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上課”聽懂了,考試“做不對”?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一、上課聽懂了、課下會做了,考試出錯了?

這樣的問題經(jīng)常發(fā)生的,多出現(xiàn)在理科上。特別是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為什么平時能夠聽懂并且也都會做,但是一到考場上就不會做了呢?這是因為:

1、上課聽懂了——從已知的結(jié)果推導出整個問題的思路,比憑空產(chǎn)生新思路要容易。

這個道理非常淺顯,“接受”遠遠比“產(chǎn)生”要容易的多!奥牰恕比菀,因為老師講的都是普通話,或是學生生源地的方言,聽眾易懂,再加上老師們大都會采用“通俗易懂、潛移默化、循序漸進、深入淺出”等等的教學方式,聽懂不是難事,因此學生和老師首先都要確信這一點——沒有聽不懂的學生。

聽懂而不會是缺乏思考和動手能力。是思維上的欠缺而不是能力上的不足。思維上的欠缺指的是對問題思考的主動性有所不足,不善于分析條件和問題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性,雖然一聽就懂,但是光聽而不改變被動灌輸?shù)奶匦,是不會進步的。

2、下課會做了——充其量只能反映出聽眾的模仿能力合格

課下會做了,其實是聽眾自身的短期記憶和天生的模仿能力所決定的,只要是聽懂了,就可以模仿老師講的典例進行自我練習,也會從中體會到某種成就。說的再通俗點:馬戲團里的動物們都能在聽懂口令的前提下模仿“動作”、“識別”、“演算”等。雖然大家也知道這是無數(shù)次訓練的結(jié)果,但是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模仿并不是人類的專利,更不能因此而妄自滿足不求甚解。這是大多數(shù)學生的共性,也是自我盲目自信的禍源,很多學生以為自己會做幾個題、作對幾個題就自我膨脹,盲目高估自己、而不能清醒。忘記了謙虛使人進步的道理。

3、考試出錯了——考試不會只是卡在某個步驟,由于考場環(huán)境,容易鉆牛角尖

其實很多人發(fā)現(xiàn),題目其實都見過,知識點都會,題不會做,往往只是卡在某一步驟。只要這一步驟通順了,后面都會做,這也是大家聽得懂但是不會做的原因?荚嚂r由于時間有限,大家做題時容易只朝一個方向去思考,鉆了牛角,導致不會做。

4、考場出錯了——平時比較“淡定”,可以多方面思考,嘗試多角度,思路比較開闊。而上了考場之后,就缺乏應變能力。

平時做題時參考訊息比較多,時間充裕,沒有壓力,故而做題時頭腦較為冷靜,不自覺的會從題目出發(fā),而考試的時候,僅用知識點去套用,沒有真正領(lǐng)會題目所考察知識的精髓、缺乏靈活性,生搬硬套、步入死局。

【解決方法】

解決的方法其實并不是很難,就是要主動思考,積極動手,改變觀念。平時多思考試題中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性。多花費一些時間“看”題目,看每個步驟之間的思維聯(lián)系,步驟與步驟之間是如何進行推導的。

還有要學會逆向推導的思維:要想獲得什么樣結(jié)論,前提條件是什么。要想解決聽懂了卻不會做的問題,就得明白原因,要想解決這些“原因”,我們應該要始終本著從題目出發(fā),思考題目的問題和條件,而不是憑空套用題目。

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者、組織者和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促進者;教師應遵循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和狀況來設計課堂教學,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

教師更多地關(guān)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課堂上真正讓學生在“聽中學、練中學、講中學”,要通過學生動手、動口促進學生動腦、動心。要讓學生眼睛觀、耳朵聽、動口說、親手算、心腦動。要讓學生參與教師的“講”中來,教師要講,學生更要講,也要讓學生親身體驗教的思考與成就的快樂。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1135582.html

相關(guān)閱讀: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