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能力是辯證思維能力和基本觀點之具體運用和體現,在能力構成中需充分“注重”。有以下五個方面:
1.分析歷史原因的能力
本教材顯著地加強了對國際、國內歷史背景和原因的分析與論述,引言部分更加突出。
(1)歷史原因的主要類別:①根本原因和具體原因。在同一歷史事物若干原因中起決定性作用、影響全局并帶有必然性者,是根本原因,余為具體原因;后者受制于前者。導火線是具體原因。②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③內因和外因,前者是變化的依據,后者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④遠因和近因,前者帶有根本性。
(2)原因和結果的關系:歷史上事事不無原因,事事不無結果。原因影響結果。因果聯系是客觀的、必然的.因果關系的表現是: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互為因果(例如工農武裝割據的“三結合”)。
(3)借口:任何找“借口”或制造“借口”,都不是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當予否定。
2.分析歷史特征的能力
歷史特征(特點、特色)就是矛盾的特殊性,歷史事物的個性;又是客觀歷史具體存在和演變之個性的表現形式,區(qū)別于其它事物的基本點。分析歷史特征要求源于而又高于歷史事物本身的具體性和多樣性,概括其本質屬性。新民主主義革命在領導階級、綱領目標、革命動力、指導思想和發(fā)展前途等方面,都不同于著名的辛亥革命。這幾點就概括了前者的本質特性。
尋覓歷史特征的思維方式主要有:
跳躍式。例如,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線,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土地政策,1947年的土地改革總路線,分別反映了當時根據地的有關特點。
多邊式。例如,分析近代前所未有的“國民大革命”,可以看到它同時具有六個特點。
切入式。重慶談判是歷史整體的切入點,由此可抓住當時社會主要矛盾和政治大局變化的特點。
綜合式。19世紀末年帝國主義在華爭奪殖民霸權的特點,就需要綜合分析而獲。
“引言”一般都要分析本章內容的時代特點。
3.分析事物性質的能力
性質是指一類事物區(qū)別于它類事物的本質屬性。
(1)“定性”先決于正確的立場、觀點:同是一個洪秀全,被曾國藩誣為“匪首”,而孫中山贊之為“反清第一英雄”,后者正確。給戰(zhàn)爭定性也同此理。
(2)“定性”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要排除假象。
(3)凝固性的性質:中華民族永遠認定《南京條約》是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512068.html
相關閱讀:如何解答考查“根本原因”的歷史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