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城馬泰拉 站在意大利的最高端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馬泰拉(Matera),位于意大利南部巴西利卡塔(Basilicata)地區(qū),馬泰拉省首府,山高水險,交通不便,因而經濟發(fā)展緩慢。由于不少的電影在那兒取景,因而在意大利的旅游業(yè)成了一個閃亮的風景線。高圓圓、李晨主演的熱劇《咱們結婚吧》,便是在這里實地取景拍攝的。

據(jù)說那是馬泰拉首次接待中國劇組,意大利南部旖旎的山區(qū)風光著實讓劇組所有成員所迷戀。馬泰拉地貌豐富多樣,有一條350-400米深的石灰?guī)r地帶,有高原區(qū),山谷地帶和兩處天然地陷,還有被稱做“sassi”的窯洞。這里是意大利最早的人類居所,舊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

 

 

在數(shù)千年前的洞穴里重生

意大利語中的SASSI,原意為石頭,在這一地區(qū)特指在鈣質巖石上掘出的供人居住的洞穴。漫長的歷史中八方風云在這片荒涼的山地間來來去去,從古羅馬到倫巴第,甚至它還在拜占庭和德國皇帝的角力中左右為難,又曾經被來自來自北方的諾爾曼人統(tǒng)治。不管權利如何在各方梟雄手中更迭轉移,馬泰拉的洞穴民居一直在峽谷兩邊的山崖上靜默地存在著、蔓延著,成了幾千年來那些山崖的一部分。

4-5世紀,希臘的殖民統(tǒng)治散布了知識與政治觀點,自發(fā)的政治和軍事組織在固定居住地演化成有組織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社區(qū)逐步發(fā)展成為城鎮(zhèn)。公元前3世紀馬泰拉經歷了羅馬征服和其后的一系列征服,先后被拜占庭人、倫巴底人、諾曼人、阿拉伯人、斯拉夫人和阿拉貢人所征服,馬泰拉地區(qū)保持并發(fā)展了自己的傳統(tǒng)。建立在對水利用建設上的城鎮(zhèn)系統(tǒng),直到18世紀還一直保持了原貌。直到1750年,政府開始對居住在窯洞居民進行遷移,確認有1600戶穴居人口。后來,人們又開始重新開鑿窯洞,因為很多人喜歡居住在里面。

1993年,擁有大約三千座可居住洞穴和一百五十座石頭教堂的馬泰拉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成為意大利的驕傲的一部分,但時光倒流六十年,這里卻是意大利最為貧困落后的地區(qū)。意大利作家、畫家CarloLevi三十年代因為猶太血統(tǒng)和反法西斯的立場被流放到巴西利卡塔大區(qū),他在其代表作《基督止步埃波利》(CristosièfermatoadEboli)中描述了當時那些靠著數(shù)千年前的祖先挖掘的洞穴躲避風雨、每天都在饑餓與死亡邊沿掙扎的人們的赤貧生活,但同時,他也稱馬泰拉為一個“的的確確美到極點,宛如圖畫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èdavverounacittàbellissima,pittorescaeimpressionante.)

這本在1945年出版的書喚起了意大利社會對馬泰拉地區(qū)的注意。從1952年起,政府花了六年時間在老城區(qū)邊上建了新城區(qū),讓那些在老城區(qū)洞穴里住了幾千年的家庭逐漸搬入新區(qū)。老城漸漸被遺棄了,一直到1980年代,薩西區(qū)依然被視為馬泰拉的貧民區(qū),能離開的都離開了,很多洞穴都空著。但這種獨特的古老居住方式卻引起了許多外地游客的好奇。

在當?shù)卣W盟、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好萊塢大片的聯(lián)手推動下,馬泰拉的洞穴越來越多地被改建成了旅館、飯店、酒吧,成為從世界各地來到馬泰拉的游客們首選體驗的下榻處。

馬泰拉在意大利,在地中海邊,但它那古老蒼涼的外形讓很多人聯(lián)想到了東方古老的基督誕生地。好萊塢導演梅爾吉布森覺得馬泰拉就象他想象中的古代耶路撒冷,2004年,他在這里拍攝了《基督受難記》(THEPASSIONOFTHECHRIS),2006年美國導演凱瑟琳.哈德威克在這里拍攝了《基督誕生記》(THENATIVITYSTORY).事實上,在馬泰拉取景的著名電影多達十幾部,可以說,大屏幕在馬泰拉重生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站在馬泰拉最高的地方來眺望整個城市,從這兒可以看到有一片城區(qū),都是白色圍墻的房屋,這里就是馬泰拉的歷史開始的地方。最先開始到這邊居住的是藝術家、雕刻家,后來才有農民挖洞住在這邊。僅僅差五十米的距離,兩邊說的方言都不同,他們互不來往的。藝術家、雕刻家這邊覺得比農民高一等,農民這邊人也都不會跟他們來往。1968年政府把他們搬到同一個地方去,交融在一起,促進他們開始交往。馬泰拉的所有都寫在臉上,是古老的是陳舊的,但是充滿生機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675086.html

相關閱讀:驕傲的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