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建明
目前,語文備課無論是采用手寫稿還是電子稿,無論是獨立備課還是集體備課,大多數教師仍然采用課時備課,也就是將每篇課文分為兩個課時或者三個課時,課堂教學按照備課一個課時一個課時地教。但是,我們的閱讀教學普遍存在著這樣的現(xiàn)象:教師按照課時備課,往往把每個課時的教學固定成一種模式,不管是什么類型的文章,第一課時都是讀題解題,字詞教學,初讀課文,理清脈絡;第二課時開始品讀課文,往往又演變成師生一問一答式的串講。特別有趣的是,我聽過一位教師只用二十分鐘就完成了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然后他就沒什么事了,讓學生一邊又一邊地朗讀課文,而且都是沒有層次地朗讀,顯然是臨時安排的教學內容。我問他,為什么不再帶著學生品讀品讀課文呢?他說,那是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特別是現(xiàn)在,只要是公開課教學,大多數教師都選擇第二課時,認為第一課時沒什么好上的,也就是上不出所謂的精彩之處。
我們的閱讀教學一直以來存在著課時誤區(qū):備課備的是教師的教路,不是學生的學路。這樣下去,只能導致閱讀教學的僵化與低效。那么,我們的備課到底采取什么樣的思路,備課呈現(xiàn)出來的又是怎樣的形式呢?我從閱讀教學的本質規(guī)律、審美結構這兩個角度來看,備課要符合母語學習的規(guī)律,要充分預設學生的學習,備課不必分幾個課時,而是備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在教學中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調整。
一、閱讀教學的本質規(guī)律:言意互轉,渾然一體
1.“言意轉換”是閱讀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
在過去的文學觀念中,對文學活動的認識都不出生活、作家和作品這三個要素。而接受美學的創(chuàng)始人德國文藝學家堯斯認為:“言語作品的意義不是由作家獨創(chuàng)的,而是由作家和讀者共同創(chuàng)造和完成的!痹诮邮苊缹W的觀照下,讀者成為文學活動中最重要且起著決定性的環(huán)節(jié)。作家完成的文本還只是一堆印刷品,它是一個多層面的未完成的圖式結構,有著不確定性。如果作家寫出來的文章藏在倉庫里,那么它和字典里的文字沒有什么區(qū)別。文本意義的實現(xiàn)必須靠讀者通過閱讀對它進行具體化,以讀者自己的感覺和經驗去填補文本的“空白”,從而使文本的不確定性得以消除,也只有這樣,文本才變成了真正的文學作品。夏?尊說:“文章是無形的東西,只是白紙上的黑字,我們讀了這白紙上的黑字,所以會感到悲歡覺得人物如畫者,全是想象的結果。作者把經驗或想象所得的具體的事物翻譯成白紙上的黑字,我們讀者就要倒翻過去,把白紙上的黑字再依舊翻譯為具體的事物。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來幫助!睆南睦系倪@段話可以看出,“白紙上的黑字”即“言”,而“感到悲歡覺得人物如畫者”即“意”,那么,如何實現(xiàn)這兩者之間的轉換呢?
2.由“言”到“意”的轉換
作為言語作品的“言”如何轉化為學生心中的“意”呢?從操作層面來看,就是要讓學生“入乎其內”,教師帶著學生動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知識儲備,通過品讀言語作品,與作者進行對話,用想象進行補白,引導學生以自己的各種感官去“觸摸”、“品味”文本,由于學生主體的深層介入和情感的投入,從“語表層”進入“內蘊層”,在共識的基礎上共鳴,在共鳴的基礎是一起心跳。這樣才將言語作品賦予生動的靈性,獲得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而這就是學生心中的“意”。讓學生進入“使我之心即入乎唐人之心,而又使唐人心,即為我之心”的境地,達到王國維的“以我觀物,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的境界。進入角色,與作品描繪的對象融為一體。我們不是無動于衷的旁觀者,而要把自己融入作品中,想人物之所想,急人物之所急,愛人物之所愛,怒人物之所怒,只有這樣才會感受深切,獲得較高的審美享受。
3.由“意”到“言”的轉換
那么,如何讓學生把內化于心中的“意”再轉化為“言”呢?我認為,就是要讓學生“出乎其外”。一是朗讀,學生在對言語作品充分感悟的基礎上,有了自己獨特體驗,并把這種體驗通過朗讀的形式盡情地表達出來。此時的朗讀與初讀課文的朗讀有了本質的區(qū)別,初讀時的朗讀僅停留在讀正確、讀流利的層面上,而此時的朗讀學生已經帶著心中的“意”,是繪聲繪色地讀,是真情實感地讀,這才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二是將內化于心中的“意”轉化為學生的“口頭表達”。學生在品讀感悟課文時,或賞心悅目,或激情澎湃,或悲痛傷心……而這豐富的“意”積淀在心中,到了“直抒胸臆,欲罷不能”的地帶,這時教師要創(chuàng)設機遇,讓學生一吐為快,此時將感悟與表達結合起來。三是將積淀在心中的“意”轉化為“書面表達”,也就是學生要以有形的文字把心中形成的“意”準確而又精細地表達出來。學生心中有感,感情的波瀾沖擊著自己,學生心中的“意”已經到了“呼之欲出”的境地,讓學生把心中的“意”寫出來,指導學生寫得清楚、有序、具體、生動,從而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的訓練。
