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冷?是熱?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

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西北地區(qū)和青藏地區(qū)》的課堂教學中,有一張圖像是《青藏高原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在下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讓學生討論青藏高原太陽能豐富的原因。

師:請同學們從自然環(huán)境特征如氣候、地形地勢等要素分析青藏高原太陽能豐富的原因。

生1:因為青藏高原海拔高,而且緯度較低,距離太陽較近,因此太陽能豐富。

生2:我覺得除了海拔高外,天氣如果是陰天為主,太陽能也不會豐富,因此推斷青藏高原的天氣大部分是以晴天為主,而且云層比較稀薄,這樣太陽能就更豐富。

生3:對!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高原上空氣稀薄,這是在建設青藏鐵路的新聞經常聽到的。所以,太陽照射到地面之前,在云層的消耗量較少,到達高原面的太陽能量多。

學生回答至此,基本上能將青藏高原豐富的太陽能資源的原因解釋清楚了,達到了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目的。但此時看到魏同學在底下嘀咕著什么,隱隱約約有聽到氣溫低的言語?粗錆M疑惑的眼神,顯然他仍然對剛才同學們的解答過程產生疑問,秉著“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課改精神,我示意他發(fā)表他的觀點。

魏同學:老師,我想問一個問題,行嗎?

師:請問。

魏同學:初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了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而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對吧?

由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聯(lián)想到了氣溫的變化,這個思維過程是無可厚非的,但這與青藏高原豐富的太陽能有什么必然聯(lián)系呢?我的腦海一閃而過,“過程與方法”是課程三維目標之一,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同時也可以將他的思維過程傳達給全班學生。所以,我示意讓他接著發(fā)表他的觀點。

魏同學:剛才那些同學都說了,青藏高原上空氣稀薄,云層薄,到達太陽能量就多,我也同意。但既然這樣,高原面得到的太陽熱量就多,甚至會比南方地區(qū)多,可是為什么高原上的冰川卻這么多呢?高原上應該沒有冰川才對!

魏同學向大家傳達的他的思維過程大致是這樣:高原海拔高——距太陽近——空氣稀薄——太陽照射強——太陽能豐富——溫度高。但這又與海拔高——氣溫低相矛盾。還沒有等我小結他的觀點,有一位不服氣的王同學舉手發(fā)言。

王同學:海拔高,氣溫低,本該就是這樣,難道你沒有見過世界上所有的高原或高山上冰川很多嗎?所以你剛才的推理完全不正確!即使你沒有親眼看過,電視總該有看過吧!

停一片刻,我環(huán)顧了班級四周,發(fā)現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表情,其中大部分是贊同王同學的觀點,但有一部分贊同魏同學的觀點,而且這一些同學平時都是比較優(yōu)秀的?磥,一場辯論的導火索就要點燃了?粗麄兂錆M疑惑的神情,我臨時決定:放棄預定的教學進度,將這不到二十分鐘的學生留給學生。

師:有誰還贊成或反對魏同學的觀點?請你們暢所欲言,我們可以舉行一場現場辯論。

全班學生一聽到辯論,頓時活躍起來。

生4:我反對魏同學的觀點,事實上所有海拔高的地方溫度都低,是不是魏同學的推理過程在哪個環(huán)節(jié)上出了問題?

生5:我贊成魏同學剛才說的,高原面海拔高,距離太陽更近,云薄,空氣稀薄,得到太陽照射強,所以才會有太陽能豐富的原因。

生6:我反對,如果魏同學推理正確的話,就不可能在上學期書上,青藏高原雪山連綿的圖片了。

此時,魏同學又把手舉得高高的,也許他在經過一番思考又有什么見解要表達了。在我示意下發(fā)言。

魏同學:我們現在可以這樣假設,我們承認現在高原確實是雪山連綿,但在這種狀態(tài)下,青藏高原面每天都得到這么多的太陽照射,這是書本圖上的真實材料。那么氣溫應該上升,冰雪應該融化才對!

話落不久,我發(fā)現班上贊同魏同學的學生的神情又多了幾個。

生7:我反對!青藏高原冰雪多,從物理學過的知識,冰雪面的反射率高達70%-90%,所以到地面的太陽光又絕大部分反射出去了。地面應該是低溫的,而不是高溫!

