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成立中國化學會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化學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由中國學者組織的化學團體,最早的是1907 年12 月25 日在法國巴黎成立的中國化學會歐洲支會,它是由當時在英國、法國、比利時等國的20多位留學生李景鎬、陳傳瑚、俞同奎、吳匡時等籌建的。該會曾于1908 年

編印出版了一本小冊子,題為《中國化學會歐洲支部戊申年報告》,由該會書記俞同奎草擬,刊載了學會緣起、年會紀事、工作報告、化學物質命名及紀念照片2 幅。據(jù)載,在1907 年夏,李景鎬首先發(fā)起組織化學團體,許多留歐學生表示贊同。后來陳傳瑚考慮到當時中國的情況,認為若在國內成立總會需較長時間,建議先成立歐洲支會。陳傳瑚的建議得到了大家的支持,1907 年12 月25 日在法國巴黎召開了歷時3 天的會議,制訂了會議章程,選舉出學會領導人,確定了學會的工作重點。1908 年在英國倫敦舉行年會,開展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名詞的命名工作和化學工業(yè)的調查。繼中國化學會歐洲支會之后,1923 年在美國留學的莊長恭、李寶慶等33人曾發(fā)起成立中華化學會。這個團體曾計劃出版《中華化學會雜志》以刊載研究性論文,但未實現(xiàn)。他們曾出版過八九期報導化學界消息的刊物??《化學夢》。在日本的化學工作者,曾發(fā)起組織過中國化學研究會。留歐、留美的化學工作者回國后曾在北平組織過中國化學會。此外,還組織過中華化學工業(yè)會、中國化學工程學會等化工學術團體。盡管這些團體存在的時間都不長,但為中國化學會的誕生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必要準備。1932 年8 月1 日,當時的教育部在南京召集化學討論會,討論化學譯名、國防化學及課程標準。來自各地及曾經(jīng)留學歐、美、日的化學學者,有丁嗣賢、王箴、王?、巴文峻、戈福祥、朱驥、沈熊慶、吳承洛、吳沆、李方訓、李乃堯、李運華、周萃􏶮、林大中、林繼庸、邵家麟、胡安愷、姚萬年、陶延橋、容啟兆、徐宗涑、徐作忠、時昭涵、倪則塤、高露德、張江樹、張洪沅、張郁嵐、張資珙、康辛元、陳之霖、陳可忠、陳裕光、曾昭掄、程瀛章、鄔保良、葉嶠、楊幼民、■恂立、黃新彥、潘澄侯、鄭貞文、鄭蘭華、戴安邦、戴弘等45 人。在會議討論過程中,大家一致認為,眼下國家和民族處于危難關頭,愛國的化學工作者應立即組織起來,共同為發(fā)展我國化學科學和教育事業(yè),為抗日救國貢獻自己的力量。隨即于8 月2 日下午,在南京中山門外靈谷寺,由王?等18 人召開了籌備會,經(jīng)過長時間的討論,決定重新成立全國統(tǒng)一的學會組織,定名為中國化學會,推選黃新彥、王?、陳裕光起草宣言和簡章。8 月4 日,國立編譯館宴請出席討論會的代表,學會的發(fā)起人全都參加。宴會結束,晚上9 點召開了成立大會,會上公推王?為臨時主席,由他宣布了開會的意義。同時推選李運華為臨時書記,會上通過了組織大綱。接著,胡安愷提議:現(xiàn)在應宣告中國化學會已正式成立。經(jīng)過全體發(fā)起人贊成,提

議獲得通過。從此,中國化學會誕生了。1932 年8 月5 日下午1 時,又繼續(xù)召開會議,選舉了陳可忠、陳光、

丁嗣賢、曾昭掄、王?、姚萬年、鄭貞文、吳承洛、李運華等9 人為理事,黃新彥、戈福祥為候補理事。接著理事會又召開了兩次會議,討論了會務工作,并投票選舉出常務理事陳裕光、王?和吳承洛3 人。推選陳裕光任會長,吳承洛任書記,王?任會計。會議還通過了編輯發(fā)行《中國化學會會志》的決議和通過了在學會下設專門委員會,推選了委員人選。會址設在南京,并確定了中國化學會的英、法、德文名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1007471.html

相關閱讀:高中化學知識點:離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