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學復習的思考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三學習指導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復習階段是使學生的學習產生質的飛躍的重要階段。其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梳理知識,使之條理化、系統(tǒng)化、結構化;鞏固應用知識、貯存重要的知識和信息,教會學生學會分析問題。靈活調用自己貯存信息,以解決化學問題;教會學生一些重要的學習方法和解題思路,訓練正向、逆向、發(fā)散和收斂思維,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和知識的遷移的本領;通過規(guī)范化科學訓練,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不僅要學生“學會”,而且要學生會學。

  復習的思路是:突出重點、強化熱點、突破難點、講清疑點、不留盲點。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深入研究本校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認知水平和能力結構、思維層次和行為特點;深入理解和熟練掌握化學教學大綱和中考化學考綱,對大綱和考綱中考點內容描述和界定,對能力及其品質的要求等要準確無誤的把握,“考什么”、“怎么考”要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教學中加強針對性、科學性、減少盲目性和隨意性,使復習工作有的放矢。在教法和學法的統(tǒng)一中,不斷改進課堂教學,優(yōu)化課堂結構,完善并健全基本練習,在能力培養(yǎng)上狠下功夫。對復習效果的評價不在于教師講了多少,而在于學生掌握了多少。

  這里主要講三個問題:

  一、依綱扣本,深化基礎,加強了雙基教學,仍是當前復習中重中之重。

  課本是學生復習的藍本。日常復習不能脫離課本,應在課本上下功夫,找出每個考點在教材中的落腳點,指導學生通過自己閱讀、探究、思考、質疑等獲得知識,解決問題、培養(yǎng)自學能力,挖掘教材內在規(guī)律、使知識系統(tǒng)化、結構化,近幾中考試題的知識要求沒有超出中學化學課本,選擇題和填空題對學生基礎知識的識記和理解考核,占絕對優(yōu)勢。化學計算題也沒有脫離對概念的考查,因而,復習時應充分發(fā)揮基礎試題在鞏固雙基中作用,重點訓練學生的審題、析題、解題的習慣和能力,解題后在適應的范圍內加以變換,改造和延伸以達到“基礎知識熟練化”的要求。

  指導學生多讀課本。學生總覺得課本上的內容太淺顯不屑一顧,結果是概念不清,基礎不扎實。教師一方面要強調化學因為具有某些文科的學科特點,因此要多讀課本,另一方面適當在課后將適合學生自己歸納的內容,布置下去,讓學生歸納課本某一章(節(jié))或某一部分的內容。在練習中發(fā)現(xiàn)基礎知識上存在含混不清,應指導閱讀課本相關內容,告訴學生,在復習階段可把課本當作辭典來查。

  教師還要注意指導學生學法。比如針對學生“一聽就懂、一看就會,一做就錯、一考就糟”的情況,告訴他們要把握好“理解不等于掌握,掌握不等于永遠掌握”的辯證關系,聽課時在老師或同學的幫助下度過了某個難關,不等于自己已克服了這個難關;就算是今天自己闖過的難關,時間長了,可能因為遺忘難關又擺在你面前。因此對做錯的題要做上記號,多做幾遍,經常溫習。

  二、加強集體備課,做到集體教案講義化,基本課型模式化,科學訓練規(guī)范化。

  1.教學實踐證明,提高初三化學復習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發(fā)揮集體的力量和群體優(yōu)勢。注重集體備課的實效。集體討論,分頭實施。 做到“章節(jié)知識專題化,集體教案講義化”。

  2.教學中努力探索出不同課型的教學模式。

  知識點復習課型模式三環(huán)節(jié):①理清概念,找準規(guī)律,形成網(wǎng)絡;②講解范例,學會運用;③鞏固開拓,提高練習;④講練結合,相得益彰。

  習題講評課步驟:①學生自評,自我診斷;②學生間相互討論;③教師重點講評;④變式訓練,鞏固提高。

  3.科學訓練是提高能力重要途徑、中考致勝的法寶。練要合理規(guī)范,控制強度、保證頻度、提高效度;評要點睛,評是考的繼續(xù),練的補充,試題評析應科學正確,評出試題特征,有利開闊視野,啟發(fā)思維;講要升華,講思路要突出抓住關鍵題示,找準突破口,使之逐漸升華為技能方法。講解題方法的探索過程,讓學生從思維過程中學會思考、領悟思想方法,并不斷積累,逐漸內化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三、談談如何上好化學講評課

