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是自我意識偏離后所產生的一種情緒體驗和在這種情緒支配下擔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狀態(tài)。通俗地說,自卑是一種自己看不起自己,總以為別人也看不起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這是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中學生中有自卑感的學生往往會對自己的能力、品質等作出偏低的或消極的自我評價,從而在學習中缺乏信心,注意力不集中,進而悲觀失望。甚至對那些稍如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也往往會因自嘆無能而輕易放棄。
自卑感作為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通常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泛化性。一個有自卑感的學生,如果自己在一方面感到不如別人,就會在自己的其它方面也感到不如別人。認為自己總是在各方面不可能超過別人,從而導致自己整日長嘆自己的無能,不想著如何改進學習方法,迎頭趕上,而是自甘落后,毫無生氣。
第二,敏感性。自卑者有不健康的心理,由于在班集體中不能與同學很好地溝通。因而他總會懷疑別人看不起他,也常常會把別人的一些與他無關的言論和行為,看成對自己的藐視和輕蔑。從而會覺得自己很無能,內心的自卑情緒會由此而日益加重。比如在某次考試之后,有幾位同學在一起討論成績,而他就會認為是在議論他的成績,在嘲笑他。有時候,老師的一個不經意的眼神,他也會覺得老師的內心很復雜,也會懷疑老師看不起他。象這種學生,疑心都很重。
第三,掩飾性。自卑者由于自卑感形成的原因,他總是怕別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不敢暴露自己的缺點。學習成績不好,平時做作業(yè)中有不會的問題,也不向別人請教,怕他們嘲笑自己。寧肯將疑問放在心頭,或者偷偷地看別人的作業(yè)。久而久之,養(yǎng)成了一些不良的習慣,膽小怕事,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
這種長期被自卑情緒困擾的學生,不僅身心健康會受到影響,而且還給自己的行為設置了消極的心理障礙。從而會逐漸缺乏進取心,而這反過來
加重自己的自卑心理,造成惡性循環(huán)。長期這樣發(fā)展下去,自卑心理就會嚴重阻礙學生人格的發(fā)展。而使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長處,忽略自己的潛力,變得敏感多疑,虛假掩飾。最后發(fā)展成為一個精神委瑣、意志消沉、不思進取、缺乏理想與追求的人。因此,如果對有自卑感的學生不如以正確的引導,就會導致學生嚴重的心理疾病,特別是在中學階段這一關鍵時期,更要注意這一點。
作為教育者,如果要消除學生的自卑心理,首先就要弄清自卑感產生的誘發(fā)原因。通常情況下,學生產生自卑的誘發(fā)原因有:
一,多次失敗與挫折的積累。由于客觀原因,使學生在學習中成績一直很差。主要原因是因為環(huán)境的影響和所學學科的難度大,再加上自己的性格,不愿吐露給別人,壓在自己的心里。也不努力去考察失敗的真正原因,而將原因歸之于自己的能力。長期發(fā)展下去,就會打擊自己的積極性,降低自信心。經過多次的失敗與挫折,由于缺乏耐心和毅力,導致自卑感的形成。
二,別人長期過低的評價。由于一些學生成績的不好,同學們很少跟他交談。而在家庭中更是得不到溫暖,有的只是嘆氣與批評。有些家長動輒就罵孩子“太笨”、“沒出息”;有些教師對成績不好的學生也易忽視、輕視,甚至視之為“不可雕”的“朽木”。而這些教育恰好加重了他們的心理負擔,甚至想,連自己的父母部這樣認為,我還有出息嗎?在同學面前他覺得自己“不如人”,很沒面子,從而會更加加深他們的自卑心理。
三,生活、身體條件欠缺。現實生活中,雖然大多數家庭條件都比較優(yōu)越,但總會有一些學生家庭條件不如人,或者是因為自己的生理缺陷。比如個矮、偏胖等等,他們就會覺得低人一等,甚至在學生面前抬不起頭來。這無形中給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加上了一個網,給他們造成了極大的心理負擔,構成他們自卑心理產生的誘發(fā)原因。
除了以上幾個誘發(fā)原因之外,從自卑產生的深層原因來看,還有以下原因:
一,自我矛盾沖突。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將來能有所作為。但現實中的自我與這種追求的理想自我總有一定的距離。因為現實自我總落后于理想自我,而這種落后并不協調,使這些學生保持一種矛盾心理,長期的這種狀態(tài),就會導致一部分人心理自卑與自責。
