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老師的語言藝術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數學 來源: 高中學習網


數學課因其學科特點,是一門具有很強邏輯性、抽象性、系統(tǒng)性的學科,,如何讓孩子們對如此枯燥的學習產生興趣?

著名教育家高爾基說:“有一樣東西,它不是蜜,卻能粘住一切,它就是語言”。準確生動的教學語言,能緊扣學生的心弦,使學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要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同時構建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一定要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要重視課堂教學中語言的運用,課堂語言本身就是一門藝術。

一、教師的語言藝術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意識是一種喚醒和激勵。

1.教師巧妙的語言導入,可引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一位哲人曾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要被點燃的火把。”要點燃學生求知的火把,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獨具匠心,巧妙地運用導入語言,引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我首先利用實物投影給學生展示“美麗的蝴蝶、五角星”等一些美麗的圖片,讓學生感受這些圖片的美,然后話鋒一轉,“你知道這些圖片為什么這么美嗎?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問題”。直覺產生的美感加上教師啟發(fā)式的語言導入,就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其自然地產生了一種學習的需要,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2.多樣化的語言提問,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

現今的小學課本,里面插入了大量精美、有趣、鮮活的圖畫,不但符合現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還非常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這為我們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提供了非常豐富而生動的素材。因此,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好課文中的插圖。教師可根據插圖內容提問:如“在這幅圖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發(fā)現了什么?”“你能根據這幅圖講一個故事嗎?”與自己小組內的同學說一說,要求在自己編的故事中融入自己想到的數學問題。這樣的語言既開啟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還鍛煉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從中發(fā)現或提出自己的數學問題,而另一面也讓其他學生學會傾聽和交流。

在學習“認識圓柱體”時,為了讓學生充分感知圓柱的特征,我首先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手中的圓柱,然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學說:“我摸到一個光滑的面!庇械耐瑢W說:“我摸到了一個平平的面,它是一個圓形!崩蠋熞虼艘騽堇麑,用概括的語言加以總結:“圓柱有兩個平平的面就是圓柱的底面,圓柱有一個不平的面叫曲面,這個曲面叫圓柱的側面!边@樣,教師恰當運用引導性的語言,通過學生親身的感受,較好較快地接受了新的知識,學習印象也特別深刻。

二、教師設計教學活動的目的是激活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1.教學語言要準確。

數學是一門具有很強邏輯性、抽象性、系統(tǒng)性的學科,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來不得半點含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確切地使用概念,準確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譬如,對“1除2”與“1除以2”,只多了一個字,結果就大相徑庭。數學教師對定義、定理的敘述要準確,不應使學生發(fā)生疑問和誤解?紤]到學生的年齡和知識基礎,對科學性的要求不能十分嚴格,有些內容可以簡化,但是不允許有錯誤。

2.教學語言要有啟發(fā)性。

要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關鍵在于啟發(fā)并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因為由“生疑”到“解疑”的過程,正是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過程。教師要精選帶有重點、關鍵,學生感到困惑、易錯的地方,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去啟發(fā)。這時,教師應注意開導學生的思路,切不可越俎代庖,先把結論交給學生,應鼓勵學生見難解疑,思索爭辯,訓練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平面圖形》一課時,我設計了在一塊長方形空地建設花圃的問題。這個很實際的問題打開了學生智慧的大門,激勵學生動手設計,從不同方面想出了很多方案。有的學生設計的花圃是正方形;有的學生設計的是長方形;有的同學設計的是梯形的;還有的同學設計花圃的是由多種形狀的圖形組成的。在教學中我用了這些語言“談談你的初步設想,好嗎?”,“你認為哪個辦法更好?”“你為什么喜歡?”這些具有開放性,更體現自主性的教學語言,使學生張開思維的翅膀,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體現了“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這一新的理念,使教學過程不再嚴肅和僵硬,成為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三、教師適時和適當地運用課堂評價語言,可有效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

1.積極的課堂評價語言可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并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把握評價的時機,充分利用評價語言的魅力,調動學生學習的激情和興趣,特別是在學生智慧的火花出現時,教師一定要給予充分的肯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786628.html

相關閱讀:構建獨立自學與合作互助共存的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