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鄉(xiāng)市2013~2014學年高一上期終結性評價測試文科綜合歷史試題24.國學大師錢穆認為,中國古代史“前一段落為秦以前的封建統(tǒng)治,后一段落為秦以后之郡縣政治”。以下對這兩大“政治”的理解正確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 B.前者是貴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緣為紐帶,實現了權力的高度集中 D.都順應了歷史潮流,維護了奴隸制度【答案】B【解析】考點:宗法制;郡縣制。材料所說的“封建政治”為分封制,“郡縣政治”為中央集權制,分封制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故A項錯誤;中央集權制不是以血緣為紐帶,因此C項錯誤;分封制維護的是奴隸制度,故D項錯誤。B項正確,分封制地方官吏世襲,而郡縣制官吏的任免權在中央。【解析】考點:元代的行省制度。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眾建其官,有諸侯之鎮(zhèn)而無諸侯之權財政開支26.史載:明朝內閣對皇帝“不合理”的詔旨,可以拒絕草擬,封還執(zhí)奏;实鄄粷M內閣意見發(fā)回重擬時,如果內閣認為自己的意見正確,可以拒絕重擬,以原票封進。對上述理解正確的是A.明朝君主專制較前代有所弱化B.明朝政治初露民主跡象C.明朝內閣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D.明朝內閣大臣掌握了決策權【答案】C【解析】考點:明朝創(chuàng)立內閣。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明朝內閣對皇帝“不合理”的詔旨,可以拒絕草擬,封還執(zhí)奏。皇帝不滿內閣意見發(fā)回重擬時,如果內閣認為自己的意見正確,可以拒絕重擬,以原票封進。27.圖中是1900年西方國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強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的宣傳畫。據你所學知識推測他們痛打的結果是A.“弱者”最終滅亡B.“弱者”被肢解瓜分C.“弱者”迅速恢復,并發(fā)展壯大D.“弱者”成為木偶【答案】D【解析】考點:八國聯軍侵華。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八位強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木偶”28.下表內容摘編自中國共產黨“一大”、“二大”文件,其前后變化表明中國共產黨已經中共“一大”(1921年)中共“二大”(1922年)中國社會性質未闡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革命目標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承認無產階級專政最低綱領: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tǒng)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最高綱領: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社會革命對象資產階級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革命力量工人、農民和士兵無產階級、農民、其他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A.從幼稚走向了成熟 B.擺脫了蘇聯革命模式的影響C.初步認識了中國國情 D.探索出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答案】C【解析】考點:中共二大的影響。中國共產黨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是1935年的遵義會議,在長征途中中共獨立的解決了自己的路線方針與政策的問題。二大召開于1922年,其后的直到1927年中共走的革命道路都是俄國式的中心城市道路,井岡山道路開辟后才擺脫蘇聯革命模式的影響,所以B項錯誤。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這是在1927年以后逐漸形成的,所以D項錯誤。中共二大正是在正確的認識了中國的基本國情后才制定出了民主革命綱領的。29.據史料記載:八年抗戰(zhàn)中,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抗日武裝對敵作戰(zhàn)十二萬五千余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五十萬七千余人。國民黨軍隊擊斃日軍80余萬,平均每年抗擊侵華日軍40%。1943年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zhàn),解救被圍英軍7600余人,殲滅日軍4個師團。從材料中不能得出的結論是A.抗日戰(zhàn)爭是一場全民族的抗戰(zhàn)B.中國抗日戰(zhàn)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C.國民黨軍隊一直消極抗日D.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是抗戰(zhàn)的中流砥柱【答案】C 本題考查抗日戰(zhàn)爭。在抗戰(zhàn)初期國民黨是積極抗戰(zhàn),并且從材料“國民黨軍隊擊斃日軍80余萬,平均每年抗擊侵華日軍40%”可以說明C項錯誤。 【解析】考點:新中國的政治建設。正確理解題干中的關鍵信息“1953 年12 月”正值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前夕!叭珖笠(guī)模的基層人民代表選舉”,說明正在進行人民代表的普選,故選B。31.有學者評述某部法律:“對于受壓的平民來說,它不僅在書面上給予他們以安全感,而且全面保障他們反對貴族法官在刑事判決方面濫用職權!苯Y合所學知識判斷這位學者所評述的法律是A.《查士丁尼民法大全》B.《十二銅表法》C.《拿破侖法典》D.《美國1787年憲法》【答案】B【解析】考點:《十二銅表法》。依據材料中的“在書面上給予他們以安全感”、“反對貴族法官在刑事判決方面濫用職權”,結合所學可知《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成文法的起點,打破了貴族對法律知識的壟斷,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故選B。32.2011年7月,因《世界新聞報》竊聽丑聞,英國部分政要和民眾分別聯名請愿,要求首相卡梅倫下臺?穫愖罱K是否下臺,關鍵是要看A.卡梅倫所在執(zhí)政黨保守黨的民意支持率B.英國國王的態(tài)度C.議會對卡梅倫政府的信任程度D.