán)往復。人類社會歷史的發(fā)展既有客觀合乎規(guī)律性的一面,又有主觀合乎目的性的一面。由于歷史的運動是通過人(人群主體)的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實現的。既不能陷入機械唯物的宿命論,又不能陷入主觀唯心的唯意志論。在學習中,做個有心人,即愛動腦思考的人。每當一個知識內容被你所接觸,那么你就應該思考他出現的前因和可能帶來的后果和影響。從而很快發(fā)現規(guī)律,事物之間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內在邏輯關系,所以構筑知識關系網絡,讓你能夠宏觀駕馭歷史體系。
歷史知識特點五,借鑒性。人類已經有了幾千年文字可考的歷史,創(chuàng)造了日益進步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積累了日益豐富的經驗和教訓。歷史與現實有著密切的聯系,歷史是過往的現實,現實是歷史的延續(xù),是正在譜寫著的歷史。從對歷史的觀察思考中、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可以找到觀察認識解決現實問題的鑰匙。這就是歷史的借鑒作用。李大釗所說欲得一正確的人生觀,必先得一正確的歷史觀吾信歷史中有我們的人生,有我們的世界,有我們自己(《史學要論》)就是這個意思。為此,我們的學習過程,會有許多與現實聯系和緊密的問題出現,甚至老師教學中導入課堂內容的過程,你就會積累出每個問題與現實聯系的著眼點,從而認識并解答好與現實相關的問題。
學習歷史不僅僅為了考試,俗話說讀史使人明智,學歷史能夠提高我們的辨析能力和眼界,所以好好學習歷史深入的研究它就能夠在提高成績的同時也活躍我們的大腦。,一方面需要同學們多背書,把這些重點知識背的滾瓜爛熟,這樣在做題時才會更容易獲取有效的信息跟知識點進行結合。
另一方面需要同學們多做題,歷史不可能像數理化那樣題那么多,那也要多做題,通過做題來檢驗自己的知識點是否掌握牢固,是否掌握準確。同時,同學們要有善于總結和積累,有一個自己的知識積累本,把在做題中遇到有用、有效的知識積累起來,定期進行背誦,這樣就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識面,也可以把重要知識點掌握的更加深刻。
這些年因為高考歷史出題的靈活多變,很多學校從高一就開始把歷史的學習方向定位直擊高考。所以,同學們要提前著手準備,選擇復習資料時,一定要帶有近5年的高考真題,不要害怕,看看這個知識點高考怎么考,我在學習時應該掌握到什么樣的程度,只有這樣先接觸高考,慢慢熟悉它,到最后駕馭它。這樣同學們的學習才是真正科學、高效的學習,就可以做到“磨刀不誤砍柴工,笨鳥先飛早入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927504.html
相關閱讀:高三歷史常識:清朝皇帝列表及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