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他利用受聘到廈門集美師范、松江第三中學等擔任化學教員的機會,考察我國化學技術發(fā)展狀況。當時我國目的化學工業(yè)多限于制造漆、堿和一些無機鹽產(chǎn)品,不僅未能和我國歷史悠久的造紙術、制造火藥、發(fā)酵術等化學工藝技術相稱.和西方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則差距更大。他深感我國化學技術太落后,化學技術人才太缺乏,逐步萌發(fā)了“科學救國”、“教育救國”的思想。1923年,他考取公費赴美國留學,先在美國加州大學(插班四年級)讀化學;1924年又成為美國哈佛的研究生,兩年后獲得了哈佛大學理學碩士學位。1926年他回國后任上海光華大學化學系教授,1927年后任南京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張江樹是中國化學會的創(chuàng)辦人之一,1932年參與發(fā)起成立中國化學會,1941?-1943年當選為第8至10屆理事,并曾任1?3屆《化學》編委。1986年,中國化學會在祝賀他從事化學工作50年時贈于的榮譽證書上寫道:“建會元勛一代師表”,正是張江樹一生業(yè)績的寫照。
1949年,他擔任中央大學化學系主任和理學院院長。當時國民黨政府砍把學校遷往臺灣,遭到張江構拒絕。為了護校,他參加了由進步教師組織的“校務維持委員會”,積極支持進步的學生運動。置國民黨反迫害和要抉于不顧,表現(xiàn)了一名愛國知識分子的氣節(jié)。1950至1951年,張江樹先后擔任了南京大學教務長、理學院院長,南京工學院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和江蘇省人民政府委員等職。當時他曾收到過國民黨特務寄來的的恐嚇匿名信,但他對黨、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堅定信念卻從未動搖過。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委任張江樹為華東化工學院院長,并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員,從此,他又為創(chuàng)一所高等化工院校付出了艱苦的勞動和心血。在教育經(jīng)費不足的情況下,他帶領華東化工學院的全體師斗,勤儉辦學。從簡陋的教室、宿舍和實驗室開始,邊教學、邊建設,這一傳統(tǒng)使華東化工學院在上海高等視為勤儉辦學的標兵。他從學科設置、師資隊伍建設、科研工作、學生教育直到行政管理、事無巨細都一一他的辛勤努力下,使華東化工學院在較短的時間內已初具規(guī)模,并于1960年10月被列為全國重點院校。
1949年,張江樹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歷任民盟中央委員。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89年10月8日逝世于上海,享年91歲。
20世紀初葉,我國的化學工業(yè)猶如一個蹣跚學步的幼兒,開始走上了艱難的發(fā)展道路,在此期間,雖然一些民族資本家在沿海大城市建起幾個化工廠,主要生產(chǎn)輕化工產(chǎn)品。但是基礎十分薄弱,品種少,產(chǎn)量低,技術水平差。至于化學研究,當時在我國幾乎處于空白狀態(tài)。張江樹從小就立下報國志,他在從事化學教學同時,一直孜孜不倦地進行化學科學研究。1928年,他合作的第一篇論文“氯化亞鉈25℃時在水、硫酸鎂水?液和硝酸鑭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在《美國化學會會志》上發(fā)表,嗣后,又發(fā)表了“銅與鹽酸之化學作用"、“用電共振法測定電解常數(shù)及電矩、氯化亞銅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解度”、“陽起石的分析”、“中國之電化學研究”等10余篇論文。
在化學教學中,張江樹更是兢兢業(yè)業(yè),一絲不茍。中國科學院院士黃耀曾在回憶張江樹老師的文章中寫道:“1930年我考入南京中央大學化學系。剛進學校,一些高年級的同學告訴我,化學系最難通過的課程是物理化學,而教物理化學的老師便是張江樹先生。我進入三年級攻讀物理化學,并不覺得十分困難。因為張老師教書.概念清晰,條理分清,但他高亢的喉音,聲震屋宇,使同學有些望而生畏。特別是“吊黑板”,當他點名叫某某同學上來做示范演算時短短的4分鐘時間內,如果同學做不出,他會一再提示,但學生不無有點膽怯心驚。然而張老師實在是和藹可親的。特別是他從研究室走向科學館時,往往穿的是長衫布履,毫無大教授的架子。張老師非常重視實驗,當我們做物化實驗,雖有助教輔導,但每次他必親臨現(xiàn)場,使我們非常感動!
