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學家研究稱 世界根本不存在 孔子后裔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生物 來源: 高中學習網


對姓氏的研究,可分別從社會學和遺傳學的角度來進行。在這兩個領域中,姓氏的內涵差別很大。目前,社會上有不少人認可甚至津津樂道“孔子后裔”這個概念,但在遺傳學家看來,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孔子后裔”,或換一種更確切的說法:根據遺傳學基本原理,當前正宗“孔子后裔”繼承的孔子的遺傳物質其實最少,他們最不應當姓孔;而有些目前不姓孔的人繼承的孔子的遺傳物質卻可能更多,更應姓孔。在社會學家看來,這種說法也許是奇談怪論,然而在遺傳學家看來卻是不爭的事實。

每個人的祖先數目都隨世代增加而按幾何級數遞增:每個人都有父母2人,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共4人,曾祖父母和外曾祖父母共8人……如此類推,上溯10代,應有約1000個祖先(210=1024);上溯20代(僅600年左右),就應有約100萬個祖先(220≈106)。

理論上,每個后代都有均等的機會,從這100萬個祖先各繼承百萬分之一的遺傳物質。如果上溯50代~100代呢?得到的將是天文數字。我們每個人都繼承了龐大姓氏的血統,在每個人的家譜中,只要耐心地多上溯幾代,幾乎都能查到百家姓里所有的主要姓氏,同時沿父系和母系多上溯幾代,有時甚至能查到在歷史上極著名的人。

中國人的姓氏并不多,常見的100多個姓氏便囊括了近90%的漢族人口。不同程度的血緣婚姻(更不用說同姓婚姻)實際上不可避免地經常發(fā)生。

“孔子后裔”到底繼承了多少孔子的血統?現代遺傳學已確定的一個基本事實是:人體每個細胞有46條(23對)染色體,染色體是遺傳信息(基因)的主要載體,每個人都只能從父母雙方各獲得一半的遺傳物質(即23條染色體)。

我們可以反過來從某個先輩出發(fā),來估算先輩與后代在遺傳方面的數量關系。在后代中,基因減半的過程每傳一代都會發(fā)生一次,所以后代繼承某個特定祖先基因的數量,隨傳代次數的增加而按幾何級數迅速遞減。假定孔子的遺傳物質(“孔子基因”)全部是特殊類型的基因(事實上,不同人的基因有99.99%都是相同的),并且沒有血緣婚姻發(fā)生,那么孔子的第6代后裔就只繼承了1/64(26=64)的“孔子基因”,其余63/64都來自外姓祖先。這就是說,就個體而言,在孔子的第6代子孫的細胞中,46條染色體里最多只可能有1條來自孔子,而其余45條都來自外姓。再往下每傳一代,后代連一條孔子的染色體都沒有的概率就增加一倍,即越來越多的“孔子后裔”實際上沒有繼承孔子的任何遺傳信息。

以此類推,就群體而言,孔子的第10代孫只繼承了約千分之一(210≈1000)的“孔子基因”,第20代孫只繼承了約一百萬分之一(220≈106),到目前的第80代,因280≈1024=1億億億,就只繼承了約1億億億分之一的“孔子基因”??這個數字與0有多大區(qū)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429936.html

相關閱讀:殼牌旗下Raízen投資10億美元擴充纖維素乙醇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