  習題與測驗是學生學習情況檢測的重要手段,測驗或練習后的講評則是重要的教學過程。講評課的質量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與思維能力的提高起著關鍵性作用。

  好的講評課,應體現(xiàn)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教學思想。應當體現(xiàn)教師的示范性,學生思維的啟迪性及知識應用的綜合性與靈活性。

  1.講評課中應把握好以下四個原則:

  (1) 針對性原則。即針對教學大綱、針對教材、針對學生實際,“重其所重,輕其所輕”。對教學大綱與教材中要求掌握的重點內容,對學生思維易造成障礙,學生理解與應用較為困難及普遍易錯的內容,要作重點講評。

 。2)思維性原則。思維能力是認識能力的關鍵,講評課中要注意避免學生只會對教師所教內容與方法的呆板模仿,生搬硬套,從而成為教師思維的簡單重復與整理。這就需要教師不能僅滿足于審題、析題的講解及解題方法與解題技巧的傳授,還應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與有效訓練。

 。3)訓練性原則。通過講評課,使學生無論從審題、解題,還是知識的整理、深化與強化上都能得到再訓練與提高。

 。4)系統(tǒng)性原則。每講一個題,雖只能解決一個知識點和能力點,若教師講評中有意識突出此知識點在整個知識系統(tǒng)中作用,用科學的觀點、方法將相關知識進行比較與分析,再將其加以適度適寬與深化,即可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條理化與系統(tǒng)化。這樣,學生的知識及能力體系也都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提高。

  依上述四個原則,上好講評課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是作好備課工作。教師不僅在思想意識上重視講評課,更重要的是課前作好兩個分析(包括定量統(tǒng)計)和教學設計。兩個分析即試卷分析與學生情況分析。分析時,既要分析試題考查內容的知識分布情況,考查目的,難度系數(shù)及其本身的優(yōu)點與不足;還要認真分析學生的得失分情況、知識缺陷、審題和析題能力、心理障礙、思維層次、存在問題的普遍性與主要性、知識應用中的創(chuàng)見性等。只有教師心中有數(shù),才能做到講評有的放矢。

  2.課堂講評中的質量高低體現(xiàn)于“四忌”與“五要”。

  “四忌”是:

  (1)切忌開始上課就批評學生,掃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易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切忌把講評課上成只是公布答案課或是簡單的改錯課。

  (3)切忌教學方式呆板,就題講解,教師平鋪直敘,從上課到下課而無學生的積極活動。

 。4)切忌東拉西扯,廢話滿堂。

  “五要”是:

 。1)要講考查目的。即不但教師清楚所考查的知識點與對能力的要求,還應讓學生明白,也就是使學生明確通過對此題的訓練從知識到能力上應該達到什么層次。

 。2)要講清題目涉及的知識點及知識間的聯(lián)系,深化對概念內涵的理解,使學生能揭示知識的內在規(guī)律。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得牢而不死,活而不亂。

 。3)對典型題,要講清解題的依據(jù),思路與方法,讓學生學會找破題的關鍵,其目的是使學生做一個題會一類題。

 。4)要講解題技巧,開拓學生思路,不但要使學生會一題多解,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能繁題簡解,難題巧解。這樣才能活躍學生思維。

 。5)要講解題中易疏漏或易犯的錯誤,使學生通過對錯誤的分析,破除知識應用中的習慣性,注意問題中的特殊性,提示知識應用中的科學性與準確性,以增長經驗。

  總之,在有限時間內對習題或試卷的講評不能面面俱到,從頭到尾泛講一遍。而應在認真準備的基礎上,抓住重點(教學大綱與課本知識中重要內容)、熱點(必須過手的知識點與經典題型)、特點(獨特應用的知識與新穎題)及錯點(學生常犯錯誤與思維障礙),應用科學方法精講細講,講深講透。講評中還應注意學生的情緒與參與情況,調動其學生的主動性,才能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和透徹領悟。使解題能力與思維能力均有較大提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san/358687.html

相關閱讀:名師總結初三英語學生學法指導