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中“九”與“伏”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我國農(nóng)歷中“九”是習慣用的雜節(jié),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其中“冬九九”流傳較廣,它是以冬至日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季節(jié)。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為起點,每九天為一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同樣,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熱的季節(jié)。它與“冬九九”形成鮮明的對照,遺憾的是它不廣為流傳,其實“夏九九”確實生動形象地反映日期與物候的關系。如最能反映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氣候特點的是最近在湖北省老河市一座禹王廟正廳的榆木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其全文是:“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九九八十一,開柜拿棉衣。”

“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個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jié)。。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庚日天干(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字)的一個字,庚日每十天重復一次。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xiàn)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xiàn)5個庚日則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時十天,有時是二十天,而“頭伏”和“末伏”都是10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439840.html

相關閱讀:中國的氣候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