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生在初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常常會問怎樣才能學好初中地理,為什么學好這門課不容易。實際情況也是這樣,真正學好初中地理的學生不是很多。究竟有哪些原因造成學生們對學習初中地理的過程中如此困惑,甚至是放棄呢?經過認真調查就會發(fā)現(xiàn)除了一些外界因素和這門學科本身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學生如何及時地把握學習初中地理的策略。學習策略就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有效的學習規(guī)則、方法、技巧及調控方式,它可以通過教學來發(fā)展。雖然學習策略一般由學習者自己制定和使用,但通過教師有意識的教學,學生的學習策略是可以形成和改善的。因而每一名地理教師有義務在地理學習策略上進行探討,在如何促進學生初中地理學習策略的形成上深入研究,以便為初中生學習地理的過程中提供幫助,為今后高中的地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地圖的學習策略
地圖又稱為地理的第二語言,對地圖的學習成敗直接影響地理的整個學習過程,很多地理學習較成功的學生都普遍會運用地圖,而且他的地圖上的知識很豐富,因而要學好地理首先從地圖的學習策略進行認識。
1.把握地圖要素
一幅地圖往往羅列了很多的地理知識,因為地理事物本來就是綜合的,如何讓學生從紛繁復雜的地圖信息中把握重點,找出相關的內容呢?首先要讀懂地圖,而地圖上的要素的掌握又是首當其沖。地圖的三個基本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其中比例尺是顯示地圖所表示的范圍縮小程度的,對它的把握可以在以后的地理事物的空間大小,以及地理事物數據比較、處理中顯示出優(yōu)勢。很多學生在比例尺大小問題上容易出錯,作為地理教師應該在學生的地圖的認知策略上進行教學,幫助學生盡快認識,建立起比例尺的概念。教師可以通過反復訓練使學生習得,比如,通過比較不同比例尺的大小的訓練,讓學生記住比例尺大小是指整個分子、分母的值,而不是單單去看分母的大小,另外,讓學生通過比較兩幅比例尺大小不同的地圖記住比例尺的特征,把概念溶入圖形記憶。
其次是方向,方向在三個要素中是最難掌握的一個,在它的三種情況中,教師可以分別用不同的方法,并把他們按一定的次序深入淺出地進行教學。在一般的情況下,自動認為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教師可以通過自己方位演示帶領學生分辨出地圖中的方向,給學生指引判斷的技巧,讓學生掌握這種情況下判斷的策略,并且,認識了這種情況下的判斷方法,其他的情況下只稍做變通就可以判斷出結果;在有方向標的情況下,教師只要告訴學生把有方向標的箭頭方向朝上,其他的判斷方法與第一種相同就行了;在有經緯網的情況下判斷方向,學生普遍感覺較難,解決的關鍵就是如何把握利用經線和緯線來判別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講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第一步,在縱橫交織的經緯網中,哪個表示經線,哪個表示緯線,判斷的依據是經緯度數值的變化規(guī)律,即經度值從0º—180º,用E表示東經,越往東,東經度數值越大,用W表示西經,越往西,西經度數越大;而緯度值則從0º—90º,用N表示北緯,越往北,北緯度數越大,用S表示南緯,越往南,南緯度數越大。第二步,引導學生畫出判斷點的四個方向,即順著經線一定是南北方向,順著緯線一定是東西方向,再根據度數遞變規(guī)律找出四個方向。在這兒強調的是用經緯線判斷方向最準確,但常常判斷的結果出現(xiàn)與前兩種方位相反的情況,即南北可能倒置。另外,判斷方向應先把一點的四個方向畫出來,然后再去判斷其他情況,否則容易出現(xiàn)錯誤。
再次是圖例和注記,它們是用來表示地圖中的地理事物的,往往要通過記憶獲得,不過有很多是很形象的,教師可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利用記憶的規(guī)律,經常讓學生有意識的重復,在不知不覺中記住了它們。
2.建立空間觀念
僅僅懂得地圖的要素還遠遠不夠,因為地理事物都有它的空間分布,如果把握它們的空間分布及其規(guī)律,地理事物就成了互不相聯(lián)的個體,不利于學好地理,那么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呢?必須明白的是空間觀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項長期的任務。
首先,要通過對地球儀的認識,在地球儀上熟悉七大洲、四大洋的大范圍地理要素,在日常學習中,逐漸明白它們所在的半球位置,所在的經緯度位置,以及它們的相對位置等,這對進一步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在不間斷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經常采用一些趣味性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生樹立空間觀念,比如,在認識世界各國首都或山河的學習中,通過做游戲,象設計一個旅游方案,進行某一項事務安排等,都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潛移默化中把握了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
