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把握教材 運用“逆向教學法”進行歷史教學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


新課程標準下,如何理解與把握歷史教科書進行教學?這是每一位歷史學科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

在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中,對于歷史事件的教學,習慣于按照原因(包括背景、條件等)、經過(包括時間、人物、地點、性質等)、結果(包括意義、影響、啟示等)的三階段式教學法,并認為是水到渠成,線索清楚。筆者稱之為"順向教學法"。在多年的教學、教研實踐中發(fā)現,有時如果把這種教學順序倒一倒,教學效果會更好,筆者稱之為"逆向教學法"。

逆向教學法是一種啟發(fā)智力的方式,它雖有悖于通常人們的習慣,但正是這一點,使得許多靠順向不能或難于解決的問題便迎刃而解,正如數學證明中的反證法。在逆向思維的參與下,過程可以大大簡化,效率可以成倍提高,并進一步深化對問題的認識,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服務于學習歷史的目的,F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第七課"大變革的時代"和第19課"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為例,結合自己的教研、教學實踐,進一步談談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應用"逆向教學法"。

首先,對教材要從整體上把握,明確本課內容在教材及本單元中的地位。第七課"大變革的時代"是中國古代史第二單元"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的內容之一。社會大變革是當時的時代特征,應該說其內容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標準"是這樣規(guī)定的:"通過商鞅變法等史實,認識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革。""內容標準"的規(guī)定可謂簡潔明了,如何通過商鞅變法了解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革?毫無疑問,變法是戰(zhàn)國時期社會變革的巨大推動力,商鞅變法是其中最典型、最成功的一次。因此,《標準》選取商鞅變法來體現戰(zhàn)國時期這一宏大的社會變革。這一次變法運動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上)以"大變革的時代"為題來體現"內容標準",并將本課教學內容確定為三個有著內在聯(lián)系的三個框題:(一)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二)著名的都江堰;(三)商鞅變法。筆者認為教科書這樣編排很有道理,充分體現了編者對課程內容標準的把握。表面看三個框題的內容毫不相干,風牛馬不相及,但只要我們認真研讀《標準》和教材,就不難發(fā)現其內在嚴密的邏輯性。三個框題的內容有著內在的因果關系,邏輯性很強。

各國的變法運動,是春秋戰(zhàn)國以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社會變革的最集中反映,反映了這個時代的最主要特征。而這一次變法運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剝削方式的出現,地主和農民兩大階級的產生是這一次社會變革的歷史條件。 變法運動的興起,是新興地主階級為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發(fā)展封建經濟,鞏固地主階級專政而進行的大改革。變法運動最大的歷史作用,在于促進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為秦統(tǒng)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所以,教科書選取"商鞅變法"來體現這一大變革時代的特征,選取"鐵農具"和"牛耕"及"都江堰"等來體現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

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至戰(zhàn)國時,鐵農具使用范圍擴大,我國至此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戰(zhàn)國時期牛耕進一步推廣。牛耕是我國農業(yè)發(fā)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戰(zhàn)國時期,各國都注意興修水利,如秦國的都江堰是世界聞名的防洪灌溉工程。這些都是為了說明當時社會生產力有了巨大的發(fā)展,也只有社會生產力得到發(fā)展,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剝削方式的出現才有可能產生,才有可能產生地主和農民兩大階級,才會出現新興地主階級為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發(fā)展封建經濟,鞏固地主階級專政而進行的大變革。通過社會的大變革,封建社會在我國才得以最終確立。從教材的編排上可以看出,前兩框題內容是為第三框題內容做準備的,或者說,"鐵農具"和"牛耕"及"都江堰"等生產力的發(fā)展是商鞅變法的社會條件,或稱為客觀原因。因此,教學重點顯然是"商鞅變法"。教材這樣編排是非常合理、自然的,體現了歷史發(fā)展的內在邏輯性。歷史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深刻領會和把握編者的意圖,認真鉆研課程標準和教材,才能從整體上把握和處理好教材,做到心中有數。這是從整體上對本課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把握。

綜上分析,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按照原因、經過、結果的"三段式"教學,應該說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但在教材的處理上應有自己的特色,教學設計要有新意。為此,我們可以采用"逆向教學法"對本課進行教學設計,即從整體上打破教學正常編寫思路和順序,重新進行組合。

"大變革的時代"就是以"商鞅變法"為主題而展開的。因此,教師可以從講授"商鞅變法"入手,講清商鞅變法的內容、作用和歷史意義,再倒推商鞅變法的社會背景,即前二框的內容,打破了教材原來的編排次序和體系。這樣處理教材和教學設計,較新穎、自然,體現了教學內容的內在邏輯性,能引起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的興趣。教學中,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商鞅變法的客觀條件。這樣能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方法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其基本思路是:先講第三框內容"商鞅變法"(內容、作用)??再倒推商鞅變法的社會背景(第一框"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第二框"著名的都江堰",亦即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

推而廣之,教師對新課程的每一課教學內容,都應認真研教科書和課程標準,從整體上理解和把握教科書,采用"逆向教學法"進行教學,化難為易,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逆向教學法"該在什么時候使用,這當然要依據教學內容而定。合理運用逆向教學法不但有助于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率、突破重、難點、深化對教學內容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它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更好地做到歷史學習中的"論從史出",深刻理解歷史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提高歷史思維能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661651.html

相關閱讀:世界第一部電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