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以上言論體現(xiàn)的政治思想是A.消極無為 B.仁政治國 C.嚴刑酷法 D.經世致用【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從材料的描述中可知,君主圣明仁義,人民就會安居樂業(yè);君主實行仁政,人民就會追隨他。這種思想應該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所以答案選B?键c: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儒家思想2.“方鎮(zhèn)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擇將吏,號為‘留后’,以邀命于朝!边@一現(xiàn)象表明當時A.封國勢力對朝廷構成威脅B.由中央委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C.節(jié)度使發(fā)展成為割據(jù)勢力D.地方行省擁有經濟和軍事大權3.“故圣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试唬毫⑻熘,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迸c上述認識最接近的觀點是A.“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B.“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理在氣中,道不離器”【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理解能力。從材料的描述中可知,人和萬物都是由于陰陽二氣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構成的突出人的價值和作用D.蘇杭等地手工工場棉紡織業(yè)生產的景象5.明朝后期的 “三言兩拍”是古代中國短篇小說的經典!叭浴120篇小說中,寫到商人生活和以商人為主人公的有50多篇!岸摹80個故事中,故事的發(fā)生地位于大運河沿岸城市的有40多個。這反映出當時?A.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fā)展 B.中國文化的區(qū)域色彩濃厚 C.商人的社會地位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 D.商業(yè)發(fā)展為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豐富素材6.有學者認為,20世紀初期“中國人的腦袋與雙膝不再為磕頭而準備著,而是為思考問題為走路而準備著!痹搶W者旨在說明A.隨著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開始受到沖擊B.隨著社會政局的更替,中國的民俗風情發(fā)生巨大變化 C.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D.隨著中國半殖民地狀態(tài)改變,人民真正成為國家主人【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能力。根據(jù)材料“不再為磕頭”體現(xiàn)。C.維新思想家的宣傳推介 D.書中的思想足以警世8.袁世凱的議和代表唐紹儀,曾在南京總統(tǒng)府住了兩天,大惑不解地說:“連大總統(tǒng)都沒有專用的洗手間,確是奇聞,而孫先生在海外生活了二十余年竟也能習慣,更是不可思議。”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臨時政府A.倡導平等清廉的社會風尚 B.上下一心克服財政困難C.對生活用品實行計劃供應 D.對城市住房建設不重視【答案】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從材料“連大總統(tǒng)都沒有專用的洗手間”可以看出,當時臨時政府機關與封建舊衙門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在當時確實代表了一種新氣象、新風尚D.體現(xiàn)了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 11.1946年,中國高等院校中工科學生僅占在校生總數(shù)的18.9%,到1952年達到35.4%,為各科學生之首。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學在校學生總數(shù)的24%,到了1952年這一比例下降到2%。這一現(xiàn)象反映了A.人文社會科學的地位大大降低 B.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建設即將展開C.貫徹全面發(fā)展教育方針的成果 D.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初步形成【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從材料的描述中可知,到1952年中國高等教育工科院校的培養(yǎng)能力顯著增強改變了舊中國不能培養(yǎng)配套的工程技術人員的落后狀況C.市民階級的上層 D.為基督教服務的軍人13.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孝遠說:“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看呢,自己把自己的時代稱為英雄主義的也是只有希臘……你比如說在《荷馬史詩》里所見的英雄主義,實際上它的主題詞是智慧和友誼!逼渲泄畔ED的“英雄”是指A.達到相當文明程度的人 B.倡導人文主義的思想家C.研究自然規(guī)律的科學家 D.實行民主政治的政治家【答案】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能力。從材料的描述中可知,古希臘的“英雄”是一個全方位的英雄,又包括了身體、又包括了文化、又包括了美學、又包括了軍事訓練而不是單純的頭腦簡單的英雄。16.“把兩個完全一樣的鐘,分別放在地球的北極和赤道上。由于地球自轉的緣故,赤道上的鐘會比北極的鐘走得慢一些。計算表明:當速度增大時,時間將會變慢;當速度達到光速時,時間也就停止!边@一理論A.證明了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的正確性B.形成了一個以實驗為基礎、以數(shù)學為表達形式的力學體系 C.開創(chuàng)以實驗事實為根據(jù),并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D.否定了絕對時空觀,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本質屬性【答案】D【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能力和對基礎知識識記能力。根除材料的描述可知,速度越快,時間越慢。愛因斯坦說當一物體以光速運動,它的時間是停止的。這是時間相對論。赤道上線速度比北極線速度快得多。所以赤道上的鐘會比北極的鐘走得慢一些。