在野黨工黨的態(tài)度【答案】C【解析】考點: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本題利用熱點時事考查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相關知識。根據所學,英國的內閣一旦受到議會下院的反對,首相就要辭職,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選,由新選出的下院決定內閣去留。故選C。A項錯誤,英國是君主立憲制,首相對議會負責,實行責任內閣制;B項錯誤,國王無實權;D項錯誤,在野黨是分權制衡的工具。33.“(美國憲法)為了限制眾議院的權力,他們便在眾議院上面設置了參議院??????因為參議院是各州立法會議選出來的!皩Υ死斫庹_的是A.體現了權力制衡原則B.突出了議會至上原則C.擴大了各州權力D.加強了聯邦政府權力【答案】A【解析】考點:本題考查近代代議制。根據題干“為了限制眾議院的權力,他們便在眾議院上面設置了參議院”可知體現了權力的制約和平衡原則。B不對,1787年憲法規(guī)定實行三權分立,而且突出的是法律至上原則;C不對,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國會,掌握國家立法權,主要不是擴大各州權力;D不對,這體現為憲法規(guī)定聯邦政府擁有立法、經濟、軍事和外交等大權,如國防、戰(zhàn)爭、外交、貨幣、征稅和外貿等。國家有適用于全國的憲法和基本法律。34.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一項修正條紋規(guī)定:“凡曾經統(tǒng)治過法國的家族不得當選為共和國總統(tǒng)!斑@一修正條文的意義在于A.消滅了法國的保守勢力B.摒棄了封建的等級制度C.平民可直選法國總統(tǒng)D.有利于確立和鞏固共和制【答案】D【解析】考點:法國共和政體的確立。B與題干不符,C在材料中無從體現,而且按照憲法,法國總統(tǒng)由議會產生; 消滅了題干是強調“凡曾統(tǒng)治過法國的家族成員不得當選為共和國總統(tǒng)”而非保障了法國總統(tǒng)的權力;因此選,這是確保共和制的需要【解析】考點:俄國十月革命的進程。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臨時政府沒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臺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認任何權威的群眾,沒有把群眾的迫切需要作為穩(wěn)定政局的問題來解決”說明二月革命后俄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沒有解決民眾的饑餓問題和接受民眾要求退出一戰(zhàn)的主張,因此被民眾所拋棄,列寧主張的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統(tǒng)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社會主義國家的主張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信奉,故選D。40.(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594年,所有派別一致同意任命梭倫為首席執(zhí)政官,執(zhí)掌政權,施行改革。他將債務人失去的全部土地所有權歸還債務人,讓因負債而淪為奴隸的所有平民都重新獲得自由,并永遠禁止債務奴隸制。取得輝煌成功的法家學說應用到全中國。他廢除了所有的封建國家和王國,將廣闊的國土劃分為若干行政區(qū),每一行政區(qū)都配備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負責的官員。1)廢除債務奴隸制,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須具備的穩(wěn)定的公民群體;使工商業(yè)奴隸主分享了政治權力,也使下層平民獲得了一定的公民權利;設立陪審法庭等,打破了貴族對國家權力的壟斷。(9分)(2)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建立中央集權制;解除六國的武裝,遷徙六國舊貴族;統(tǒng)一度量衡和貨幣等。(6分)【解析】考點:梭倫改革;秦始皇創(chuàng)立新體制41.(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提煉一個主題并將四幅圖所表達的內容表述成文。(要求:主題明確,史實正確,史論結合。)【答案】示例:主題:祖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必須運用我們的智慧才能化解問題,從而面向未來共同進步(2分)信息: 1958年,國防部部長彭德懷下令炮擊金門,打擊了美蔣分裂臺灣的企圖;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fā)表《告臺灣同胞書》,將武力統(tǒng)一的方針改為和平統(tǒng)一,標志著大陸對臺政策的巨大變化; 1997年“一國兩制”首先在香港得以實現,此后,澳門問題也得到圓滿解決,可見“一國兩制”方針的正確性;在海峽兩岸的共同努力下,“汪辜會談”開始,“九二共識”達成,推動了祖國大陸和臺灣關系的不斷前進。(10分)【解析】考點:祖國統(tǒng)一的歷史潮流。本題以歷史小論文的形式考查學生闡釋和論證歷史觀點的能力,該題型的特點是難度較大,但開放性強,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歷史小論文(觀點類)要把握三個步驟:明確作者的觀點,亮明自己的觀點;要能夠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地對觀點進行精要論證,在這個方面注意論據全面、詳實;最后可以進行總體的評價。42.(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我國的對外援助,在不同時期因國際背景和外教政策的發(fā)展變化而有著不同的形式和特點,所負擔的使命也不盡相同。新中國的對外援助始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開始向朝鮮和越南兩國提供物資援助,開啟了對外援助序幕。此后又向亞洲和非洲友好國家提供經濟技術援助。根據解密的外交檔案顯示,某某國“要求中國提供”、“請求中國援助”、“請求我給予”、“要求我援建”、“要求我派”,是上世紀50年代中國一些駐外大使館來電及外交部上送報告中的常見字句。這【解析版】河南省新鄉(xiāng)市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 Word版含解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san/242851.html
相關閱讀:河南省商丘市2013-2014學年度高三上學期期末統(tǒng)考歷史(掃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