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莫讓少年愁成哀??讀郁達夫《沉淪》有感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讀書筆記大全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讀后感大全(http://www.simayi.net/)導讀: 在這清和的早秋的世界里,在這澄清透明的以太中,他的身體覺得同陶醉似的酥軟起來。他好像是睡在慈母懷里的樣子。他好像是夢到了桃花源里的樣子。他好像是在南歐的海岸,躺在情人膝上,在那里貪午睡的樣子。
《沉淪》是郁達夫于1921年出版的同名小說集中的一個中篇。大篇幅描寫風霧摻雜的山林草木是小說的一大特色。這些描寫就像一幅幅迷茫清冷、閑適安然的背景圖,既是主人公思想活動的留白,又給讀者們留下了無限遐思。小說講述一位青年留學生患憂郁癥之后,從心靈逐步扭曲到溺海而亡的全過程。
我認為造成這一悲情命運的根源在于主人公善感多發(fā)的少年愁怨沒有加以引導疏通。在國內,他因看不慣學校教育制度的流弊而屢次輟學,那時的愁尚可在“一川江畫”的書房里沖淡。但背井離鄉(xiāng)又遭哥哥“丟棄”生出的家愁,身為“弱國子民”備受鄙視生出的國愁,卻無法消散,只得淤積成為哀怨。在哀怨里他吶喊著需要愛情,但憂郁癥使他離群索居,無法對人言,吶喊也沒人聽見,他在憂郁的魔沼里越陷越深、由怨生恨,同所有人徹底決裂,只留下對愛的那聲呼喚。隨著性認識的逐步深入,在強烈性沖動與壓抑之下,酒醉夜宿妓女。肉體墮落了,靈魂沉淪了,對愛情的追求也破滅了,生無可戀,便尋死求了解脫。最后他說道: “祖國啊祖國,我的死是你害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罷!”這類似的話在文中也有穿插,因此有的評論把文章的基調歸為主人公的愛國主義情懷。我卻不敢茍同,只能說他起初確實是向往自由的進步青年,有著對祖國的美好希冀和對故鄉(xiāng)的深深眷戀。但他本性內向、自卑、懦弱,帶有典型的酸腐文人氣質,加之患憂郁癥后極端扭曲和偏執(zhí)心里,最后這聲吶喊的愛國主義情懷就顯得過于蒼白,只能凸顯出他對國家衰敗的無力感和怨懟情緒。所以對于此少年之沉淪史,我只能望洋興嘆: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對成文的歷史背景及表現(xiàn)意義爭辯已無用處,畢竟斯人已去。百年之后我們應該思考的是人物的命運給當代人留下的警示作用。
無論哪個時代的青少年遇到問題往往都表現(xiàn)出成熟與幼稚、自信與卑微、叛逆與順從、浮躁與內斂等多重矛盾并存的特質。這種特質使他們只能浮于問題表面,易沖動做事造成無可挽回的結局。那些暴力斗毆致他人死亡的,不堪心理壓力憤然自戕的,曾給多少家庭留下哀傷?根源就在一個“愁”字。愁,憂慮也,難題也。古人常說的“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是說有難題無法解決時,總愛借景抒情,派遣憂慮。但這只是暫時的辦法,治標不治本,憂愁在心中積壓著,爆發(fā)是遲早的事。要想根除它,首先要正視它,正視有時并不是直面對待,而是像心臟搭橋一樣找條別的路走。張開嘴巴向他人求助,共同分析問題的解決之道。在此迂回的過程中我們性格中的矛盾兩級可以相互牽制、調和,遇樂事顯憂,遇憂事顯樂,從而達到性格狀態(tài)的穩(wěn)定。因此憂慮產生和消除的過程是我們自身矛盾中和的過程,即性格塑造。所以年輕人首要做的是敢于轉變自己“避難”的態(tài)度,克服羞怯,向他人傾訴憂愁。同時樹立良好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判斷問題的準繩和依據(jù),能分辨是非對錯。社會群體和社會輿論也應該給予好的導向,摒除拜金拜權、暴力色情、貪污舞弊等不良習氣,幫他們樹立“溫良恭儉讓”三觀皆正的偶像崇拜。學校里的德育教育、情商教育要深入開展。貫徹“不以分數(shù)論成敗、不以成績論英雄”的思想。因材施教,對不同性格的學生給予勸誡或鼓勵。學生們只有靜下心來,才能思之所思、學之所學。在才藝攀比之風盛行的時代,那些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不妨讓孩子歇歇腳,別再穿梭于各類培訓班,深入生活去學習生活技能,大到為人處事,小到接人待物、穿衣吃飯,保留自己的本真與質樸。多讀幾本名著,與書中的圣賢們比比道德,開拓自己的思路和胸襟,自我反省,就道而改。文過則酸腐,質過則粗俗,兩者均衡,“文質彬彬,而后君子”。君子才能長久立于世。
青少年時期是構建良好道德體系的最佳年齡,孩子們最大的資本是時間。此刻家長和老師們應該給予他們鼓勵和勸誡、疏通和引導。莫為了成績、才藝之類的再去逼迫他們,忽視他們的快樂與憂愁。莫讓少年愁成哀!他們來日方長,確實是這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dushubiji/1237010.html

相關閱讀:《紅樓夢》讀書筆記之“假語村言”還是“假語存”?
讀書筆記:《百年孤獨》是誰在孤獨?
讀書筆記大全-《商君書》讀書筆記
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讀書筆記
《淡淡的深情》讀書筆記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