由煤支撐的工業(yè)革命開始以后,由于工廠大多建在市內,居民家庭又大量燒煤取暖,煤煙排放量更是急劇增加C.壟斷性貿易公司的建立 D.壟斷組織的發(fā)展19.1925年,是蘇俄政權發(fā)展歷史上值得記住的一年。這一年,糧食產量比1921年提高了一倍,農業(yè)基本恢復到戰(zhàn)前的水平;工業(yè)指標也恢復到了戰(zhàn)前的水平。蘇俄政權在經濟戰(zhàn)場上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A.蘇聯(lián)成立調動了民眾生產積極性 B.推行了農業(yè)集體化運動C.采取了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的方針 D.實行國家資本主義政策【答案】D【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根據(jù)材料可知,1925年蘇聯(lián)的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5年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主要得益于新經濟政策呼喚出了農民、工人、業(yè)主、商人的生產和經營的積極性,也呼喚出了豐收、財富與喜悅本題考查世界經濟的多極化。二戰(zhàn)后,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擁有最多的黃金外匯儲備;二戰(zhàn)后,日本、西歐各國普遍衰落,但隨著歐洲一體化、日本的復興,到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出現(xiàn)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國相對衰落,黃金外匯儲備逐漸下降,日本、西歐逐漸增加。歐盟是一個由27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組成的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qū)域一體化組織D.關貿總協(xié)定在解決多邊貿易爭端時缺乏法律性的強制措施 第II卷 (非選擇題,共52分)二、非選擇題(第25、26、27題為必做題。第28、29、30、31題為選做題。共52分。)25.(1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為了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從而使大量的人口從內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遷到河南一帶。從唐朝開始,我國就有很多人到南洋(東南亞)一帶謀生。鄭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中國人去到南洋,他們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積極投入南洋的開發(fā)和建設,華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南洋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由于軍閥混戰(zhàn)、日本侵略、國共內戰(zhàn),許多人為逃避戰(zhàn)亂,背井離鄉(xiāng),出現(xiàn)了“闖關東”、“走西口”、“下江南”等習慣性人口遷移特點。從19世紀初到1949年的五十年間,由關內遷到東北的人口就有3000萬左右。材料二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人口遷入城鎮(zhèn)的“農轉非”,務工經商的“下海潮”和“打工潮”已成為我國目前人口遷移的主要傾向。城市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引特別大。城市有較多的就業(yè)機會,能直接獲得貨幣收入。目前城市雖然下崗職工多,但他們對從事清潔、泥瓦、家具營建、裝卸搬運等臟、累、差的非技術性職業(yè)不屑一顧,這就給農村剩余勞動力騰出了就業(yè)空間。在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背景下,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發(fā)展勢必引起大規(guī)模由農村向城市的人口遷移,這是許多發(fā)展中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移也對我國的戶籍制度變遷提出了挑戰(zhàn)。――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劉啟明《人口遷移的空間過程及其遷移場研究》(1)根據(jù)材料一,分析我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原因。(3分)(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農村人口大量遷居城市這一現(xiàn)象進行簡要評述。(7分)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yè)改革?農村人口的遷移26.(1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國最早的現(xiàn)代意義上的大學是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而實際上,中國最早的大學是美國長老會在山東開辦的登州文會館。登州文會館原是一所小學,后演變?yōu)榻虝袑W,1882年正式升為學院。19世紀晚期,西方基督教會開始在中國創(chuàng)辦一些高等教育機構,到了20世紀20年代之后已蔚為大觀,包括新教創(chuàng)辦的燕京大學、圣約翰大學、金陵大學、東吳大學、嶺南大學等13所和天主教創(chuàng)辦的3所。教會大學遍布華東、華北、華南、西南各地。很多學校招收貧困家庭的子弟,學校不僅免收學費,還提供膳宿生活甚至路費。而教會大學除了一小部分學費收入,絕大多數(shù)開銷都來自于海外教會和私人機構的捐贈教會大學最直接的貢獻就是把現(xiàn)代教育模式移植到了中國,為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高等教育的中國塑造了仿效樣板,使中國高等教育迅速融入了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大潮。教會學校雖然有鮮明的西方文化特點,但在中國文化傳播與研究中也成績斐然。當時的很多教會學校,不僅教授數(shù)、理、化之類的新式科學課程,也講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中西【解析版】湖南省永州市2014屆高三二模試題(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san/242205.html
相關閱讀:【解析版】河北省邯鄲市2014屆高三上學期教學質檢試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