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地理心中地圖的構建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摘要: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是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工具。地理心中地圖,是人們對地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內(nèi)化了的印象。心中地圖是一個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踐經(jīng)驗的地理概念,它的形成是學習地理的關鍵之一。心中地圖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通過以下的途徑可構建心中地圖:將所學到的地理事物都落實到地圖上;做好圖文轉化工作;加強讀圖、用圖能力訓練;增強地理問題意識;填圖練習貫穿地理教學的始終。

關鍵詞:地圖心中地圖構建構建途徑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工具。在地理學習中,學生若以地圖為依托,就能將許多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直觀地呈現(xiàn)在面前,可便捷地去了解和掌握它們,也能逐漸在自己腦海中形成一種地理空間概念。毋庸置疑,地圖在學生學習地理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可概括為:地圖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其次,地圖能夠讓學生更容易地了解地理事物的形態(tài)、分布規(guī)律和相互聯(lián)系;再次,地圖能夠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所以,地圖的作用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體現(xiàn)得如何,尤其是心中地圖能否形成?將會直接影響其學習效果。

所謂心中地圖,或稱心里地圖、心理地圖、頭腦地圖,是人們對地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內(nèi)化了的印象。它具有形象性、動態(tài)性、綜合性和差異性等特征,它反映出人們對位置和不同尺度區(qū)域的認識,這些頭腦的地圖給學生提供了一種感知世界、儲存和提取地球上自然信息和人文信息的必要方式。其內(nèi)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它是人腦中形成的表象。它既是一種空間表象,是對地理事物或現(xiàn)象的空間形狀、空間分布、空間結構、空間演變和發(fā)展的主體反映,又是一種記憶表象,能在頭腦中保持和再現(xiàn);其二,它是思維活動,既是空間想象的產(chǎn)生過程,又是空間想象的結果。

心中地圖是一個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踐經(jīng)驗的地理概念。認知心理學認為:將原本復雜的邏輯思維簡化,迅速掌握重點,能開啟大腦的無際潛能。建構主義認識論認為: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及形象思維能力,以達到知識的同化和順應。這是心中地圖的理論基礎。至于說心中地圖也有實踐經(jīng)驗,可舉一例以佐證。宋代畫家文同善于畫竹子,蘇軾說他之所以畫得好,是因為下筆之前,他心里已經(jīng)有竹子的模樣了。這是成語“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的典故,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jīng)拿定主意,有通盤的考慮。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如果遇到某一地理問題,學生早已有了“心中地圖”,那么問題的解決就輕而易舉了,這與“胸有成竹”的畫竹經(jīng)歷就有異曲同工之妙。由于心中地圖最突出的特征是形象性和綜合性,因此對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的地理問題,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認為心中地圖的形成是學習地理的關鍵之一,所以在地理教學工作中,我十分注重學生心中地圖的形成。

當然,心中地圖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絕不能一蹴而就,通常需要經(jīng)歷三個階段:一是模糊期——即在初學階段,對地理空間或地理事物、地理規(guī)律的最初印象;二是明晰期——通過學習、訓練,對地理空間或地理事物、地理規(guī)律逐漸明晰清楚;三是鞏固和發(fā)展期——經(jīng)過長期的學習、訓練后,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完整清晰的區(qū)域空間模型,能根據(jù)需要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進行分析和判斷,有效地解決實際的地理問題,而且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知識的不斷積累,頭腦地圖也不斷地得到完善。為了學生能有效地形成心中地圖,我在教學工作中作了以下的嘗試。

一、將所學到的地理事物都落實到地圖上

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我特別注意將學生所學到的地理知識一一落實到地圖上,這已成為我進行地理教學的一項常規(guī)工作。學生上課時,《地理地圖冊》常伴左右,“一本一冊”(課本和地圖冊)是上地理課的必備用書。問題探究從“圖”開始,探究過程在“圖”上進行,探究結果歸納在“圖”上,鞏固練習多用《地理填充圖冊》。另外,我重視板圖、板畫(手繪畫)的教學運用,要求學生養(yǎng)成樂于讀圖的良好習慣。我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形成“初步的心中地圖”,是心中地圖形成的“模糊期”。

二、做好圖文轉化工作

(1)以文釋圖。將圖像及圖表中的內(nèi)容用文字表達出來,一般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能夠根據(jù)圖像和圖表敘述地理事物、現(xiàn)象;二是能夠對圖像和圖表進行分析,得出有規(guī)律的地理知識;三是能夠把圖像中的有聯(lián)系的事物,經(jīng)過分析加以歸納總結,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聯(lián)系實際進行思考,得出正確的結論。

(2)以圖釋文。以直觀的圖像來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內(nèi)容,由抽象思維向形象思維轉化。例如課文有關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一段文字,可用下圖來解釋,一目了然,生動形象。

又如有關陸地與海洋的概念,用下圖來解釋,不但清楚明了,而且概念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也不言而喻。

以圖釋文的作用是直觀形象,生動活潑,化繁為簡,容易記憶,印象深刻。

(3)以圖釋圖。用一張或幾張新圖來表述、歸納原圖。例如地球的自轉圖。

如果學生單單是靠上圖來學習,有許多問題是比較難說清楚的,比如問題之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的方向如何?從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的方向如何?