三四十年代,中國高等化工教育受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影響,大學教學中幾乎全部采用外國教材。針對這一情況,張江樹在從事教學與科學研究的同時,開始致力于編寫中文教材。1945年,他編寫的《理論化學實驗》一書問世了,這是我國化學家編寫的第一本物理化學教材。期間,他還編寫了《電池》和《化學教學法》等教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張江樹先后擔任許多行政職務,占去了他不少的時間和精力,但他仍然關心著教材建設。他綜合分析了國家建設和各部門的科學發(fā)展中帶關鍵性和普遍性的問題,認為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一些重點研究項目,如原子能和平利用、抗生素、高聚物、石油等都和物理化學有著密切的關系,他認為物理化學對于充分運用自然財富、選擇最佳工藝過程及最有效地控制工藝過程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迫切需要編寫一本能結合中國國情的物理化學教材。于是,他查閱了大量的國內外資料,組織并領導了物理化學教材的編寫工作,并以“簡潔、精煉、清晰、明了”為新教材的特色。1959年,由他主編的《物理化學與膠體化學》一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成為我國第一部供工科大學使用的物理化學統(tǒng)編教材,為以后高等院;そ滩牡木帉懙於嘶A。
長期以來,張江樹主持教育部高等工科院校化學教材的編寫,在普通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和物理化學等化學課程建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60年代,我國第一次系統(tǒng)地出版了工科化學的整套教材。3培育幾代人才
張江樹在從事高等化學教育的幾十年間,素以嚴以律己、治學嚴謹著稱。無論是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例行逆施,還是身受“四人幫”的殘酷迫害,他都能大義凜然、愛憎分明、堅持真理!拔幕蟾锩逼陂g,張江樹雖然受到?jīng)_擊和迫害,但他堅信這只是一片烏云,遮不住和煦的陽光。粉碎“四人幫”后,1976年,他曾賦詩一首以表達他的心情和志趣:
黍谷陽生幫會催,軍民同慶喜聯(lián)懷。團結最能除反側,啟先還得靠寒梅。
揭開鬼臉窮千態(tài),重換桃符第一回。百年大計須科技,老九中間培異材。
無論對青年教師、研究生,還是大學生,在業(yè)務上張江樹都嚴格要求,他既強調理論教學,又重視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并親自為青年教師講解物理化學課程中的一些不易闡明的概念和為學生講授“熵”等一些較難的章節(jié)。張江樹對于物理化學中的熱力學第二定律有精辟的見解,他提出的“不可逆度”的概念,一直為華東化工學院物理化學教學所用。近年來,由于能量有效利用問題日益受到工程技術的重視,“不可逆度”的概念又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他十分強調教學實驗,注重基本操作和技能的訓練,要求青年教師、研究生和大學生自己動手,并不斷更新實驗內容及設備。他對學生要求很嚴格,他認為只有嚴格要求,才能培養(yǎng)出理論聯(lián)系實際并具有工作責任心的人。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華東化工學院曾經(jīng)編寫過一本《物理化學》教材。當時已80歲高齡的張江樹,在審閱初稿時,逐字逐句地閱讀和推敲書中每一條原理和每一個公式的敘述和推導過程,初稿上留下了密密麻麻工整而準確的修改意見。他也十分注重高等院校的科學研究工作,不僅親自參加“重水”的研究項目,而且還倡儀每逢校慶日舉行科學研究報告會,熱情鼓勵在研究工作中有成績的人員。
張江樹擔任華東化工學院院長的近四十年間,在各項工作中講究實效,反對夸夸其談;推行精兵簡政,反對機構重迭和人浮于事;講究節(jié)約,反對鋪張浪費;講究效率,反對公文旅行、相互扯皮及拖拉作風。張江樹和藹可親、平易近人、關心同志,但又剛正不阿,對不良風氣和行為敢于進行批評,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825346.html
相關閱讀:中考化學甲烷部分答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