第三,聯(lián)系當今發(fā)生的一些事情,包括政治的、經濟的等等,讓學生把發(fā)生的地點落實到圖中,不僅提高了學生對地理空間的認識,也培養(yǎng)學生關心國際、國內重大事件的素養(yǎng)。在這種方法中,教師可以身體力行,多進行介紹,也可以布置任務,讓學生當主持人、評論家等,方法可以盡可能多一些。一切貴在堅持,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成效顯著。
3.重視填繪圖的教學
除了記憶的方法掌握地圖,還有一項很重要的方法是重視填圖、繪圖的工作,以往很多教師認為不重要,其實在培養(yǎng)學生地圖學習過程中,舉足輕重。學生在填圖、繪圖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進行了地理事物的方位以及空間的落實,特別是對一些地理事物間的相對位置的認識起到強化的作用。另外,填繪圖后的成績,對做得好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展示他們的作業(yè),對他們起到激勵作用,而對于較差的教師可以進行個別輔導,從而也能促進他們提高對地圖學習的信心。這不僅便于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地圖的情況,也有利于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水平,教學時可以靈活地實施不同的方法,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
總的來說,學好了地圖,就等于完成大半的地理學習,以后的學習就顯得較為輕松。
二、區(qū)域地理的學習策略
初中地理的學習一大半都是在學習區(qū)域地理部分,因而掌握了學習區(qū)域地理的策略,也就說明對初中地理的學習不存在困難了。
1.把區(qū)域地理位置落實到地形圖和行政圖上
如果在學習區(qū)域地理時,僅僅通過文字記住地理位置是不夠的,往往因為地名繁多而花費大量時間,這樣不僅不容易記住,而且還容易混淆它們。如果配合地圖這種圖象記憶,就會使區(qū)域地理學起來容易得多,且記憶深刻。在這種方法中,尤其注意的是要把它們之間的相對位置在頭腦中形成空間分布,并且把不同類型的地理事物的相對空間分布聯(lián)系起來,例如,記住伊拉克的首都巴格達位于底格里斯河的北側等等,這種記憶的方法不僅記得快,而且把各種相關的地理事物聯(lián)系起來,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大的整體網絡結構,記得多。
2.掌握全球的氣候規(guī)律
很多學生說地理最難懂的部分莫過于氣候的內容,因為它關聯(lián)到對很多因素的分析,包括大氣、地形、河流、海洋等等,不過它也還是遵守一定的規(guī)律的。學習氣候內容時,首先要了解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然后考慮海陸分布的影響,最后要掌握全球氣候分布規(guī)律。對于全球氣候分布規(guī)律的學習,教師可以通過在黑板上邊演示畫圖邊講解的辦法,同時讓學生也跟著完成,通過動作技能的訓練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形象記憶。掌握了全球氣候分布規(guī)律之后,對于某一個地方的氣候分析時,只要看看它所在的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以及地形等情況就能準確地說出來,氣候特征也就對號入座了。
3.了解各大洲的經濟差異
各個國家、各個大洲的經濟狀況跟自然條件、政治政策等有關,分析它們的經濟情況時,應先了解它圍環(huán)境,找找它自身的環(huán)境優(yōu)缺點,從它的農業(yè)到工業(yè)到科技發(fā)展等情況分析,對于發(fā)展中國家,常常考慮它的人口因素。一般發(fā)達國家的經濟發(fā)達,無外乎它在自然條件中有一定的優(yōu)勢,就日本來說,雖然它缺乏礦產資源,但它是一個島國 初中學習方法,有著交通上的便利條件,再加上國內的政策等人為因素,重視科技,自然它的經濟能高速發(fā)展。教師在教授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通過對比的方法,例如把日本和英國的區(qū)位條件對比,它們有很多相似以及一些不同之處,在對比中學生不僅記憶深刻,而且記得多?傊獙W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出一些規(guī)律,不要盲目地零散地學習,要有綜合分析的能力,這需要教師經常貫穿在課堂教學實踐中。
4.了解各地的文化
世界各地分別有不同的人文地理知識,包括民族、語言、宗教等文化景觀,了解它們對以后的學習以及其他學科的學習起到推動作用,是學生豐富自己知識的基石,學習時建議分片對照地圖,教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可以補充一些課外的,以生動的事例幫助學生了解,以便學生很輕松地掌握。
總之,學習初中地理部分不是一朝一夕一觸而就的,需要教師耐心的鉆研方法,對于不同的知識部分,教師要采用相應的教授手段,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如何學好地理的學習策略,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44175.html
相關閱讀:小地名大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