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突臨“關鍵期”要允許學生反復試錯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數學 來源: 高中學習網


  原來上課一點就通,現在講了幾遍還似懂非懂;原來數學考試輕輕松松就能上九十,現在七八十分是常態(tài);以前作業(yè)一兩個小時就能搞定,現在甚至會熬到夜里12點多......這孩子到底是怎么了?南京市教學研究室副主任、江蘇省中學數學特級教師朱建明告訴記者,自己最近常常接到來自初中生家長的電話,為孩子的“突變”感到不安和焦慮。朱老師稱,初中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關鍵期”,一方面面臨著知識擴張、知識框架重建的挑戰(zhàn),另一方面,也有青春期的獨立意識的覺醒,而學生和家長則可以從心態(tài)和方法兩方面作出調整應對“關鍵期”。

  知識重建期+青春期=數學關鍵期

  記者了解到,很多學生進入初中后漸漸發(fā)現數學學習力不從心,知識點難以理解,同類型的題目竟然訂正了一遍又一遍。朱老師表示,這種情況很正常,新課改在體系結構,內容設置和教學方式上都有很大的變化,知識量在短期大幅度擴張,“從正數到負數,從有理數到實數,從算術到代數應用題,從直觀幾何到推理幾何,學生需要打破原有的知識體系,建立新的框架。”

  此外,青春期孩子在心理上首次出現成人感,獨立意識開始增強,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過多的照顧或干預,有強烈的表現自己意見的愿望,但又由于經驗不足而在學習和生活中經常碰壁。朱建明指出,“青春期是學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時期,在這時候需要學生重建數學知識體系,就很容易造成數學成績的分化!

  心態(tài)關:要有心理準備,允許學生反復試錯“較大數減較小數的差與較大數相比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不久前,朱建明在中學聽課時問一位初一學生,結果學生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是變小了,“真的嗎?”在朱老師的追問和解釋后,小朋友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那么較大數乘以較大數與較小數乘較小數的積哪個更大?”經過了幾番的思維論戰(zhàn),學生才真正地明白了朱老師問問題的用意。

  朱老師稱,學生構建和接受新的知識框架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無論是老師和學生,都應該有心理準備,允許反復試錯,幾次之后真正地理解。家長更要有正確的認識,要給孩子適當的空間,多關注少嘮叨,“尤其是別給孩子亂加任務,我遇到一個家長給孩子買了4本數學資料書,三本都不適合,孩子學得叫苦連天,最后看到數學題目就厭煩!

  此外,對于如今不少家長對讓孩子學奧數趨之若鶩的現象,朱老師表示,“學奧數”也要看緣分,家長要尊重孩子的興趣,不能讓孩子因為被逼學奧數而對數學反感。

  方法關:不搞題海戰(zhàn)術,關注數學原理的本質“對于初中數學的學習,學生不能再采用題海戰(zhàn)術,而要強調經驗的積累,追求數學原理本質的認識,”朱建明強調,學生不能僅僅著眼于具體的題目,更要上升到思想方法的層次,比如說關注配方法、待定系數法、數形結合思想等。

  朱老師表示,對于在實踐中獲取的知識,學生往往更深刻,更接近數學原理的本質。老師在教學時,應該聯系實際,突出過程。比如,在講解“平移”的概念時,可以讓每排8名同學分別拿一張同樣的小船格子紙,讓他們分別將小船的圖形向右整體移動不同的格數,再將每個學生畫好的紙片按順序定好,在實物投影儀下快速翻動,就會發(fā)現小船在“動”,而學生想自己當初是怎么把船“移”過來時,對于“平移”知識點也會有更透徹的理解。

  在朱建明看來,學數學可分三個層次,懂、會、悟。有很多學生習慣不懂就問,長期以來就失去了自己思考的能力,“這時候,家長不能徑直沖過去告訴答案,而要鼓勵他們自己再想一想,再試試其他的方法,新課改更多地關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我們培養(yǎng)的是社會亟需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本文來源:現代快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498722.html

相關閱讀:初中數學公式定理之矩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