4.言意轉換理念下的閱讀教學
“言意互換”就是一個“閱讀內化”的過程,從操作層面上來看,就是要把握好六個環(huán)節(jié):認讀→還原→移情→領悟→積累→運用。前三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完成了由“言”到“意”的轉換。認讀:通過反復練習,人人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錯字、不重復、不破句,讓每個學生都能正確、連貫地讀課文。還原:通過一邊讀、一邊想,還原語言文字所描述的情景或闡述的道理。移情:在讀書的過程中,將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以及情感融入朗讀課文的聲音、節(jié)奏之中。而后三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完成了由“意”到“言”的轉換。領悟:用心體會潛藏在語言文字背后的意思或道理。積累:熟讀課文,形成語言儲備。運用:調用已有的語言儲備,運用于語言交際實踐。
從上述觀點來看,我們在備課時就是要備好這六個環(huán)節(jié),把握好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要點。我們首先要深入研讀教材,要從作家背景、文章主旨、表達方式、結構脈絡等多方面占有盡可能多的資料,以便在廣闊的背景之下,對文本有更真切、深刻的體會,讀出獨到的感受。然后要把解讀的思路轉化為教學的思路,把自己的感悟歷程轉化為引領學生感悟的過程。在解讀文本時我們要關注五個要點:一是讀出一個課文主題,把準文本基本的價值取向,讀出教師自己的深刻理解。二是找準一把結構抓手,構成課堂結構主線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最基本的一點是從課文內容特征和結構形式出發(fā),靈活構建課堂模式。三是營造一個教學高潮,給學生營造一個思維最活躍、情感最投入、感悟最深刻的時段。四是安排一段語言訓練,設計能夠體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語言訓練。五是進行一些拓展延伸,無論是課內拓展還是課外拓展都要“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為了語文”。在備課時不要人為地把哪幾個環(huán)節(jié)確定為第一課時教學內容,又把哪幾個環(huán)節(jié)確定為第二課時教學內容,而是要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情況進行整體架構,備一個完整的課堂教學,不分課時,按照幾個步驟進行備課。如閱讀教學四步法: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抓住重點,深入領悟→品讀賞析,揣摩寫法→積累語言,嘗試運用。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課堂的預設與生成,靈活機動地實施課堂教學,第一課時能完成多少就多少,剩下的部分第二課時再完成,值得玩味與推敲的甚至用三個課時完成。到了中、高年級,在學生課前充分預習的基礎上也可以用一個課時一氣呵成,淋漓盡致地完成教學目標。
從閱讀教學的審美結構來看,虛靜階段是學生初讀感知,學生主動運用已有的生活體驗和知識儲備設身處地感受言語作品,與作品進行“對話”,對文本的內容和表達形式整體感知,感知言語作品的“語表層”。體悟階段是熟讀精思,學生以學習文本的言語為本體,選擇文本獨特的言語形象、言語蘊含、言語情感、言語音韻、言語規(guī)律等有價值的話題作為對話的主題。通過對文本中的言語進行熟讀精思,潛思體會,切己體察,含英咀華,自主領悟話題的外延和內涵,產生個性化的感悟。對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形式,包括人物、景物、場面、結構、細節(jié)和語言等方面進行玩味,領悟其表達的特點。升華階段是情感共鳴,“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李商隱《錦瑟》),學生以空靈的心境進行情感體驗,與作品產生共鳴,此時已進入我在課文中,課文也在我中的境界。
