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省永嘉縣上塘中學 肖培東
新詩在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正如詩歌評論家吳思敬所說:“那種健康的,體現心靈美、語言美及多方面美的新詩,對學生心靈的啟迪作用、感悟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別的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保1]因此,我們討論的問題不是要不要教學新詩,而是怎么教學新詩。
一、新詩和舊體詩
雖然新詩用白話代替了文言,并且沖破了古典詩歌特有的平仄韻律等,但中國的新詩在創(chuàng)作上不可能完全和過去割裂,也無法割裂。新詩再新,也與舊體詩血脈相連,意象、意境等仍然是解讀新詩的常用方法。正如詩人鄭敏所說,新詩之新其實是“古典的現代”。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處理好“新”“舊”之間的關系,既要發(fā)掘新詩借鑒的古典詩歌的表現手法和內涵,更要抓住新詩之為“新”的手法和內容。
例如教學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可以思考這些問題:相比古代詩人的鄉(xiāng)愁,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新在哪里?相比古典詩歌,《鄉(xiāng)愁》的藝術形式又新在何處?其實,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fā)現,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是個人、國家、民族情感的交融,是過去和現在時間的交融,是空間與空間的交融,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這種歷史感和地域感的交織,在古代詩人那里是沒有的。在形式上,很多舊體詩是依律造情,而《鄉(xiāng)愁》句式整飭又參差,長句短句錯落,形式自由,體現的是依情造律。在教學中,教師就應該讓學生理解作者是如何依情造律、表情達意的。另外,聞一多先生說:“如果有人要問新詩的特點是什么,我們應該回答他:增加了一種建筑美的可能性是新詩的特點之一。”教師在教學中也應該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到這種建筑美。
雖然在中學階段不可能也不需要給學生講詩歌史,但教師如能站在詩歌史的高度,可能有利于把握“新”“舊”之間的關系,可能對新詩的內容和形式特點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更能教出屬于新詩的獨特魅力。
二、新詩的語言與內容
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新詩教學的目標沒有作出具體規(guī)定,只是將其作為文學作品籠統(tǒng)闡述:“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其實,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更多的教師并沒有把新詩作為文學作品來教,沒有圍繞文學作品的教學目標來教。
當前的新詩教學主要存在兩種傾向。一是簡單化。文學作品需要慢讀細品,而在功利化的應試環(huán)境下,因為不考新詩,所以也就簡單教,或者干脆不教,大多數教師就是這么做的。這樣的教學與文學作品的教學目標相距甚遠。二是泛人文化。文學作品教學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也就是要進行語言教學,但有些教師拋開語言凌空蹈虛,僅把新詩作為凈化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性情等人文教育的手段,這樣的教學忽視了新詩教學首先應該是文學作品教學,應該是語文教學的特征規(guī)律。這樣的教學較多,具體表現為課堂上基本不涉及詩歌的語言形式,就是泛泛而論,籠統(tǒng)“美讀”。
比如一位老師在《鄉(xiāng)愁》的教學中,安排了以下教學內容:學生談想家的感覺;學生美讀詩歌;學生寫詩表達想家的感覺;欣賞席慕蓉的《鄉(xiāng)愁》,自由朗讀,比較兩者異同;背誦詩歌;搜集鄉(xiāng)愁詩整理成《鄉(xiāng)愁專集》(作業(yè))。[2]學生停留在文本語言上的時間少得可憐,語言的訓練也基本沒有。就拿美讀詩歌環(huán)節(jié)來說,雖然稱之為美讀,但其實只是讀得好聽而已,學生并沒有體會到詩歌語言到底美在哪里。
課標指出,語文教學中朗讀的要義是“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tài)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核心就是“貼著文本語言”,在對精致的新詩語言的品讀中,體會作者細膩的情感。正如有專家指出的:“鑒于中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現代詩歌的教學最終還是要落實到詩歌文本的語體上!痹姼杞虒W要“通過語言層面跨過意象的橋梁進入意境的彼岸”[3],那種拋開詩歌語言層面,直接談情感、談審美、談心靈凈化的詩歌教學課,注定是膚淺的、“泛人文”的語文課。
錢夢龍老師說:“語文教學既然本質上就是語言(言語)教育,那么我上課時最關心的問題是:學生是通過怎樣的途徑進入文本的?是通過浮光掠影的閱讀、一知半解的猜測,還是通過對文本中詞語、句子的理解、咀嚼和品味?”[4]新詩教學既然納入了語文教學的范疇,就應該“通過對文本中詞語、句子的理解、咀嚼和品味”進入文本。那么,如《鄉(xiāng)愁》者,當以什么方式切入詩情詩意?從詩的語言形式入手,讓學生慢慢品讀,通過誦讀,讀出詩美,領悟詩情,才是語文教學視域下的新詩教學途徑。
三、新詩與其他媒體
新詩天然地與音樂連接在一起,與繪畫連在一起,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實也不僅僅是新詩,凡詩歌皆如此。因此,我們在教學新詩時,總不忘引入音樂、繪畫,以相得益彰,增強教學效果,特別是新詩的感染力。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需要保持足夠警惕,堅持“詩歌本位”的理念,以保證我們教的是新詩,讓學生感受的是新詩的魅力,而不是其他媒體的魅力。
從中國知網上下載的《鄉(xiāng)愁》教學設計和實錄來看,不用音樂進行教學的非常罕見。如一位老師首先以馬思聰《思鄉(xiāng)曲》為背景音樂進行示范朗讀,讓學生聽讀,說感受;然后讓學生競聘“攝影家”,即選擇一節(jié)詩拍成一個畫面,配上一段音樂;最后,播放歌曲《故鄉(xiāng)的云》,師生齊讀課文,結束本課。[5]先不說這些背景音樂是否有必要,單看為某一節(jié)詩配音樂就讓人心生疑惑。學生配得出來嗎?即使配得出來,這是在考學生的音樂能力還是語文能力?
要處理好詩歌和其他媒體的關系,要以是否有利于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有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為標準來考察。《鄉(xiāng)愁》中的四個畫面,是以多媒體圖片的形式呈現,還是基于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體驗,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和聯想,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究竟哪一種方式更接近詩歌教學的本質?這是值得思考的。一位老師在教學中出示課件展示(以大海和遠山為背景,詩人拄著拐棍、略微駝背,給我們的是一個灰暗的背影),要求學生表演一下詩人鄉(xiāng)愁的神態(tài)表情[6]。這樣的教學設計欠妥,雖然也讓學生想象,但這樣的想象是用表演呈現出來的,而不是用語言描繪出來的,不利于學生對詩人情感的把握,不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
其實,不僅僅是音樂和繪畫,其他材料的過度引入也會影響新詩的教學,讓新詩教學“失位”。如何處理好新詩與其他媒體的關系,以促進新詩教學,應該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1137582.html
相關閱讀:高考實用類文本新聞練習題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