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中學數(shù)學有效課堂教學與非智力因素的關系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高中學習網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非智力因素的結構、闡明它與有效課堂教學、差生成因的關系,并就實踐情況論述如何培養(yǎng)良好非智力因素,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關鍵詞:中學數(shù)學,有效教學,非智力因素

有效教學的核心問題就是教學的效益。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fā)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心理素質決定著學習活動和學習效果,而心理素質包含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就絕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智力差異并無明顯懸殊,而導致兩極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存在差異。由此可見,非智力因素與中學有效課堂教學關系十分密切,深入研究和挖掘非智力因素對提高課堂有效教學有重要的意義。

一、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人的心理活動一般分為兩類:認識活動和意向活動。認識活動主要包括感知、記憶、思維等等;意向活動主要包括動機、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它們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構成一個整體。因為人的智力主要表現(xiàn)于人的認識活動之中,所以把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等稱之智力因素,而把意向活動中的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稱為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是心理素質的主體,在數(shù)學教育中著重是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與想象力,其中思維才是數(shù)學素質教育的核心所在。在中學數(shù)學教學的各個階段,都把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但是,非智力因素也是數(shù)學素質教育同樣重要的。說白了,一個學生不想學,就算有很好的智力也沒用。

二、 非智力因素的結構

非智力因素很多,它主要有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等因素。

(一)情感因素

情感是以需要為中介的人對客觀事物和對象所持的態(tài)度體驗。心理學有研究證明,情感與認知相互影響,同時對非智力因素的其他方面,如動機、興趣、信念、內驅力等也有極為密切的關系。情感可以影響和調節(jié)這些因素的發(fā)展,具有多種功能。在個性的發(fā)展中,情感起著一種偵察機構的功能和動力的功能,監(jiān)視著信息流動,喚起主體對信念的內在條件。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以適當?shù)姆绞椒椒,適當?shù)匾龑,溝通師生間、學生間的情感,彼此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這對于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是十分有利的。

(二)動機因素

動機與興趣、理想、信念等都是需要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動機是一個人與滿足某種需要有關的,發(fā)動和維持活動的內部動力,是需要的具體表現(xiàn)。內部需要和外部剌激誘因是動機產和的必要條件。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動力。學習動機有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部動機來自對知識本身的向往,緊張學習后感到的樂趣,進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因素。如在教學中常用伏筆、歷史上的數(shù)學故事等來激發(fā)學生求知的好奇心和興趣,增強學習的內部動機。外部動機來自社會和教育的需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等,特別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起直接的、經常性的作用。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特別注意對學生的評價,應當客觀公正,宜多表揚少批評。

(三)興趣因素

興趣是與人的愉快情緒相聯(lián)系的認識(活動)傾向性。它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需要的對象即興趣的對象。興趣是入門的向導,是感情的體現(xiàn),促使動機的產生。興趣和好奇心是學習動機最活躍的因素。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注意運用語言、興例、實驗等手段來激發(fā)學生的偶發(fā)性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要借助教師的引導作用來保持學習的興趣,使得學生產生持久而深刻的學習興趣。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教法靈活多樣,生動活潑。同一教材的不同的進行階段根據要求和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因而使得學生的認識活動十分活躍,不斷增強興趣,避免了由于活動的單調而降低學習興趣的情況。最深刻持久的學習興趣在于自己參與智力活動,并從中不斷品嘗到智力勞動的成果中。

(四)意志因素

凡是表現(xiàn)在有自覺的行動和動機,有達到目的的決心,有戰(zhàn)勝逆境、克服困難、沖破障礙的毅力,以及行動的組織性和剛毅品質上的有意識的有調節(jié)支配其行動的心理現(xiàn)象,都是人的意志和意志的具體表現(xiàn)。意志是人的心理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的集中表現(xiàn)。心理學家認為:“意志在克服困難中的表現(xiàn),也在經受挫折、克服困難中發(fā)展,困難是培養(yǎng)意志力的‘磨刀石’!币虼耍跀(shù)學教學中要經常給學生安排適當難度的練習,讓他們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后才能解決。

總之,認識、情感、意志、行動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轉化的。情感、動機、興趣以至于意志又是常常交織在一起,互補的,促進的,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智力的手段,更是教學的一項目的,才有利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與影響

(一)非智力因素影響智力因素的發(fā)展,又作用于智力因素

赫爾巴特在教學論中指出:“教學的終極目的是陶治品性,直接目的是激起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有意識地把握思維對象的內驅力。只有憑借真正的興趣所掌握的知識,才能夠影響學生的心靈,并會諸實施!焙諣柊吞剡強調指出:“要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边@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的特點出發(f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努力把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調動起來。

根據心理學理論,任何知識的學習過程,都包含有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其中有一類是關于學習積極性的,如注意、情感、情緒與意志等,這指的非智力因素。另一類是有關認識過程本身的,這指的是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參與認識活動,但對認識活動具有動力、定向、引導、維持和強化等作用,具有明顯的價值意識傾向性。非智力因素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有明顯的層次結構性。它以整體的互相滲透來影響個體的認識活動。學習活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參與的過程,學業(yè)成績就是它們相互作用的共同產物。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它們都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心理層次遞進性。

