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四章第二節(jié)中設計了實驗《觀察小魚尾鰭內(nèi)血液的流動》。本節(jié)觀察實驗非常重要。學生通過這個實驗,可以獲得有關(guān)血管和血流的知識,并且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此實驗難度較大,影響實驗效果的因素較多,為了更有效地準備和指導這個實驗,優(yōu)化實驗效果。我校在課改四年中,四次對本實驗探究和嘗試,就影響實驗效果的幾個因素,進行了改進與反思。
1實驗材料用具的弊端
1.1實驗用魚的種類:
開設實驗的時間:一般是三月和四月,一般學校都選擇鯽魚,但鯽魚有以下弊端:
1.1.1 鯽魚的大小不合適:市場購回的小鯽魚一般在10 cm以上,用大號(直徑15 cm)的培養(yǎng)皿,不易放在顯微鏡的載物臺上,選用小號(直徑9 cm)培養(yǎng)皿,鯽魚又放不下,從而影響觀察。
1.1.2鯽魚的死亡率高,費用高:選用鯽魚做實驗,魚鱗掉落現(xiàn)象嚴重,經(jīng)若干個班級輪流實驗后,鯽魚的死亡率很高,象我校十個平行班640名學生,進行一次實驗后,大約需要2~3天的時間才能完成。而鯽魚在過夜的條件下死亡率更高。我校一次實驗約需鯽魚10 kg左右,單價8元/kg,折算下來費用很很高。
1.1.3鯽魚好動,影響觀察。又容易污染顯微鏡物鏡。
1.2實驗用棉絮的弊端:
在實驗中,用侵濕的棉絮包裹小魚比較好,但是棉絮的使用量較大,又不能回收利用。一次實驗結(jié)束,我校將浪費0.4 kg左右的棉絮。浪費性較大,又容易堵塞下水道。
1.3實驗用培養(yǎng)皿的弊端:
實驗中,要把鯽魚平放在培養(yǎng)皿中,將載玻片蓋在魚鰭上。要想用載玻片蓋住放在培養(yǎng)皿中的小鯽魚尾鰭。比較困難:如選用大號(直徑15 cm)培養(yǎng)皿,雖然可以使用載玻片(長7.5 cm),但是,在顯微鏡載物臺上放置時,很難固定。如選用小號(直徑9 cm)培養(yǎng)皿,一般鯽魚的尾鰭都貼在培養(yǎng)皿底壁靠邊緣處,利于觀察,但很難蓋上載玻片。如果尾鰭貼在培養(yǎng)皿底壁中央處,容易蓋載玻片,但又無法讓尾鰭時準顯微鏡的通光孔。
2實驗用具改進措施
針時以上實驗弊端,時此實驗材料用具做如下改進,效果很好:
2.1 我校選擇從水族館購買回長4~5cm左右的小泥鰍,尾鰭色素少。生命力強。實驗中可以持續(xù)20分鐘左右。存活時間較長;容易放在小號(直徑9 cm)培養(yǎng)皿中,又比較安靜。利于學生觀察。在本地泥鰍單價50元/kg,但我校只需0.2kg的泥鰍就可以完成我校十個平行班 640名學生的實驗用魚,大量節(jié)約了開支,又提高了觀察效果。
2.2用紗布代替棉絮,全部都可回收利用,大量節(jié)約了開支。
2.3直接選用小號(直徑9 cm)培養(yǎng)皿,不使用載玻片,直接觀察。只是在觀察時,將培養(yǎng)皿的水珠擦干凈,眼睛注釋著物鏡。效果很好。
3實驗操作中的改進
實驗中,泥鰍生命力強,但很粘滑,用紗布包裹不方便,學生不好操作。包裹住的小泥鰍尾鰭翹起很高,根本就貼不到培養(yǎng)皿底壁。影響觀察。
改進后,讓學生直接把泥鰍放在培養(yǎng)皿中用侵濕的紗布蓋住泥鰍的頭部和軀干部,用食指,中指,無名指*開,按住泥鰍上的紗布拇指按住培養(yǎng)皿外壁的底部,翻過來多余的水就可倒出,泥鰍很安靜,尾鰭平貼在培養(yǎng)皿底壁內(nèi),擦干外壁水珠,放在載物臺上直接觀察。眼睛要注意物鏡與小泥鰍尾鰭的距離,保證物鏡的清潔干燥,要熟練移動培養(yǎng)皿。學生很快就觀察到血液流動及不同血管的現(xiàn)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666424.html
相關(guān)閱讀:初一年級生物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