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題。
王英,字時彥,金
?
人。永樂二進士。選庶吉士,讀書文淵閣。帝察其
慎密,令與王直書機密文字。與修《太祖實錄》,授翰林院修撰,進侍讀。
二十扈從北征。師旋,過李陵城。帝聞城中有石碑,召英往視。既至,不識
碑所。而城北門有石出土尺馀。發(fā)之,乃元時李陵臺驛令謝某德政碑也,碑陰刻達魯花赤等名氏。具以奏。帝曰:
“
碑有蒙古名,異日且
以為己地,啟爭端。
”
命再往擊碎之。沉諸河,還奏。帝喜其詳審,曰:
“
爾是二十八人中讀書者,朕且
用爾。
”
因問以
北伐事。英曰:
“
天威親征,彼必遠遁,愿勿窮追。
”
帝笑曰:
“
秀才謂朕黷武邪?
”
因曰:
“
軍中動靜,有聞即入奏。
”
且諭中官勿阻。立功官軍有過,命勿與糧,相聚泣。以
英奏,復給予。仁宗即位,累進右春坊大學士,乞省親歸。
宣宗立,還朝。是時海內宴安,天子雅意文章,每與
諸學士談論文藝,賞花賦詩,禮接優(yōu)渥
。嘗謂英曰:
“
洪武中,學士有宋濂、吳沉、朱善、劉三吾,永樂初,則解縉、胡廣。汝勉之,毋俾前人獨專其
美。
”
修太宗、仁宗《實錄》成,遷少詹事,賜麒麟帶。母喪,特與
葬祭,遣中官護歸。尋起復。正統(tǒng)元命侍經筵,總裁《宣宗實錄》,進禮部侍郎。八命理部事。浙江民疫,遣祭南鎮(zhèn)。時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七十,再乞休。不許。十二,英子按察副使裕坐事下獄。英上疏待罪。宥
不問。明進南京禮部尚書,俾就閑逸。居
二卒,七十五。賜祭葬,謚文安。
英端凝持重歷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屢為會試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銘志碑記者不絕性直諒好規(guī)人過三楊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裕后累官四川按察使。
(
選自《明史
·
列傳第四十》
)
5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
3
分)
A
.
既至,不識
碑所
識:知道
B
.
賞花賦詩,禮接優(yōu)渥
渥:深厚
C
.
英上疏待罪。宥
不問。
宥:寬恕
D
.
居
二卒,七十五。
居:居住
6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
3
分)
A
.帝察其
慎密
毋俾前人獨專其
美
B
.
每與
諸學士談論文藝
母喪,特與
葬祭,遣中官護歸
C
.
異日且
以為己地
朕且
用爾
D
.
因問以
北伐事
以
英奏,復給予
7
.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王英
“
慎密
”
的一組是
(
)
(
3
分)
①
令與王直書機密文字
②
師旋,過李陵城
③
沉諸河,還奏
④
汝勉之,毋俾前人獨專其美
⑤
正統(tǒng)元命侍經筵,總裁《宣宗實錄》
⑥
時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
A
.
①
②
③
B
.
①
③
⑤
C
.
④
⑤
⑥
D
.
③
⑤
⑥
8
.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敘述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
(
3
分)
A
.王英隨皇帝北征路過李陵城,被召去查看石碑,王英發(fā)現碑上陰刻有魯花赤等名氏,擔心日后起爭端,就將石碑擊碎,沉入河底,受到了皇帝的贊揚。
B
.皇帝詢問王英北伐之事,王英認為皇帝親征,敵人定會遠逃,希望皇帝不要窮追;实壅J為這是王英譏諷他窮兵黷武,因此懷恨在心。
C
.宣宗之時,天下安定。天子常常與學士們談論文藝,賞花賦詩,曾勉勵王英,向宋濂、吳沉、解縉等學習,不要讓前人獨專其美。
D
.王英細致謹慎,端莊穩(wěn)重,正直寬容,受四位皇帝恩遇。正統(tǒng)十二,其兒子按察副使王裕因事獲罪入獄,王英上奏章等待治罪,皇上不問其罪。
9
.斷句和翻譯。(共
7
分)
⑴
用
“/”
給下面的文段斷句。(
4
分)
英
端
凝
持
重
歷
仕
四
朝
在
翰
林
四
十
馀
屢
為
會
試
考
官
朝
廷
制
作
多
出
其
手
四
方
求
銘
志
碑
記
者
不
絕
性
直
諒
好
規(guī)
人
過
三
楊
皆
不
喜
故
不
得
柄
用
⑵
翻譯下面的句子。(
6
分)
①
而城北門有石出土尺馀。發(fā)之,乃元時李陵臺驛令謝某德政碑也
②
立功官軍有過,命勿與糧,相聚泣。
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
5
.
D(
居,應為
“
停留,過了
”
。如
“
居數月,其馬將駿馬而歸
”
中,
“
居
”
即為此意。
“
知道
”
是
“
識
”
的常見義,如
“
不識有諸?
”“
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
等句中,
“
識
”
都是此意。
“
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
”
中,
“
渥
”
即為
“
優(yōu)厚,深厚
”
意。
“
帝知其冤
,
而宥其失
”
中,
“
宥
”
即為
“
寬恕
”
意。今言
“
宥罪
”“
原宥
”
的
“
宥
”
也是此意。
)
6
.
C(A.