根據我對初三學生的調查,尤其是讓學生們自己談學習方法,聽講習慣等,從中了解到他們存在著許多不良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習慣。如大部分學生把學習看成一種沉重的負擔、壓力,苦惱籠罩著他們,使他們感到中學的生活沒有意思。因而他們上課思想不集中,隨隨便便,做題不認真,得過且過,考試成績不好,便埋怨自己的腦子不好,命運不佳,使他們的聰明才智很難得到發(fā)揮。在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同時,便產生了不能客觀對待現(xiàn)實。

由于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速度趕不上生理的發(fā)展,再加上缺少社會實踐的鍛煉,他們考慮問題往往脫離實際,好理想化。在學習中他們缺乏艱苦勞動的思想準備,遇到困難挫折就不知所措,甚至悲觀、失望、苦惱。因此要使他們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就要在抓智力品質培養(yǎng)的同時,還要顧及非智力品質的教育,建立一個為他們健康成長的環(huán)境,使他們在學習實踐中同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而形成和發(fā)展起來,兩者并行,才能塑造出新一代人。

綜上所述,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要能夠相輔相成地得到發(fā)展,必須確定一套合乎學生實際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

(二)開發(fā)學生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智力因素的發(fā)展

1、從培養(yǎng)建立學習習慣入手,把學習過程變?yōu)閷W生動口、動筆、動腦的過程。把情感與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由不自覺到自覺學習的轉化。布魯訥指出:“教學時,應使伴隨探究的危險縮小到最低限度。教學要有效,那么處于指導之下的某種學習,就應當是一種個別學習,一種危險度低的學習。即不傷害身體,也不喪失面子,也不由于自卑而變得萎靡不振。應當盡量地減少這類損害身心的因素!睘榱穗y使絕大多數(shù)學生在課堂上體驗成功的喜悅,我在提問時,總是對問題的難易程度慎之又慎,使學生對問題能答出一部分,又不能全答對,既不造成回答者的窘態(tài),又能啟發(fā)其認真思考。在課堂上我盡量創(chuàng)設各類學生展示“才能”、發(fā)揮“特長”的機會,通過動筆,使學生把思考過程用書面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就是使學生的思維由潛伏狀態(tài)導入活動狀態(tài)。通過動筆、動口,保證絕大多數(shù)學生參加數(shù)學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過程,基礎得到加強。促進了學生由不自覺學習到自覺學習的轉化,培養(yǎng)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2、教材安排要根據學生的實際,使學生在適時地反饋中得到成功的體驗,意識到自己在進步,受到激勵,增強學習興趣和信心。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濃烈和廣泛,學習動機和態(tài)度趨于持久和穩(wěn)定,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互相促進,相輔相成得到發(fā)展。經過若干階段的努力,最終達到教學目標要求?傊,在起始階段我采取寧可少些,但要好些,寧可慢些,但要扎實些的方式,穩(wěn)步前進。

3、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提出不同的分數(shù)目標要求,利用分數(shù)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根據學生實際,提出三類不同的分數(shù)目標要求。一類:總分75分,基本題對題率80%,中檔題對題率50%;二類:總分60分,基本題對題率70%,中檔題對題率40%;三類:總分40分,基本題對題率60%,中檔題對題率10%綜合題對學生不作要求。考試后根據分數(shù)目標做總結,只要達到目標就表揚,就是得50分也不例外。把超出檔次突出進步的學生樹立全班的榜樣,鼓勵他們穩(wěn)定在較高的層次,對個別退步的學生進行輔導,幫助他們查原因,補漏洞。分數(shù)目標以學生努力能達到為依據,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熱情,人人不甘落后,克服了后進生放棄學習的現(xiàn)象。

4、教育學生正確對待考試。采用“基礎題看成績,綜合題找希望”的講評方法,科學評價,客觀公正,力爭每次考試信息的反饋都能成為學生樹立學習信心的過程。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中的心理障礙,培養(yǎng)頑強的意志力。學生害怕考試是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尤其到初三,他們害怕看到考試的分數(shù),把每一次差的分數(shù)都看做一次打擊。他們對待考試過分的緊張、焦慮,把面臨的畢業(yè)考、中考視為災難,可這些考試又都是回避不了的。幫助學生從這種錯誤的心理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是我們教學的任務之一。心理學認為“考核的動機力量,更多的在于失敗的威脅,而不是成功的希望”。在明確教學要求的前提下,變“失敗威脅”為“學習動力”是一項重要策略。考試后我除了按分數(shù)目標進行表揚處,還采用“基礎題看成績,綜合題找希望”的講評方法,力爭把每次考試信息反饋做樹立學習信心的過程。

(三)非智力因素與學困生的關系

人的思維總是伴隨著情感、意志、興趣和動機等心理活動。我們對差生的成因進行了大量的調查與分析,最后認為:大多數(shù)的學困生的“差”與非智力因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他們的非智力因素有缺陷,總結起來基本有以下幾種: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739453.html

相關閱讀:淺談數(shù)學中的合作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