回答完畢,反對魏同學的掌聲響了起來,他們都覺得生7的反駁非常有理由,甚至是對魏同學的辯解一個致命性的打擊。而支持魏同學的同學,一些開始也動搖了。此時,班上有一位號稱是“問題先生”的林同學舉手發(fā)言。

林同學:幾千萬前年:青藏高原是由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擠壓運動抬升的。在未上升前,青藏高原是海拔是較低的。所以氣溫受地形影響不大。因此,不可能有現在面積這么大的冰川。隨著高原面不斷上升,距離太陽越來越近,太陽輻射就應該越來越強,氣溫應該越來越高,所以,我贊同魏同學的觀點,但我還是有一個問題,為什么還會有這么多冰川?

魏同學聽完林同學的問題,好像松了口氣,用感謝的目光投向了林同學。而此時,林同學也用激勵的眼神向魏同學點了點頭。

看來,“問題先生”是贊同魏同學的思維過程,但反對魏同學的結論。全班此時也停止了辯論表面的喧嘩,而轉入較為深入的思考:魏同學同學的推理不能全盤否定,但王同學的觀點卻是事實勝于雄辯。如何才能讓魏同學的推理進一步完善呢?魏同學肯定是在推理過程中疏忽了什么重要環(huán)節(jié),但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生8:我覺得魏同學的推理也有些道理,他說的,不可能全都錯!這一點,我想問問全班,是不是這樣?

好家伙,竟然充當起了老師的角色,問起全班了。不過,我還是很欣賞他的言行。

全班:是!

過一片刻,學習委員萬同學舉手發(fā)言。

萬同學:我們是不是可以從另外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上學期我們學習了干濕區(qū)的劃分,東北東部雖然降水較少,但氣溫低,蒸發(fā)量少。從干濕區(qū)是從降水量與蒸發(fā)量的對比關系可以得出,雖然降水不及南方800毫米以上的降水量,但從收入與支出的對比關系可以得出,它還是屬于濕潤區(qū)的。因此,高原的氣溫高低應從收入與支出的對比關系來考慮。

話一落畢,得到了包括魏同學、王同學、林同學等大部分同學的熱烈鼓掌。我也不由衷的感嘆學生的思維過程與思維方法確實超出了我們的預想。

課堂快要結束了。學生已從表面的辯論轉向了深層的思考,不過他們的思考并未結束,我充當了“解惑者”的角色。

師:青藏高原面的氣溫特點是晝夜溫差大,青藏高原居民獨有的服飾——藏袍,恰恰能說明這一點。中午前后,氣溫高,所以,魏同學解釋這一點是正確的。但是高原面上空氣稀薄,云層少,就好像缺少了一層可以保溫的“厚棉被”,中午前后得到的太陽熱量雖多,但全天損失的太陽熱量更多。就比如月亮,它完全沒有大氣層,白天的溫度可以達100℃以上,黑夜的溫度可以達-180℃以下。青藏高原在大氣保溫作用小的情況下,全天平均的氣溫就很低。所以冰川得到形成,而這些冰川又可以大量反射太陽輻射,這樣,又加劇了氣溫降低的程度。所以,這一點,剛才辯論的同學回答的非常好。所以,海拔越高,氣溫越低。王同學的結論是正確的。你們的辯論確實很精彩,特別是魏同學、林同學、王同學、萬同學的思維方法值得我們參考。借此機會,我們向剛才舉手發(fā)言的同學鼓掌!

全班:鼓掌……

評語:課堂辯論結論了,在辯論過程中,課堂提供了學生展現自我的機會,同時也提供了與其他學生交流的機會,學生普遍感到,他們是課堂真正的“主人”,他們發(fā)現,只要是自己的想法并肯表達出來,無論正確與否,在民主氣氛的課堂上,都可以得到全班同學的尊重,一切都可以成為現實。而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現地理問題、提出分析、判斷并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設想,大大超出了教師的預想,特別是魏同學、萬同學的思維過程,給全班學生和老師的啟發(fā)非常大。教師應隨時注意學生在課堂內的“閃光點”,并及時將它放大,成為光芒照耀四方,讓全班師生共享。當然,老師也要具備較高的專業(yè)素質,及時提供學生解題的方向和方法,正所謂“授之與魚,不如授之與漁”?傊,這場辯論無論對于誰,啟發(fā)都是很大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54389.html

相關閱讀:小地名大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