如果將上圖轉化為下面三幅圖,許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三、加強讀圖、用圖能力訓練。平時經(jīng)常指導學生讀圖、用圖,提高讀圖、用圖能力,并從中挖掘出有用的地理信息。

(1)地圖的轉換:經(jīng)常進行由簡到繁或由繁到簡的圖形轉換,初學時要求由繁到簡,即由紛繁復雜的地理事物或現(xiàn)象中,概括幾點帶有規(guī)律性的地理規(guī)律來,畫成簡圖,以利于理解掌握。例如“世界大洲和大洋分布圖”,本圖如果沒有一點空間想象力,是抓不到要點的。

如果簡化為下圖,規(guī)律性的東西馬上就歸納出來了。例如:(1)大陸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大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2)赤道經(jīng)過非洲、亞洲、南美洲。(3)南極洲分布在南極圈附近,北冰洋分布在北極圈附近等。

復習時要求由簡到繁,在概括性極高的地理簡圖上不斷補充各種地理事物或地理現(xiàn)象,增加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這方面的基本做法還有:平面圖與剖面圖互相轉化;平面圖與立體圖互相轉化;表格圖與曲線圖互相轉化等。通過轉化加深理解,識記地理知識,加快心中地圖的形成。

(2)加強畫簡圖訓練。每一章節(jié)的地理知識經(jīng)高度概括后畫成地理簡圖,這是對心中地圖的一種直接的強化。例如在學習《世界的大洲和大洋》時,我就帶領學生畫世界的大洲和大洋輪廓幾何簡圖(即上圖),課后也反復畫此圖,讓學生對各大洲的輪廓與位置爛熟于心。

一般情況下,首先由教師帶領學生畫,其后由學生自己畫。學生根據(jù)自己對地理知識的掌握情況來畫地理簡圖,不但興趣盎然,而且越畫越精確。如果畫得不對,由教師糾正,或學生自行糾正。簡圖的內(nèi)容由少到多,由簡單到復雜。三是要經(jīng)常畫,使之鞏固,熟練掌握,一揮而就。

經(jīng)過以上這兩步訓練,學生的心中地圖逐漸進入明晰期。

四、增強地理問題意識

要讓學生牢固地構建心中地圖,增強地理問題意識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所謂地理問題意識,是面對一幅地圖,通常提出如下問題:這是什么圖?在哪里?為什么?與本圖相關有哪些地理問題?例如,面對“經(jīng)緯網(wǎng)圖”,我們可以提出如下的相關問題。

(1)經(jīng)緯網(wǎng)如何定位?(2)南、北半球如何劃分?(3)東、西半球如何劃分?(4)本初子午線是什么意思?(5)五條重要的緯線各是什么?緯度是多少?(6)四條重要的經(jīng)線各是什么?經(jīng)度是多少?(7)你能根據(jù)經(jīng)線(或緯線)的間隔條數(shù),推算出經(jīng)度(或緯度)嗎?如果這些問題都能回答,說明這一幅圖在學生心中已經(jīng)比較牢固了。

五、填圖練習貫穿地理教學的始終

填圖練習是地理教學的一大特色,有一段時期地理教材中曾經(jīng)取消這種練習,我認為是十分錯誤的,因為這種練習,對學生形成心中地圖很重要。所以,我在課堂上練習或課后復習,都是做這種練習。一方面,填圖練習難度不大,趣味性強,學生喜歡做,基礎較差的學生也可以做;另一方面,這種練習的針對性強,對鞏固學習過的地理知識十分有利。

最后兩點做法對鞏固和發(fā)展學生的心中地圖,起了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我對學生心中地圖的構建的一些嘗試。實踐證明,這些做法對降低學習地理的難度,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地理教學質(zhì)量是大有裨益的,而且心中地圖一旦構建,是十分牢固的。今后我還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完善和發(fā)展這些做法。

參考文獻:

1.《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9.7《鄉(xiāng)土地理教學中心理地圖的構建方法探討》,鄒金偉、朱良、聞振平

2.《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0.1-2《初中階段學生地理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鄒今倜、劉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53294.html

相關閱讀:小地名大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