二,自負。具有自卑表現的學生,內心都是十分自負的。要求自己一切都要比別人好,不能容忍和接受自己落后于人。但是由于不斷地經受失敗、忍受挫折,他們較強的自尊心與自己常常失敗的現實發(fā)生沖突,而這種沖
突長期得不到解決,他們的自尊心就會喪失,使他們不敢正視現實,因而變成一個自卑者。
三,消極自我評價與暗示。有些學生不能正確對待自己常常擴大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或拿自己的缺點短處跟別的優(yōu)點長處比,從一方面否定自己,
經過長期泛化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因而對自己期望過低,對自己持有悲觀態(tài)度,低估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甚至否定自我存在的價值。常常對自己進行消極暗示,造成自卑心理的產生。
四,不合理的自我信念。有些學生對自己總是持有一種“必須怎樣”或“應當怎樣”的要求,如果達不到就會難以接受,難以適應,進而否定自我。比如一次考試失利,不去尋找原因,反而否定自我,推而廣之,去評價整個人,其結果導致自責、自負、自罪、自棄,形成自卑心理。
針對以上原因,作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克服自卑心理。
首先,作為學生,要正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莫讓世俗偏見淹沒了自己,正確地面對現實。現實生活中不可能事事一帆風順,有挫折,有坎坷,而這正是鍛煉自己的時候。而不應該在此時悲觀失望,應采取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迎接所面對一切事物。即使自己犯了錯誤,或出了差錯,也不可大驚小怪,否定自己。而要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其次,作為父母,應對孩子傳出正確的評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很深刻,對孩子的了解也清楚,尤其是對孩子的性格。對于自己的孩子,取得的成績要作出正確的評價。特別是在孩子失敗時,要如以鼓勵、引導,幫助總結經驗。千萬不可有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的語言或舉動,因為這樣他們就會覺得連自己最親切的家庭里也得不到溫暖,就會容易導致其走向自卑。因此,在這一點上,父母應特別重視。
第三,作為教師,應采取一分為二的態(tài)度看待每一位學生,對于學習成績較差者,教師更應該多加關心、鼓勵、幫助,應盡量給后進學生“雪中送炭”避免在給尖子生“錦上添花”的同時而忽視后進的學生。不要因為學生成績差,而歧視他們,或者挖苦諷刺他們。要給他們以學習方法的指導,避免給這些學生心理上的傷害,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與我們的集體越走越遠,最后發(fā)展到孤僻、自卑心理的產生。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在這一點上,要特別細心,經常多加個別指導,個別談心,幫助他們能夠溶入集體。
第四,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外界環(huán)境是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的一個主要原因。對于有自卑心理的學生,應該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的環(huán)境。班主任要注意創(chuàng)造良好的班級氛圍,使學生在集體中能夠感到溫暖,使他
們能夠有一種被重視的感覺。在集體活動中,使得每一位學生能夠各盡所能,讓他們的能力充分發(fā)揮出來,通過這些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消除學生的自卑心理。
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班主任應針對不同個性的學生,因材施教。將不良的行為及心理狀態(tài),消滅于萌芽狀態(tài),并結合于學校、家庭、社會的力量,多方面加以指導、教育,使得自己的學生都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使之成為對家庭、社會有用的人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275271.html
相關閱讀:如何學好化學_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