在我們的課堂上常常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一是初讀感知不夠充分,閱讀缺乏“虛靜”的時空。特別是一些公開課教學,教師總是認為課堂的精彩是師生互動,激情飛揚,為了盡快地達到這樣的效果,初讀課文只是讓學生囫圇吞棗地讀上一遍,教師就迫不及待地開始對話了。學生沒有充分地與課文進行對話,課文讀得還結結巴巴,大意還不能領會,此時的師生對話也只能是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的感悟也很難深入,往往以教師的感悟代替學生的感悟。二是品讀體悟不夠深入,感悟淺嘗輒止。在教學中有些教師缺乏把握教材的能力,在品讀體悟課文時,往往陷入一問一答的串講之中,課堂教學平鋪直敘,閱讀感悟僅僅停留在語表層,老師講的都是學生會的,學生感悟不深時教師又不能準確地點撥。教師要學會設計統(tǒng)領全文、富有挑戰(zhàn)性的話題,課堂教學應該洋溢著、彌漫著一種思維文化。三是情感升華不夠突出,課堂教學無法達到意猶未盡之境。教師對課文主旨把握不夠到位,對作家及文章的背景了解不夠,找不到課文情感與寫作背景之間的最佳切入點。教師要讓學生在特定的年齡調用自己的學習、生活經驗,體驗學習,從而完成有意義的知識建構,并能將知識進行遷移。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虛靜、體悟、升華這三個階段是一步一步地深入,是學生閱讀活動漸進佳境、精彩迭起、步入高潮的動態(tài)過程,很難用僵化的課時進行切割,而是隨機而作、因生而動、順勢而推。
基于上述兩個方面的觀點,我認為閱讀教學的形態(tài)應該是一篇散文,是一幅畫卷,是一首旋律。于漪老師說,“文似看山不喜平,起伏曲折,就會使讀者興趣濃厚,步入勝境,領略無限風光!比绻喿x教學上得太平板,硬是按照規(guī)定動作分成兩個或者三個課時,每個課時又按部就班進行,甚至有時是無病呻吟,學生定會肅然無味。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思考:一是教學內容應疏密相間。教師要讀懂教材,決定內容的取舍詳略,突出文章主旨的段落就著重講;關系不大的就略講,或放手自學,或以讀代講。二是教學過程應張馳疾徐。內容比較簡單的,學生自己可以讀懂的,可以快節(jié)奏地進行;內容比較難的,課文的重點部分,則要來個慢動作。三是教學方法應山水寫意。于漪老師說得好,“教課又如畫畫,有筆有墨,各種畫法穿插運用,根據題意布局,用墨深深淺淺,濃濃淡淡,用筆粗粗細細、曲曲折折,主題突出,陪襯得當,滿紙氣韻,渾然一體!睂ν怀稣n文主旨的內容或課堂上生成的閃光點應“濃墨點畫”,教師要加以點撥,引導學生“見木知林”。對課文的情節(jié)、語言、情感的精彩處則“浸潤渲染”,文章不出細處,感人不深,課教不到細處,收益不多。對教學思路則“線條勾勒”,既不把閱讀課上成“清清楚楚一條線”,也不能上成“模模糊糊一大片”,而應注意穿針引線,主線清晰,開合自如,渾然一體。
作者:馬建明
目前,語文備課無論是采用手寫稿還是電子稿,無論是獨立備課還是集體備課,大多數教師仍然采用課時備課,也就是將每篇課文分為兩個課時或者三個課時,課堂教學按照備課一個課時一個課時地教。但是,我們的閱讀教學普遍存在著這樣的現(xiàn)象:教師按照課時備課,往往把每個課時的教學固定成一種模式,不管是什么類型的文章,第一課時都是讀題解題,字詞教學,初讀課文,理清脈絡;第二課時開始品讀課文,往往又演變成師生一問一答式的串講。特別有趣的是,我聽過一位教師只用二十分鐘就完成了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然后他就沒什么事了,讓學生一邊又一邊地朗讀課文,而且都是沒有層次地朗讀,顯然是臨時安排的教學內容。我問他,為什么不再帶著學生品讀品讀課文呢?他說,那是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特別是現(xiàn)在,只要是公開課教學,大多數教師都選擇第二課時,認為第一課時沒什么好上的,也就是上不出所謂的精彩之處。
我們的閱讀教學一直以來存在著課時誤區(qū):備課備的是教師的教路,不是學生的學路。這樣下去,只能導致閱讀教學的僵化與低效。那么,我們的備課到底采取什么樣的思路,備課呈現(xiàn)出來的又是怎樣的形式呢?我從閱讀教學的本質規(guī)律、審美結構這兩個角度來看,備課要符合母語學習的規(guī)律,要充分預設學生的學習,備課不必分幾個課時,而是備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在教學中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調整。
一、閱讀教學的本質規(guī)律:言意互轉,渾然一體
1.“言意轉換”是閱讀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
在過去的文學觀念中,對文學活動的認識都不出生活、作家和作品這三個要素。而接受美學的創(chuàng)始人德國文藝學家堯斯認為:“言語作品的意義不是由作家獨創(chuàng)的,而是由作家和讀者共同創(chuàng)造和完成的!痹诮邮苊缹W的觀照下,讀者成為文學活動中最重要且起著決定性的環(huán)節(jié)。作家完成的文本還只是一堆印刷品,它是一個多層面的未完成的圖式結構,有著不確定性。如果作家寫出來的文章藏在倉庫里,那么它和字典里的文字沒有什么區(qū)別。文本意義的實現(xiàn)必須靠讀者通過閱讀對它進行具體化,以讀者自己的感覺和經驗去填補文本的“空白”,從而使文本的不確定性得以消除,也只有這樣,文本才變成了真正的文學作品。夏?尊說:“文章是無形的東西,只是白紙上的黑字,我們讀了這白紙上的黑字,所以會感到悲歡覺得人物如畫者,全是想象的結果。作者把經驗或想象所得的具體的事物翻譯成白紙上的黑字,我們讀者就要倒翻過去,把白紙上的黑字再依舊翻譯為具體的事物。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來幫助!睆南睦系倪@段話可以看出,“白紙上的黑字”即“言”,而“感到悲歡覺得人物如畫者”即“意”,那么,如何實現(xiàn)這兩者之間的轉換呢?