同為代詞,前者為他,指王英;后者為那、那些。
B.
前者為介詞,和,跟,同;后者為動詞,賜予,給予。
C.
同為副詞,將要;
D
、前者為介詞,拿;后者為連詞,因為。
)
7
.
B(“
慎密
”
,為認真細致謹慎之意。在所給的六個句子中,
②
講述北征的部隊凱旋,經過李陵城,與王英無關;
④
是皇帝對王英的勉勵和期望。
⑥
講述王英到南鎮(zhèn)祝祭的奇遇,與他的
“
慎密
”
無關。
)
8
.
D(A.
此項的錯點比較多,
“
北征路過
”
應為
“
北征,凱旋,經過李陵城
”
,
“
擔心日后起爭端
”
的是皇帝而不是王英,
“
將石碑擊碎
”
是皇帝的命令,原文只說
“
帝喜
”
,沒說到
“
受到了皇帝的贊揚
”
。
B.“
皇帝認為這是王英譏諷他窮兵黷武,因此懷恨在心
”
,原文沒有
“
譏諷
”
之意,亦沒有
“
懷恨在心
”
。
C.“
向宋濂、吳沉、解縉等學習
”
原文無此意。
)
9
.(
1
)英端凝持重
/
歷仕四朝
/
在翰林四十馀
/
屢為會試考官
/
朝廷制作多出其手
/
四方求銘志碑記者不絕
/
性直諒
/
好規(guī)人過
/
三楊皆不喜
/
故不得柄用。(
4
分。每錯、漏
3
處扣
1
分,扣完為止。)
(
2
)
①
而城北門有塊石頭露出地面一尺多,王英把它挖出來,發(fā)現是元朝時李陵臺驛令謝某的德政碑。(
3
分。
“
發(fā)
”“
乃
”
各
1
分,大意
1
分。)
②
立有功勞的官軍有過失,皇上命不要給他們糧食,他們相聚而泣。(
3
分,省略部分補充完整,
2
分,大意
1
分。)
【文言文參考譯文】
王英,字時彥,金
?
人。永樂二
(1404)
,中進士,選為庶吉士,入文淵閣讀書;噬峡疾焖b密,令他與王直抄寫機密文字。他參與修撰《太祖實錄》,被授予翰林院修撰,進升侍讀。
二十
(1422)
,他隨從皇上北征。部隊回來時,經過李陵城。皇上聽說城中有石碑,召王英前往查看。王英到后,不知道石碑在哪里,而城北門有塊石頭露出地面一尺多,王英把它挖出來,發(fā)現是元朝時李陵臺驛令謝某的德政碑,碑上陰刻【陰刻為凹形狀。凹陷下去的字是陰字,凸出來的字是陽字?虉D章是如果刻凹陷下去的字,這就是陰刻。】有達魯花赤等名氏。王英回來把情況詳細地上奏皇上;噬险f:
“
碑上有蒙古名,將來會說是他們的土地,引起爭端。
”
便命王英再去把碑擊碎,王英還把它沉入河中;貋韰R報時,皇上很高興他這么細心,說:
“
你是二十八人中讀書的人,朕將任用你。
”
便問他北伐的事。王英說:
“
皇帝親征,他們一定遠逃,愿不要窮追。
”
皇上笑道:
“
秀才是說朕黷武嗎
?”
便對他說道:
“
軍中有什么動靜,聽到了你即入奏。
”
還傳諭宦官不要阻攔。立有功勞的官軍有過失,皇上命不要給他們糧食,他們相聚而泣。因王英上奏后,才又給予他們。仁宗即位后,王英累升為右春坊大學士,請求省親歸家。
宣宗即位后,王英回朝。這時海內平安,天子雅好文章,常常與學士們談論文藝,賞花賦詩,對他們的禮遇非常優(yōu)厚;噬显鴮ν跤⒄f:
“
洪武間,學士有宋濂、吳沉、朱善、劉三吾,永樂初,則有解縉、胡廣。你要自勉,不要讓前人獨專其美。
”
太宗和仁宗《實錄》修成后,王英被進升為少詹事,被賜給麒麟帶。母親去世時,皇上特給予祭葬,遣宦官護送歸鄉(xiāng)。不久命他回來任職。正統(tǒng)元
(1436)
,命他侍奉經筵,總裁《宣宗實錄》,進升為禮部侍郎。八命他處理禮部事務。浙江百姓染上瘟病,皇上派他到南鎮(zhèn)祝祭。當時久旱,王英到后,下起大雨,百姓歡呼稱他為侍郎雨。他七十歲時,一再請求退休,皇上不許。十二,王英的兒子按察副使王裕因犯罪入獄,王英上疏待罪,皇上寬恕不問。第二升他為南京禮部尚書,使他能有閑逸。過了兩,他去世,終七十五歲。賜給祭葬,謚號文安。
王英端莊穩(wěn)重,歷仕四朝。他在翰林院四十余,多次擔任會試考官,朝廷制度多出于其手,四方來向他求銘文碑記的不斷。他個性誠信正直,也好規(guī)勸別人的過失,三楊都不喜歡他,所以他不能掌大權。王裕后來積功升官為四川按察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485677.html
相關閱讀:2015屆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學案--文言文學案4:文意準順,滿分保證
“曲周侯酈商者,高陽人”閱讀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閱讀答案及翻譯
自戒 閱讀答案(湖南高考試題)
《李琪,字臺秀》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