2.由“言”到“意”的轉換
二、閱讀教學的審美結構:虛靜、體悟與升華
我認為,閱讀教學其實就是一種審美活動,審美主體便是師生,而審美對象則是言語作品。蘇軾《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對于閱讀教學來說,言語作品若不通過審美主體去品讀,言語作品的意蘊又怎能溢出紙面?
1.虛靜心態(tài),是閱讀活動的重要前提
當學生選擇了言語作品之后,就進入了一種審美注意的階段,學生擺脫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常規(guī)自我心態(tài),注意力轉移到對課文中的意象世界的關注。這時,學生的心中保持著一種空明虛靜的狀態(tài),如同作家創(chuàng)作時的情景一樣,“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臟,澡雪精神”。這種自我放松和空明虛靜的狀態(tài)是學生進入閱讀活動的一個重要前提。在課文面前無法擺脫現(xiàn)實世界的種種干擾的人,或者無法擺脫與之相應的內在心理干擾的人,都無法真正地進入閱讀過程。他在言語作品面前會顯得心不在焉,一行行鉛字從他眼前滑過,他卻始終無法理解在發(fā)生著什么,滿眼煙云,不知所云。在實際的閱讀過程中,有些人不論周圍環(huán)境如何,很快地便能進入審美注意,有些人則需較長的時間或十分安靜的環(huán)境才能轉換心境。
2.獨特體悟,是閱讀活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朱熹的“熟讀精思,虛心涵詠,切己體察”,王昌齡的“心入于境,情會于物”,錢鐘書的“學道學詩,非悟不進”。閱讀感悟就是要悟其意,悟其情,悟其美,悟其法……閱讀活動通過感官直接感知的不是可視可聞的形象實體,而是藝術形象的文字符號。因此,閱讀言語作品時,需要將符號化了的形象——語言重新還原成意象世界,要完成這一轉換,就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學生要以身心合一的整體生命去體悟課文,獲得感性的欣悅,實現(xiàn)物我交融,與言語作品有一種“不期而遇”的興會!办`心妙語,感而遂通”(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使得這種體悟變得深切,整個心靈受到震撼,有一種“他鄉(xiāng)遇故知”的欣喜。這種閱讀活動中的獨特體悟是和想象力緊密相聯(lián)的,必須通過想象活動,才能把言語作品中描繪的藝術形象再現(xiàn)于腦海之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作品中的藝術氛圍,沉潛于作品之中,與人物同喜同悲,甚至創(chuàng)造性地再造自己從未親身體驗過的形象或情境,從而得到一種嶄新的審美體驗,這正是閱讀活動的魅力所在。
3.情感升華,是閱讀活動的最高境界
言語作品追求蘊藉,講究含蓄,往往“看似容易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其中蘊含的意味不是一覽無余的,只有反復咀嚼品賞,才能得其真諦。當閱讀一部作品引起強烈共鳴時,學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作品描繪的藝術情景之中,尤其是人物的內心世界、生活命運及美妙的意境之中。情感效應的形成會刺激想象活動的發(fā)展,使聯(lián)想和想象呈現(xiàn)活躍的局面,各種人生經歷和閱讀經驗都被想象調動起來,一些新的思維聯(lián)系通道仿佛在突然之間被打通了,一種從來沒有經驗或思索過的人生感受突然生發(fā)于腦際,學生體驗著作品中的弦外之音、象外之象,以致達到“入迷”、“忘我”的境地,逐漸地超然于物象之上,得到一種超脫的情感滿足。
4.審美結構框架下的閱讀教學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830824.html
相關閱讀:讀書的六個關鍵環(huán)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